■ 梁德思(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州 518110)
在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是基础最薄弱、风险最大、比较利益最差的产业。近几年连续的出现大规模自然灾害,同时我国第一产业增长值也逐年下滑,2011年占比为6.11%,2012 年为6.38%,2013年为6.24%,2014 年为6.06%。另外,我国农业还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束缚,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也还不是很强,这一系列因素都制约了农业长久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国民基础性产业的农业在我国GDP中贡献率呈下滑趋势。作为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我国的第一产业必需维持合理的水平,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由于农业基础薄弱、人均耕地面积小等原因造成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在过去十年中,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25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更是排在世界126 位,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此外,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偏低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率水平偏低,农村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之中。特别地,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的工厂开始出现高薪招不到工人的情况。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由于家里的土地被滞留在了农村中;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优势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发,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第一产业在生产力、机械化程度都处于劣势。就2013年而言,我国农业从业人数2.1亿,美国农业从业人口0.06亿,我国农民平均年收入1023 美元,美国农民平均年收入27190 美元,美国农产品出口额869 亿美元,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3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被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农业面临着全球化进程的机遇和挑战,农业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
从1993年开始,我国就进入了一个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过去几十年间,工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其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50%以上的贡献率。然而,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过程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工业发展存在在显著的低效率和高污染特点。2008 年中国环境公报指出,该年我国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
资源生态问题突出与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由此也体现出我国现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经济学中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矛盾就是有限的资源与人类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优势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当今社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词汇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的关键词,而工业产业的继续发展不能回避环境这一问题。因此,粗放式、低效率和环境污染成为我国工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另外,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特别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战略运作含有浓厚的政治联系,市场化运作程度偏低导致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运作效率低下。而我国民营企业的起步较晚,总体上发展规模小,无法与国有企业进行竞争,特别是与之相配套的融资体系不够健全。可以看到,我国市场中有超过99%的企业是民营企业,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国总体工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
首先,我国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据统计,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就业比重高达60%-80%。在种类数量上面,我国第三产业种类数量也比较少。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种类有150 个,而我国只有50 左右。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就业份额为20%-30%,而我国目前仅有4%左右。其次,我国第三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主要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为主。新兴服务行业吸纳劳动力人口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并未得到完全的发挥。最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也说明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不均衡。例如,仅在2011 年的时候,我国东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就比中西部地区的整个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
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首先,政府应当坚定不移地发展农业,以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率水平和现代水平为目的,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己任。其次,应当加大对我国农业产业的科技投入水平。政府在持续对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之外,还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例如,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购置的补贴,尤其是对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机械设备应当积极给予支持。同时,结合现代物流技术、网络技术等完善农村服务网点和农产品的配送体系,让农民真正做到放心生产,无销售的后顾之忧。再次,政府应当建立自上而下的纵向一体化的调控机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应当保证政策实施力度和效率。努力建立我国农业产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效应。最后,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政府应当建立完善全面的法律体系来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扫清道路,同时积极保障农民的个人利益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表1 发达国家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实施阶段
表2 世界各国三大产业比重
2.提升农业的科技化水平。一直以来,我国一直是个制造大国而是不是制造强国,农业也不例外。作为最为传统的行业,我国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沿袭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生产投入产出比偏高,影响了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手段的自动化和机械化,产品销售的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3.扩大农业产业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十年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似乎并没有太大受益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对外开放。实际上,扩大农业产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首先,扩大农业产业的对外开放能够吸引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支持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弥补我国农业先天技术水平低下,基础薄弱的缺点。其次,扩大农业产业的对外开放可以吸引国外资金流入我国第一产业,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行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最后,我国政府也要积极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来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包括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检测,提高对农产品出口的灌水补贴力度,从而来拓宽国外市场。纵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都在20世纪初期就实施了农业的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农业大国,在三十年的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对外开放战略,并日益发达,如表1 所示。
1.提高工业的产业质量。政府加大力度培育“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促进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从数量为王向质量为王转变,同时避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个地方区域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的现象。就2013年而言,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重点骨干企业达到3%以上,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
2.高耗能产业重组。首先,针对目前国内一些工业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政府部门应当对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行业内的兼并、收购、重组。淘汰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实现行业内的规模效应。其次,转变工业发展特点,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过渡。在我国的“十一五”建设中重点领域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其中淘汰炼铁产能1.2亿吨、水泥产能3.5 亿吨、造纸产能1070 万吨,而在“十二五”规划中也建立了技术改造专项工程,逐步减少低度加工型企业,提倡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提高我国工业产成品的科技含量,并使其占领和稳固在全球行业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3.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和产能过剩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两个突出却又相互关联的问题。它们的形成既与我国所处工业化阶段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我国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发展冲动密切相关。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已经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才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所在。在我国“十二五”建设期间,党和国家也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指标: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1%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1%以上;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工业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等。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纵观世界各国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布可以看出(见表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决定着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应当注重第三产业中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更大程度服务于国民经济。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日常需求的背景下,对于理财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的业务范围,在防范相关风险的基础上,推进金融机构服务的创新,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和广大居民。
2.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过大导致了一定的产能过剩,因此改善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应当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以信息产业为例,2013 年我国工信部出台了刺激信息消费的措施,2014 年要大力培育信息消费,支持4G加快发展,2014 年底前4G商用城市超过300 个,用户超过3000 万。落实“三网融合”推广阶段实施方案,加快将业务双向进入扩大至全国,力争IPTV 用户数突破3300 万。制订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开展第二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县、区)建设和智慧城市试点。落实新版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认真履行核准职责,完善管理程序,依法加强监管。加强经济运行动态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监测分析,强化市场导向和服务企业意识,做好要素保障和政策协调,努力促进工业平稳运行。积极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对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整体结构和发展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张志刚.商业经济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实践[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
2.费清,卢爱珍.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作用机理及优化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