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鹏(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211170 )
所谓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或者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地区的过剩产业,发达地区则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将产业全部或者部分转移至欠发达地区。另外,可以根据产业转移的地区,将产业转移分为国内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产业转移具有综合性,即产业在转移的同时,与产业有关的生产要素也跟随一起流动,包括资本、劳动力等;其二,产业转移具有阶段性,即产业的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其三,产业转移具有梯度性,即产业转移一般是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构成了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
梯度一词是描述一事物在空间内呈高低格局的概念。区域经济梯度发展是指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形成的经济水平随地域呈高低分布的一种状态。由于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结构,因此经济结构的优劣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的梯度。就我国而言,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区域分为三大梯度的区域:梯度最高的经济区域是东部地区,虽然东部地区占地面积较小,但却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经济发展也占据第一级;中部地区占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梯度;最后是占据我国国土面积最大,自然资源最为丰富,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第三梯度。
1.我国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79-1992年的产业转移,在这期间,我国主要通过在珠三角设置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的形式来参与国际形势转移。我国在此期间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大力吸引外资,共利用外资总额达2922 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达14 万多家。二是1993-2000年的产业转移,在此期间,我国先后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渐向内地转移。这段时期,我国成为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三是21世纪以来的转移,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外产业向国内转移的速度、规模也越来越大,以制造业转移最为明显(李清均,2005)。
表1 1996-2000 年我国各区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2.我国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其一,制造业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自1998 年开始,外商对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就在50%以上;其二,美国、东亚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亚洲“四小龙”、美国、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三,国际产业转移领域起初集中在加工行业,后来逐渐转移至金融、商业服务、高科技等领域;其四,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鉴于东部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各种优惠政策,使得东部地区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如表1所示,在20世纪90年代,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占比85%以上,我国利用外资的极度不平均,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不平衡。
1.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在经历了规模庞大的国际产业转移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直接导致目前我国正经历着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国内产业转移现状为:从转移地区看,移出地区主要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区域;从转移方式看,中西部地区主要通过与东部地区合作建厂,成立科技园等方式参与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从转移的行业看,主要集中在高耗能、低盈利等劳动力密集行业,比如化纤、橡胶等行业(庞娟,2000)。
2.中西部地区在参与国内产业转移中应注意的问题。中西部地区应该打造自身的产业比较优势,根据地区的情况,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建设接受产业转移的基础通道,要加强交通线路建设,同时也要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性作用,提高产业转移的效率,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提供信息服务与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微观管制能力,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中西部地区要充分考虑到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构建接受产业转移的竞争优势;加强产业转移的文化环境建设,中西部地区应摈弃小农经济意识,克服产业转移中的文化障碍。
本文从积极面分析产业转移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造成的影响,以便于下文探讨基于地区间经济梯度视角的产业转移必要性。
1.有利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发达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一般为劳动密集型、高耗能的产业,而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和环境的污染使得这些行业在发达地区进入衰退期。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这些产业都是急需的或者刚刚处于成长阶段,因此产业的转移可以实现发达地区将重点放在信息产业和新兴服务行业,避免了衰退行业与创新产业的产业拥挤,可以实现优化产业结构,获得自身增长的新动力(李国平,2013)。
2.有利于解决资源稀缺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稀缺往往成为制约东部经济的继续发展的瓶颈。东部地区将过剩的产业向外转移,有利于集中资源去发展高新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由于资本在东部地区的过度积累,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在下降,而产业转移的过程为过剩的资本找到了新的出路,提高了资本的边际收益率。
3.有利于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和效用。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技术的快速升级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发达地区通过产业转移的形式将自身已经趋于淘汰的技术和产业输出到欠发达地区,可以让技术继续发挥作用,为欠发达地区创造新的价值,从而延长了技术本身的使用周期。同时这一过程也能为发达地区技术升级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1.要素注入效应。生产要素一般是指劳动、资本、技术进步,同时也包括自然资源等有形要素,欠发达地区往往资本、知识等无形要素相对匮乏,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资本、劳动、知识等要素的注入,能够很快为欠发达地区积累大量的生产要素,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陈计旺,2013)。
2.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的转移具有梯度性,欠发达地区承接的产业、技术一般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所谓技术溢出效应是指,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过程中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进步所创造的经济增长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可以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关联带动效应。产业与产业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产业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转移的产业会增加对相关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移入的产业会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之间的关联带动效应对于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率先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疲态,在经济总量与结构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一是东部地区受资源的制约,多年以来一直重复回报率高的加工制造业,造成工业产业结构趋同;二是中小型企业构成了产业组织的主体,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产品生产的规模效应难以实现;三是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基本丧失。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土地变得十分昂贵,同时劳动力成本也迅速攀升。基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这些难题,我国有必要将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转而进行产业的升级,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张解放,2014)。
过去的十几年时间,社会资本凭借东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较高的收益。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匮乏,经济结构矛盾的凸显,社会资本在东部地区的收益也随之下降。与此相反,我国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大力开发中西部地区,重庆、成都、武汉都市圈的崛起,为社会资本寻求更高收益率提供了去处。就2014年的数据来看,重庆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05.03 亿元,同比增长19.5%,是当年我国投资总量最高的城市,投资率高达88.5%。武汉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1.96 亿元,同比增长19.3%,投资率在66.7%左右。而相反东部大城市的投资率则相对低很多,上海2014 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47.79 亿元,投资率仅为25.3%。广州的投资率为28.9%,深圳的投资率仅为17.2%。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社会资本在中西部地区会取得更高的收益率。
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决定了经济的增长质量,资源的平衡配置有利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发达国家看重我国沿海地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税收减免的政策优惠,纷纷在沿海地区投资设厂,实现了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资源的逐渐稀缺制约,东部地区的生产要素成本变得昂贵,而中西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依旧存在,因此将在东部地区已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的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一方面实现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缩小了我国经济梯度发展之间的差距。
笔者分析了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转移对于实现区域间经济平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进行产业转移是十分必要的。在依靠市场机制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笔者也认为政府应当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干预方式促进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比如:其一,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在经营领域的投资,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包括兴办国有企业等;其二,政府可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精简流程,增设许可等直接手段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其三,通过制定合理的科学规划,适度的政策诱导也可以实现有序的产业转移。在笔者以后的研究中,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将是研究重点。
1.李国平.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J].经济研究,2013(9)
2.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区域经济研究,2014(2)
3.李清均.后发优势: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转型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陈计旺.区域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的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3)
5.庞娟.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理论与改革,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