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汉明 副教授(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 430205)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模式下,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重要性尤为突出。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状况与建设和其物流规划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从宏观意义上讲,科学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合理构建物流规划模式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其物流业的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更是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进行物流规划制定和物流规划模式构建时有三个方面的情况必须重点考虑。第一,必须考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其物流与经济发展水平。现实物流的发展水平是未来的基础,脱离现状、脱离已有的基础去制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或去构建其物流规划模型,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是难以有好的成效的。第二,要契合大环境、总趋势的诉求。规划是即将实施或未来要实施的计划,如果一个规划的建立,一个规划模型构建与大环境和总趋势相契合、相融合,那么就会极大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反之,这个规划或这个规划模型如不合适于大环境和总趋势,就往往会阻碍大环境和总趋势发展的,即是有损于大局的。第三,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或先进性。规划及其规划模型的建立是面向未来的展望,是对未来的预测。这一事实客观地要求物流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规划模型的构建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或先进性,或者说具有前瞻性或先进性的物流发展规划或其规划模型最有可能使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物流建设与发展取得卓有成效业绩,最有可能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物流业取得长足性的发展。而生态圈视角下的武汉市物流园区规划研究就是立足于此的。眼下,供应链管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物流企业除了提供运输、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常规服务外,还希望物流园区提供包括物流网络设计、市场需求营销分析、有效的订货管理、库存信息管理、物流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经证明物流增值服务是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基于这样的事实,近几年我国许多中心城市都制定了自己的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并将开发新型物流园区作为发展物流的重点,如:绿色可持续生态物流园区,以及基于“云”、“大数据”、“互联网+”等的物流园区等。但是,我国许多中心城市物流业条块分割严重,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形成统一的物流市场,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其物流业的现代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直接阻碍着其绿色可持续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而武汉市物流业也不例外。实际上,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物流园区,进一步明确区域物流与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不仅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组织管理的节点,是城市物流的功能区,其建设与发展的情况或状况直接关联着现代物流的建设与发展。从规划角度上讲,规划与建设绿色可持续性的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客观需要。或者说,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在客观上存在着规划与建设物流园区生态圈的诉求。
武汉地处中原,交通发达,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各种运输渠道密布通达,处于我国物流中枢地位,其物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武汉市已拥有以六大综合物流园区为代表的各种物流园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8+1”武汉城市圈的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其潜能更是巨大,成为武汉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点,合理规划和配置武汉市的物流资源是实现武汉及其周边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使武汉市以其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带动着区域经济发展,合理规划武汉市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关键问题之所在。而现实是,武汉市物流业发展状况不仅在总体上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而且与现代物流业对其规约也有着显著差距,加大对武汉市物流业的整合力度,充分释放武汉地区物流业市场的潜力,积极进行基于生态圈的武汉市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研究是搞好武汉物流业发展的使然。
图1 面向物流产业的物流园区生态圈的基本模式图
图2 互联网+物流园区生态圈结构图
图3 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近期规划模型
图4 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远景规划模型
对于生物来讲,如果定义生命能够生存的温度范围是介于摄氏零下100度到摄氏100度之间,那么恒星周围环境温度在这个范围的区域称为生命能够存活的生态圈。对于物流来讲,现代物流业中的诸多事务(活动)不是一个点,或一条线(产业链),而是一个圈(生态圈),有时大圈里还有小圈,物资圈、资本(资金)圈、信息圈等,它们相互联结、联系形成一个物流生态圈。
单从物流产业的角度上讲,所谓物流园区生态圈是指以物流园区实体为依托、有着生物生态圈一般规律性或特征性、体系相对独立的物流产业圈,而延续性、竞合性、创新性和进化性是其基本特性。延续性是指长久地保持或维持的过程或状态。就物流园区生态圈中的物流产业活动来讲,企业与企业间虽无亲缘关系,但却有着较稳定的“基因”——满足需求,基于这种相似的基因,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物流产业不断延续。延续规律是物流园区生态圈中的物流活动所表现出的基本规律之一。概括地讲,延续规律是指:物流园区生态圈中的物流活动在从单一职能到最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与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竞合性是“竞争性”与“合作性”的合称。对物流园区生态圈中物流活动来讲,竞合是指其物流活动上所体现出的竞争与合作相交织、相交融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竞争性既表现为产业内企业与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也表现为与其他产业对有限资源获取的竞争。除了竞争,也体现为对同种资源进行共享,使各方利益均衡。竞争与合作是物流产业成长的外在动力。物流园区生态圈中物流活动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对竞争优势的不断获取上;只有保留具有竞争优势的因素,摒弃消失竞争优势的因素,物流园区生态圈中的物流产业才可能更具稳定、更具竞争性的方面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来说,竞争是合作的表现形式,合作是竞争的最终结果。创新性是“突破常规”之意。一般来讲,物流园区生态圈中的物流产业活动大多是不断创新的产业活动,这一点体现在重视物流市场的变化与发展等方面。物流产业活动中的创新活动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创新,技术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服务能力创新等方面,在各种创新中,通常以技术能力创新为核心。进化性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之意。对于物流园区生态圈中的物流产业来讲,进化主要体现物流产业在形态、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实际上,物流产业就是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发展壮大。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或面向不同的目标对象,有着不同的生态圈结构样式。
图1构建的是一种面向物流园区物流产业的生态圈模式。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物流园区生态圈是指图1所示的这种面向物流产业的物流园区生态圈。
实际上,图1的样式是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物流园区生态圈样式;以图1的样式为基础可衍生构建出物流园区生态圈的新样式,如:基于“互联网+”等物流园区生态圈的新样式。
基于“互联网+”的物流园区生态圈样式见图2。
武汉市物流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主要为两点:第一,探索物流产业集群发展途径,扩大优势物流规模、培育新兴物流增量、建设高端物流辐射平台,使物流业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第二,进一步提升我市物流服务辐射国内外和周边地区的能力,提高城市生产、生活物流服务效率。武汉市作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九省通衢”之称的区位和区域经济优势。眼下,武汉已经形成了水运、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等多维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交通覆盖人口数达 1.84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 15%,400 千米以内有 45 个中等以上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华中地区物流中心。如何使武汉市以其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合理规划武汉市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则是关键点之一。武汉是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被列为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共29个)之一。2015年4月15日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2015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中提出:发展现代物流,加快“一港六园八中心”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支持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申报开展“国家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启动实施武汉市“互联网+”行动计划。同时还指出:研发、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等新业态的发展政策意见将于年内出台。显然,这些武汉市物流发展规划和思想正加速催生着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规划模型的提出。目前,武汉市规划建立建成的大型物流园区有六个,它们分别是:东西湖综合物流园、汉口北综合物流园、郑店综合物流园、花山港综合物流园、阳逻港综合物流园、天河空港综合物流园。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物流业近些年来的加速发展,如何能使武汉物流业能跟上我国经济(含指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是一个不得不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如何打造物流园区生态圈不仅是我国各省市眼下需要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更是武汉市当前也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图3和图4给出了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的近期和远景规划模型。
其中,图3为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的近期规划模型,图4则为远景规划模型。不难看出,“轮辐”是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近期规划模型和远景规划模型的共同点之处,即图3和图4它们都是“轮辐式”的。
“轮辐式”物流园区生态圈是特定经济区域范围内由若干个具有综合物流功能的物流园区组成的、以一种或多种轴辐式网络形式联结成的一种物流园区的生态圈。图3和图4样式的“轮辐式”物流园区生态圈是基于武汉市内的几个大型综合物流园区所构成的物流园区生态圈,且该物流园区生态圈直接密联着、辐射着武汉城市圈。
总的来讲,图3和图4所示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规划模型十分有利于物流业的集群密联、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增值服务等的实现。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日益加剧,为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业的发展,各区域、各企业都非常重视物联网的建设,物流信息化已成为物流业发展推进器,眼下,基于“云”、“大数据”、“互联网+”等的物流园区运营创新模式已成为现代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的发展方向。
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建设的规划进程对武汉市物流产业、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及武汉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建设的规划进程原则上应按“五步走的原则”来制定。“五步走的原则”的主要思想是要完全建成基于“互联网+”等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大体上要分为五个阶段来走,即“五步”来实现。
第一步是指:从现在起,加速推进武汉现有的大型物流园区的建设,使其能够全面正常运营,这项工作力争在五年左右完成,越短就越有利于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的早日建设。
第二步是指:使武汉市那些能够全面正常运营的或基本上能够全面正常运营的大型物流园区整合成一个关系“密联”的、功能一体化物流园区,这项工作力争在五年左右完成。所谓“密联”是指关系密切的意思。
显然,开展第一步与第二步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图1和图2中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近期规划模型,而第一步与第二步工作的要任或目标则是希望初步建成以武汉市大型物流园区为核心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
第三步是指:对已初步形成的武汉市大型物流园区生态圈进行改进与完善工作的同时,力争把武汉市地区和武汉城市圈内有条件的物流园区拉入以武汉市大型物流园区为核心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中,或使其成为围绕于、密联于武汉市大型物流园区生态圈的物流圈或生态圈。这项工作大约需要五年时间,或许更长的时间。这项工作的要任或目标是初步形成以武汉市物流生态圈为核心的、凸显联动性、区域性、大物流性的武汉物流园区生态圈。第三步完成的是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发展规划的中期工作。
第四步是指:在对已初步形成的区域参与、区域联动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进行改进与完善工作的同时,积极打造密联于武汉市城市圈诸城市的、凸显支撑性和辐射性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这项工作大约需要五年时间,或许更长的时间。
显然,开展第三步与第四步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图3和图4中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远景规划模型,而第三步与第四步工作的要任或目标则是希望初步建成以武汉市物流园区为核心的、可支撑、可辐射武汉市城市圈乃至于更多区域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
第五步是指:在对已初步建成的以武汉市物流园区为核心的、可支撑、可辐射武汉市城市圈乃至于更多区域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进行改进与完善工作的同时,积极打造密联于武汉市和其城市圈的面向全中国、面向世界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进行这项工作所需要时间不好估计,因此物流业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产业。第五步工作是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发展规划的更加远景的工作。第五步工作的要任或目标是希望使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成为一个明显影响中国、积极影响世界的物流区域生态圈,即成为一个在中国、在世界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凸显大武汉作用的物流园区生态圈。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依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逐步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客运、货运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其物流量和物流业市场的潜能均是巨大的。但由于武汉市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目前武汉物流业发展情况在总体上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加大对武汉市物流业的整合力度,充分释放武汉地区物流业市场的潜力,以及积极开展基于生态圈的武汉市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研究显然是搞好武汉物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本文结合武汉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对以武汉市规划建立建成的六个大型物流园区(即,东西湖综合物流园、汉口北综合物流园、郑店综合物流园、花山港综合物流园、阳逻港综合物流园和空港综合物流园)为核心的,以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健全物流服务体系、进行物流服务升级与业态创新等为工作重点,面向武汉城市圈的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规划模型与建设进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表述了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武汉大型综合物流园区现状、武汉物流发展态势以及物流园区生态圈的含义及其基本样式之后,给出了武汉市的物流园区生态圈规划模型,并制定了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建设的规划进程。本文研究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对武汉市物流园区规划模型的提出和其规划进程的给出,以期达到推动武汉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快速、有序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以及促进武汉市物流业与区域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有效实现。本文的研究无疑对武汉市物流园区生态圈的建立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性和指导作用性。
1.柳键,邱国斌.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状况与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8)
2.郭有明.建设三峡物流中心的战略意义和基本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9(1)
3.徐美霞.实行区港联动区区联动举措促进武汉保税物流中心建设[J].现代物流报,2009
4.张贤哲.湖北物流园区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2)
5.赖小珍.武汉城市圈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3(14)
6.田青,郑力,缪立新.物流产业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7.胡绍山,高峰.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研究,2011(7)
8.杨晶.武汉城市圈发展物流业SWOT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3)
9.杨太伦.我国国际物流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9(30)
10.吴昊.武汉城市圈轴辐式物流网络体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0)
11.方威.物流园区组织生态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