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内外均衡状态的经济学分析

2015-12-30 08:19蔡松林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广州510520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3期
关键词:终端产品利润整体

■ 蔡松林(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广州 510520)

供应链均衡状态

(一)供应链均衡状态的概念及分类

关于供应链均衡,Nagumey、Dong(2002)曾提出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后续研究人员对供应链均衡相关问题不断做出深入探讨,肖迪等(2013)在质量与价格双重竞争情景下对供应链协调策略进行了分析。综合分析,供应链均衡是指供应链作为一个市场组织,在市场中稳定存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供应链能够适应环境,获得比非供应链状态企业更多的利润;同时,供应链上各企业对来自供应链的利润分配满意,能够在整体利润完成的前提下,使自己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供应链作为企业集合体,它的构建是为了能够实现更大的整体利润,从而相对于松散型企业群或纵向一体化企业,具有更强大竞争力和生存优势。但是,供应链构建以后,会面临并适应两种环境。第一,供应链整体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供应链整体能否适应市场环境,涉及到供应链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第二,供应链内部环境即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能否处理好内部企业的关系,涉及到供应链内部的稳定,涉及到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否会破裂。

根据Ashino和Rangan提出战略联盟要稳定必须满足的几个条件(Ashino和Rangan(1995年)提出战略联盟能够存在并稳定需满足几个条件,最重要的是战略联盟要向外界索要纵向垄断租金,并在内部进行独立协作的分享分配),供应链企业要面对联盟内部和外部两种环境。因此,供应链的均衡要分为两种情况,供应链的外部均衡和供应链的内部均衡。

供应链外部均衡指供应链作为整体与外部市场环境达成的一种均衡状态,即供应链整体比松散型企业群或纵向一体化企业获取了更多的整体利润,因此能够在市场环境中稳定存在。如供应链不能获取更多的整体利润,则供应链就会解体,使供应链整体与环境失衡。供应链内部均衡指供应链内部每个企业,当供应链整体稳定存在时,在内部利润分配方面均获得满意,认为相比自己企业的投入,在供应链内部分得利润达到了极大化,希望继续合作。

(二)供应链均衡状态的特征

在定义了供应链均衡状态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认清供应链均衡状态的特征,才能找到供应链均衡的一些均衡指标。从而通过对供应链及其均衡状态的本质分析,可以总结供应链均衡的以下几个特征:

1.供应链作为整体能够获取比松散企业或纵向一体化企业更多的利润。如果供应链整体不具备这个特征,作为横向一体化市场组织存在的优势就不存在了。供应链作为整体再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消失了。

2.供应链企业内部的合作不破裂、不间断。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关系中,合作是基础,竞争是建立在合作之上的竞争。内部企业之间是在合作竞争的基础上建立内部平衡。如果内部企业的竞争超出了合作掌控的限度,整个供应链的企业联盟就会崩溃,从而失去了其均衡性。

3.供应链的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均衡。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关系面临两个环境,供应链内部企业是不断发展的,供应链外部的市场是竞争的。由于外面环境及内部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内外均衡就会不断调整,从而形成动态均衡。王利、胡琼(2014)曾从经济、“精神”和制度环境约束三个维度的系统视角,构建供应链平衡的影响因素体系。

(三)供应链均衡状态条件的分析

供应链是经济组织,其均衡的出发点就是获取最大利润,无论供应链整体还是组成供应链的各级企业,其目标都是理性经济人的决策。因此,供应链均衡状态指标就是利润指标。只有把利润作为衡量均衡的基本指标去研究,才可能推出供应链均衡状态下的各种条件。

供应链外部均衡指标和供应链获得的整体利润有关,供应链整体利润必须大于同样市场环境下其他形态存在的市场组织的利润。以非供应链状态存在的其他企业,第一,他们可能彼此单独存在于市场环境中,没有长期合作的契约,称之为松散型企业;第二,他们通过合并契约,已相互合作成为了一个新的大企业,成为纵向一体化企业。无论如何,以供应链存在状态的企业整体一定要取得比上两种情形更多的利润。主要条件集中在终端产品的单位成本、售出价格和销售数量上,它们构成了供应链外部均衡条件的主体。

供应链内部均衡指标也是供应链内部各个企业在供应链整体从外部市场取得更大的利润后,这些利润在内部分配中是否能使各方满意。这部分利润的分配是由供应链内部相邻双方通过长期契约的谈判达成的,主要分割工具是上游企业提供给下游企业的售出价格,它构成了供应链内部均衡条件的主体。

供应链的外部均衡

(一)供应链模型假设及说明

本文以一个最基本的二级供应链模型在市场中的构建(构成一条供应链的各级企业有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相邻两级企业都是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供需关系,基于此,本文将供应链模型简化为二级供应链),来分析供应链的外部均衡:

1.假设市场中存在有2个互补的企业,构成2级供应链,上游企业生产出产品后,提供给下游企业作为中间品,下游企业继续加工并最终生产出终端产品投放市场。

2.上游企业,以一定成本提供中间产品,并加上适当利润后全部提供给其下游的企业。下游终端企业加上适当利润后销售给终端的消费者。

3.参与组建供应链的2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其他企业无法模拟的一种能力,它把这种核心竞争力孕育在自己提供的中间产品中,并最终对终端产品在市场上投放施加三种影响:能降低终端产品的成本;索要更高的价格;售出更多的产品。

4.两个层次的企业均是独立的决策者,其目标是各自利润的最大化。

符号说明:

P:非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单位价格。

D:非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销量。

C:非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单位成本。

π:非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单位利润即(P-C)。

∏0:非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总体利润。

同一市场中,由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企业加入构成新供应链,终端产品的成本、价格、利润受其影响发生的改变量:

∏:供应链状态的企业在终端市场中提供的终端产品的总体利润。

△C:由于供应链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入,供应链终端产品单位成本的改变量。

△P:由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企业加入,供应链终端产品价格的改变量。

△D:由于供应链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入,供应链终端产品销量获得的改变量,这种改变不仅和价格变化有关,而且和消费者的偏好等因素有关。

△π:由于供应链中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入,销售供应链产品单位利润的改变量(△P-△C)。

△∏ :供应链总体利润的增加量(∏-∏0)。

(二)供应链的外部均衡概述及形成条件分析

供应链外部均衡指供应链作为整体,必须达到一种状态,即在这种状态下,供应链必须比松散型企业群或纵向一体化企业获取更多的整体利润,才能与市场环境达到均衡。

在供应链假设模型基础上,本文通过经济基本原理计算得出非供应链状态下企业的总体利润为:

供应链形成并存在于市场中,达到稳定的均衡状态后,终端产品的总体利润为:

从公式(2),供应链要想在市场中存在成为动态的均衡状态,供应链整体利润必须大于非供应链状态企业的利润即:

如果供应链构建成功,必须使△∏≥0 :

对公式(3)整理得出:△π/(π+△π)≥ -△d/D

则公式(4)即供应链外部均衡条件。

结论分析:

若△π、△D均大于零,上式自然成立,供应链形成后的产品单位利润和总体销量都增加,供应链构建与存在是必然的。

若△π、△D均小于零,上式不成立,即供应链形成后的产品单位利润和总体销量都降低,供应链没有必要构建和存在。

若△π、△D的变化是相反的,出现下列情况:

第一,单位利润增加,销售总量下降。但是由于各自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不同,所以构建供应链时,虽然终端产品的销售总量下降,但下降的百分率D%小于π%/(1+π%),依然可以构建供应链。

第二,单位利润下降,销售总量上升。同理,构建供应链时,只要终端产品的销售总量上升到达一定程度,即销售增加的百分率D %大于π%/(1+π%),依然可以构建供应链。

(三)外部均衡条件对企业构建供应链的决策影响

通过对供应链外部均衡的条件公式(4)的分析,在Thomas E.vollmann(1998)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企业在构建供应链,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成本最小化策略。构建供应链时,关注备选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该企业的加入对终端产品整体销量影响微小,仅限于使终端产品的提供成本下降。提供成本的下降,可以体现在生产成本的下降上,可以体现在行政管理成本(如交易成本)的下降上。基于此,本文可以选择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优秀的企业加入供应链。这个策略适用于构建功能型供应链,如传统家电市场、日常用品等成熟市场,目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多。

2.销量最大化策略。构建供应链时,关注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能否通过提高终端产品的消费者偏好或其他途径,加大终端产品的销量。如电脑生产的供应链中对于微处理器厂商的选择,可能改变消费者对最终电脑的选择,影响其销量。各种手机供应商,更乐意同垄断市场的移动通信公司合作,构建自己的供应链。对于创新型产品的供应链,则喜欢选择反应速度快的企业,因为这种核心能力能够迅速抢占商机,扩大销量。

3.复合型策略。构建供应链时,若备选企业的加入对于单位利润和销售总量的影响相反,可预先估计出销售量变化的大小、单位利润变化的大小,然后根据均衡条件π%/(1+π%)≥-D%综合判断是否选取该企业加入供应链。

供应链的内部均衡

供应链内部均衡是指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对于利润的划分达成协议,愿意在供应链整体获取利润一定的情况下,考虑自己投入的成本、承担的责任,认为自己从中取得了对应的最大化利润,愿意在这个供应链中继续合作。双方利润是否合理化的关键条件是看上游企业的售出价格是否满足双方的需要,这个需要供应链合作双方谈判来最终确定。所以本文从上游企业的售出价格探讨供应链内部均衡条件。

(一)供应链内部均衡模型的简化

供应链内部的均衡要借助于竞争机制中利润的划分来探讨。同样的,为方便探讨内部均衡时相邻两级层次的利润划分,本文简化供应链的假设模型,讨论两个层次的供应链。

对模型的补充说明如下:

C1:上游企业的单位成本。

ω:上游企业的售出价格,为上游企业的决策变量及下游企业的获取成本,视为常量,由供应链上合作双方经谈判达成。

C2:下游企业的单位成本。

P:下游企业的售出价格,为下游企业的决策变量。

D:下游企业终端市场的市场需求量,和上游提供的中间品是1:1的数量关系。

π1:上游企业的利润。

π2:下游企业的利润。

∏:二级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利润,∏=π1+π2。

对于给定的零售价p及批发价ω,

(二)供应链内部均衡条件的分析

本文把均衡利润的获得作为均衡的重要条件,从终端产品价格改变和成本投入两方面分情况讨论供应链的内部均衡:

1.构建供应链后,双方合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仅降低了终端产品的边际成本,从而增加总利润,终端市场销售量仅是价格的减函数,假设D=a-bP(a、b>0)。

求供应链的总利润:

∏=π1+π2=(P-C1-C2)(a-bP),在此情况下,求利润最大化时的均衡价格P*,

令 ∏/P=0,得到,P*=a/2b+(C1+C2)/2

将P*带入下游企业的利润(6)满足大于0的条件:

π2=(p-C2-ω)D=(P*-C2-ω)(abP*)>0,

得到ω

代入公式(5)后,可得上游企业的均衡利润,

π1=(ω-C1)D>0

得到:ω>C1

此种情况下,供应链内部的条件是双方的谈判价格ω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C1<ω

代入P*=a/2b+(C1+C2)/2,即

C1<ω

2.构建供应链后,加入的企业在不改变终端价格的情况下,增加单位成本投入,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增加供应链整体利润。终端市场销售量仅是投入成本的增函数,假设D=m+kC2(m、k>0)。

求供应链的总利润

∏=π1+π2=(P-C1-C2)(m+kC2)最大化时的C*2

令∏/C2=0,得到C*2=(P-C1)/2-m/2k

将C*2带入下游企业的利润公式(6),满足大于0的条件,得

π2=(P-C*2-ω)D=(P-C*2-ω)(m+kC2)>0,

得到ω

代入公式(5)后,可得上游企业的均衡利润,

π1=(ω-C1)D>0

得到:ω>C1

此种情况下,供应链内部的条件是双方的谈判价格ω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C1<ω

代入C*2=(P-C1)/2-m/2k 即

C1<ω<(P+C1)/2-m/2k

(三)内部均衡条件对企业构建供应链的决策影响

从供应链内部均衡来看,如果供应链要达到内部均衡,不至于破裂,必须满足最低要求,即供应链的各级企业利润必须要大于零。而决定因素在于上游企业的售出价格,为上游企业的决策变量及下游企业的获取成本,它由供应链上合作双方经谈判达成;在不同的条件下,如果想合作成功,这个谈判价格就要落在合适的区间。所以供应链合作双方在谈判时要综合考虑上游售出价格,如果价格跳出了合理的区间,供应链合作就会在内部断裂,从而失去均衡。

供应链的失衡

自组织理论(吴彤,2001)认为耗散结构导致系统随时能与外界进行交换,供应链的失衡是指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随市场变化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供应链最初建立的和外界匹配的均衡条件已不能成立,这个变化会直接导致供应链的解体。

从本质上讲,供应链失衡的原因是供应链本身不能协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供应链作为整体从外面获取利润的能力减小,或者是供应链内部的企业对供应链获取的利润分配发生变化。供应链失衡的最直接原因有二:第一,供应链外部环境变化,供应链内部没有变化,供应链外部的均衡难以维持。第二,供应链外部生存环境没变,内部企业变化,企业之间的均衡难以形成及维持。如供应链上某一个企业在技术上获得突破,在原供应链仍得不到应有的利润待遇,它就会脱离供应链,从而造成供应链失衡。

(一)引起供应链外部失衡的因素

供应链外部均衡在供应链构建及运行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根据π%/(1+π%)≥-D% 公式(4),造成供应链失衡的外部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终端市场的需求量变化造成的:

1.整体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终端产品的销量D的变化。在经济周期及其他因素作用下,整个供应链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如世界性或国家性的金融危机或经济衰退。在整体经济环境突变情况下,供应链将会面临一个非正常的状态,市场上需求量D %的增长下滑,造成供应链不能正常运行,从而使供应链失衡,最后供应链破裂。如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背景下,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在单品利润不变的情况下,美国好多大的汽车厂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不能满足市场均衡的条件π%/(1+π%)≥-D % 公式(4),导致其主导的供应链纷纷瓦解。

2.终端市场顾客偏好的变化。供应链成立的前提是基于对供应链终端产品市场的某种预测。根据经验或推测,多级企业联合成立供应链能够带来大的利润。但因顾客偏好等因素影响甚至改变了供应链产品的终端市场需求变化D %,有可能造成条件不再成立。

3.竞争者因素。市场上有许多可以相互取代的产品,他们都是由不同的供应链所提供的,都占据着各自的市场份额。某一供应链产品在某个量(价格、性能、质量、时间、成本等)上的变化都会导致市场需求的波动,影响其他供应链。

4.媒体公众的舆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的各种行为及反应都会影响供应链的终端需求量变化,从而给供应链带来风险。自从2008年3月三鹿问题奶粉事件(2008年三鹿问题奶粉事件,2013年我国香港地区限购奶粉事件所陈述内容来自各种新闻媒体的综述)浮出水面以来,国内很多奶制品供应商及其所在供应链纷纷受到打击甚至崩溃瓦解,而外国洋奶粉一直在国内畅销不衰,甚至出现家长们抢购洋奶粉,导致2013年我国香港地区对奶粉进行限购。

5.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飓风等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事件。这些不可抗力会造成生产、交通中断,使供应链正常运行的物流中断,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市场终端需求量不能及时被满足,顾客不能及时得到所需产品,可能导致供应链最终退出市场。

(二)供应链内部失衡的原因

1.利益分配因素。供应链中的企业是一个具备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人,它具有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决策能力。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前提下,某些企业分配过多的利润会导致其他企业所得利润降低,某些企业获利水平过低,超出其预期的话,该企业将会消极合作甚至退出供应链,使供应链崩溃。

2.成本分担比例。供应链上任何一级的节点企业,从自己的利益或目标考虑,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本降下来,由于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比如供应链物流领域存在效益背反原理,当一个领域的情况改善时,另一个领域的情况会恶化。

3.牛鞭效应因素。由于存在牛鞭效应(翁鸣,2014),当供应链的结构日益繁杂时,信息传递延迟以及信息传递不准确的可能性都会增加,并使整个供应链因此陷入不合实际情况的混乱。牛鞭效应造成的信息风险,对组织实现其商业利润目标或能力会产生负面影响。其特征实际上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确定性。

4.合作因素。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在企业文化、管理水平、技术配套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些会影响供应链的整体获利能力和竞争力,特别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往往会损害其他成员企业的利益,影响成员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5.核心能力的创新因素。供应链企业各自掌握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根据不同核心能力的贡献大小,他们会提高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发言权,引发新一轮的供应链均衡的改变,当某些节点企业核心能力创新达不到新的均衡时,就会引起供应链的均衡破裂。

6.道德风险因素。供应链企业合作竞争关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企业关系,需要有遵守契约的诚信作为基础。如果合作伙伴选择不当,供应链上存在“败德”意识的企业,将会导致在供应链运行中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这实际上是马士华(2002)提出的市场不确定性导致了风险。

(三)避免供应链失衡的若干措施

结合前面的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针对我国企业供应链在合作竞争过程中有关失衡的相关问题,下面提出相应的的对策与建议:

1.制定供应链长远发展战略及灵活的应变机制。供应链在建立初期,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根据经济环境、顾客需求变化以及不同的发展趋势,制定出合理的战略规划,力求避免目光短浅,缺乏规划就草率的签署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合作协议。未雨绸缪,在市场大环境变化的前期就做好准备,有足够的资源和对策应对变化的环境。

对于变化的环境,供应链应该有灵活的变革机制,内部机制随外部的变化而迅速作出调整。例如,核心企业地位的更改、核心技术的进退、政府政策的更改等,都会改变供应链内企业地位的相对高低,对于新条件下,利益的划分及成本的分摊,供应链会给出对应的合作竞争机制。

2.建立供应链企业之间广泛的沟通信任机制。为消除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及“道德风险”,加大供应链整体绩效和供应链合作效果的影响,供应链企业间一定要建立健全沟通和信任机制,从而提高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稳定性。供应链中下游终端企业,经常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和链内企业利益分配的矛盾。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市场竞争力,需要上游企业提供较低价格的产品,但如有的企业单纯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考虑运营行为,供应链生存的基础互利和信赖就会发生动摇。因此,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沟通信任机制,包括成员企业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开放、信息相互公开,适当地彼此深入到对方的价值链管理中去。

3.增强企业的个体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参与供应链,并取得一定地位的主要依靠,对于整体供应链来说,整合不同的供应链企业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成本、利润、消费者偏好等各方面得到比其他企业更多的垄断利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技术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应变和营销能力、品牌及经营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加强。

4.建立公平的利益调节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参加供应链的目的就是想得到比合作前更高的利益。但是,供应链中的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条件下,一部分企业利润的提高会导致另一部分企业利润的降低。因此需要建立公平的供应链合作的利益回报机制。

5.提高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以合作为基础、竞争为补充的合作竞争机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必然趋势。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完全取决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而是取决于它在全世界范围内与其它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整体目标实现程度。

6.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稳定供应链的运作绩效和均衡:第一,完善社会法律环境。完善的社会法律环境它可以直接准确的决定惩罚幅度,同时保护遵守法律规定的合法企业,避免不正当竞争和过度竞争。我国目前的法律法制环境并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市场经济中维护市场竞争的法律制定不到位,市场运行缺陷的弥补法律也没有太多的执行。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全面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的策略,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必须同世界接轨,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第二,使信息交流环境方便快捷。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是供应链正常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前提。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能使供应链企业迅速有效进行市场信息交流,尽快知晓供应链各级企业的环境变化及采取对策。同时,信息交流环境的透明与好转也增加了不道德企业暴露的风险,加速了劣等企业的退出。这样也促使合作企业双方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间的合作。

1.NAGURNEY A,DONG J AND ZHANG D.A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E 2002.38

2.肖迪,袁敬霞,包兴.质量与价格双重竞争情景下的供应链协调策略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3(4)

3.Thomas E.Vollmann,Carlos Cordon,Building Sucessful Customer-Supplier Alliances,Long Range Planning,1998.31(5)

4.王利,胡琼.供应链激励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差异[J].工业工程,2014(4)

5.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翁鸣.信息对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缓解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4(9)

7.马士华.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与策略[J].现代物流,2002(10)

猜你喜欢
终端产品利润整体
河北老年人智慧养老采纳影响因素研究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利润1万多元/亩,养到就是赚到,今年你成功养虾了吗?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电能计量表计及终端可靠性研究与探索
论科技成果转化
观念新 利润丰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