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雅菊
(临夏州卫生学校,甘肃 临夏 731100)
青霉素说课设计
辛雅菊
(临夏州卫生学校,甘肃 临夏 731100)
本文对药物应用护理中“青霉素”的说课设计作一介绍,与同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青霉素;说课设计;教学效果
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用口头语言面对同行就某一章节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本文就药物应用护理中“青霉素”内容的说课设计进行探讨。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药物应用护理是一门在药理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用药护理的综合性专业技能课程[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等。本次授课内容“青霉素”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药物应用护理》第二章第二节,在知识结构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既体现了抗生素、抗菌谱、耐药性等基本知识,又为后续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培养学生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青霉素的抗菌谱、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2)阐述青霉素的理化性质及作用机制。能力目标:提高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及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情感目标:学会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养成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青霉素的抗菌谱、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2)教学难点:青霉素的作用机制及过敏性休克的防治措施[2]。
1.4 教材处理
本版教材对青霉素的理化性质及体内过程未加阐述,而这部分内容与青霉素的用药护理关系密切,故在本次授课中补充这部分内容;青霉素的用药护理编排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后面,本次授课将其调整到青霉素不良反应之后学习,使教学内容更合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
2.1 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大多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信心缺乏,学习主动性欠缺,学习方法不科学,且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可塑性强。
2.2 知识储备
中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初步掌握了医学相关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这就为本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药物应用护理的学习与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医学密切相关,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遗忘比较严重,给新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2.3 应对策略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内容和对学情的分析,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课件与药品实物;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提问、直观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法等。
(1)讲授法:对重点知识采用讲授法讲清、讲透,精讲点拨,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提问法: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又可加强相关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融会贯通。
(3)直观演示法:利用药品实物、图片、影视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
(4)分组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相关知识,以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团队精神。
(5)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设计案例,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问题学习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结合课后思考题寻找问题,带着问题听讲,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捕捉有关信息,使学习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学习效率。
(2)联系学习法:本节课上学生初次接触药物与病原体之间的关系,其内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要指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横向联系,重视课前预习,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3)归纳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实质加以关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注重课后归纳总结,及时复习巩固。
(4)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有效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5.1 组织教学(1分钟)
观察全班学生精神面貌,清点上课人数。
5.2 复习旧课(4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请说出抗生素、抗菌谱、耐药性的概念。思考后请3位学生分别作答,其他学生纠正补充,得出正确答案。通过复习以上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5.3 导入新课(2分钟)
利用多媒体播放“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从而对授课内容加以关注。这样用视频导入教学,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5.4 讲授新课(30分钟)
5.4.1 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1)化学结构:青霉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代表药,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主要结构β-内酰胺环,引导学生理解β-内酰胺环与抗菌作用的关系,为后面学习耐药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做好铺垫。(2)理化性质:首先提出问题“青霉素是何种剂型”,学生回答后展示药品青霉素实物;然后请学生思考“青霉素为什么是粉针剂而不是其他剂型”,引出青霉素性质不稳定、不耐酸、不耐碱、不耐酶等特点。(3)以青霉素的理化性质引出其体内过程,推导出青霉素的给药途径。通过讲述辅以提问、展示药品实物、师生互动等启发式教学,归纳总结出青霉素性质不稳定、须现用现配的特点及给药途径。
5.4.2 作用机制 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菌细胞结构,结合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地描述青霉素阻止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干扰细菌繁殖过程进而杀菌的机制。精讲辅以多媒体动画,加深学生对青霉素抗菌机制的理解,阐释作用机制,攻克教学难点。
5.4.3 抗菌谱及临床应用 讲述辅以多媒体演示,点拨教学重点。(1)提出问题“G+菌和G-菌细胞壁组成成分有何不同”,请学生回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关于细菌基本结构的知识,学生思考后一人作答,其他人补充;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G+菌、G-菌结构图,结合青霉素抗菌机制,归纳总结抗菌谱。(2)展示β-内酰胺环结构图,阐释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生成青霉素酶,使β-内酰胺环裂解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3)依据青霉素抗菌谱,引导学生推导其临床应用。
5.4.4 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1)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过敏性休克”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高度重视。(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总结青霉素的用药护理,推选代表作答,其他学生纠正、补充,教师汇总归纳,得出正确答案。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分组讨论教学法,总结归纳,突出重点。
5.5 课堂小结(2分钟)
利用幻灯片提示要点,总结本课内容:青霉素为一种高效、低毒、价廉的抗生素,临床常作为G+菌感染的首选药,但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且难以预测,成为限制青霉素使用的一个主要原因,故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应高度重视,掌握其用药护理。
5.6 课堂练习(5分钟)
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案例:医师轻信患者青霉素皮试阴性,导致患者死亡。通过这一案例,请学生分析患者死亡的原因,讨论如何避免此类医疗事故的发生,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记忆。
5.7 布置作业(1分钟)
(1)阐述青霉素的用药护理要点。(2)预习新课。
利用幻灯片展示板书,力求内容完整、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加深记忆(见图1)。
图1 板书设计
7.1 优点
青霉素是本章重点药物之一,在教学中以多媒体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重点内容讲授中,尽可能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料,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简单化。这种教学方式适合学情,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用药护理学习中,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通力配合,推导出青霉素的用药护理要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加深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达到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7.2 缺点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青霉素的作用机制及抗菌谱),结合细菌结构图和多媒体动画精讲,可使大部分学生理解掌握。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该部分内容较抽象,且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密切相关,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严重,加之初次接触药物与病原体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故未能很好地掌握。
7.3 改进措施
指导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复习相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做好课前预习,为理解本课内容做好知识铺垫,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姚宏.药物应用护理[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徐明丽,田卫东,李志成,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6):60-61.
G424.2
B
1671-1246(2015)07-0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