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动态表达规律
朱向东曹燕飞王燕汪斌段永强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的动态表达规律。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乙醇组10只,模型组40只(3、7、14、21 d各10只),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于制模后3、7、14、21 d 4个时间点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 TNF-α、IL-4水平,光镜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并评分。结果制模后3 d大鼠结肠出现炎症和溃疡,且随着时间推移而加重,7~14 d溃疡和炎症最为严重,21 d溃疡和炎症已经有所修复。模型组各时间点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1β、TNF-α均高于空白组和乙醇组,抗炎因子IL-4水平均低于空白组和乙醇组,以7 d和14 d升高或降低更为显著(P<0.05、P<0.01); 7、14 d组与3d组比较,IL-1β、 TNF-α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而IL-4水平进一步降低(P<0.01);21 d组与7、14 d组比较,IL-1β、 TNF-α水平下降,而IL-4水平则升高(P<0.05)。结论促炎因子IL-1β、 TNF-α和抗炎因子IL-4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UC的发病及严重程度与促炎因子IL-1β、TNF-α、IL-4的动态表达及失衡密切相关。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UC);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
中图分类号〔〕R574.6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060283)
通讯作者:王燕(1979-),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应用基础研究。
第一作者:朱向东(1973-),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应用基础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 黏液脓血便持续或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具有癌变倾向,属于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该病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促炎细胞因子及抑炎细胞因子失衡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体外研究表明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4等可以通过多种病理学作用参与肠黏膜炎性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2〕。本研究通过动态测定UC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反应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动物采用SPF级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160~200 g,雌雄各半,由甘肃中医学院科研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级动物质量合格证号:SCXKC(甘)2004-0006;SPF级实验设施合格证号:SYXKC(甘)2004-0006-0001561。
1.2试剂蛋白标准液、考马斯亮蓝溶液(20090825)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购于北京邦定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由美国Sigma公司生产,批号为(2008-16-2);大鼠IL-β、TNF-α、IL-4检测试剂盒购自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仪器与设备Biorad iMark酶标仪(美国BLO-RAD公司);CT14RD高速冷冻离心机(天美科技有限公司);303-2型恒温培养箱(北京科伟永鑫实验设备仪器公司) 。
1.4方法
1.4.1造模方法采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法制作UC大鼠模型:将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0.3 ml/100 g)后,一次性将TNBS/乙醇液(100 mg/kg TNBS+50%的乙醇0.25 ml)溶液用橡胶输液管轻缓注入大鼠距肛门约7~8 cm深的肠腔内,留置数分钟,让动物保持平躺状态,自然清醒。
1.4.2分组与给药、取材将实验动物分为6组:空白组、乙醇组、模型组(3、7、14、21 d),每组10只。空白组不处理,模型组均以100 mg/kg TNBS加50%乙醇0.25 ml混合试剂灌肠,乙醇组50%乙醇0.25 ml灌肠。分别于制模后3、7、14、21 d分批处死大鼠并取材,乙醚麻醉后于股动脉采血,室温静置10~20 min,3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检测指标。脱颈处死大鼠,剖取病变最严重处结肠5~8 cm,用冷 PBS清洗结肠,肉眼观察结肠损伤情况并评分。
1.4.3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大体形态损伤参照Luketal标准 0分:无损伤;1分:充血但没有溃疡;2分:充血而且肠壁变厚但没有溃疡;3分:有一处小溃疡,直径约0~1 cm;4分:溃疡较大,直径约1~2 cm,但肠管与外周脏器无粘连;5分:溃疡直径1~2 cm,肠管增厚,与周围脏器粘连严重。
1.4.4指标检测采用ELISA法测定IL-1β、TNF-α,IL-4严格按试剂盒要求操作。在检测波长450 nm和校正波长620 nm同时读板,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各样本含量。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一般状况各组大鼠造模后第1天均出现懒动,扎堆,食量下降,稀便且部分大鼠出现血便;第3天体重开始下降;第7天体重下降明显,毛色无光泽,食量低于正常,仍有稀便;第14天大鼠活动正常,仍有稀便;第21天造模各大鼠毛色晦暗,饮食趋于正常,时有稀便。乙醇组造模后第1天出现稀便,于第2天症状缓解,第3天体重出现增长,7 d后完全恢复正常。
2.2结肠组织大体形态及评分空白组和乙醇组大鼠肠道不增厚,无粘连,肠皱襞纹理清晰,肠黏膜光滑,未见明显的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各造模组与乙醇组(0.13±0.35)和空白组(0.10±0.11)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3 d组(1.33±0.98)大鼠肠壁可见明显充血水肿,肠壁增厚,溃疡形成;7 d组(2.62±0.87)可见肠道粘连,结肠缩短,黏膜坏死,呈黑褐色,亦有大鼠可见肠胀气;14 d组(2.17±0.83)溃疡开始愈合,大鼠肠道仍然有粘连,偶有肠胀气出现;21 d组(1.85±0.68)溃疡面积较7 d组变小,可见愈合后的瘢痕,各大鼠肠壁仍有增厚变硬及肠道粘连,与7 d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UC大鼠血清IL-β的动态表达与空白组和乙醇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血清IL-β显著增高,其中以7 d组升高最为明显(P<0.01);与3 d组比较,7 d组IL-β水平升高达到最高值;与7 d或14 d比较,21 d组IL-β水平又明显下降(P<0.05)。见表1。
2.4UC大鼠血清TNF-α的动态表达与空白组和乙醇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其中尤其以14 d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与7 d或14 d比较,21 d组TNF-α含量又明显下降(P<0.05)。见表1。
2.5UC大鼠血清IL-4的动态表达与空白组和乙醇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血清IL-4含量明显下降(P<0.01,P<0.05),其中尤其以14 d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与7 d或14 d比较,21 d组IL-4含量又明显升高(P<0.05)。见表1。
表1 UC大鼠血清IL-1β、TNF-α、IL-4
与空白组和乙醇组比较:1)P<0.05,2)P<0.01;与3 d组比较:3)P<0.01;与7 d或14 d比较:4)P<0.05
3讨论
肠黏膜持续的炎症损伤和免疫异常被认为是UC发病的基本机制〔2〕。细胞因子失衡是UC产生肠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的关键环节〔3〕。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分为促炎和抗炎两类。TNF-α在UC发病中被公认为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它可以促使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增殖、移行和分化,在这一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非特异性或特异性炎性分子,在肠黏膜局部起到免疫破坏作用,反映到UC则是肠黏膜局限性溃疡、炎细胞的出现和延续。活动期UC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增高,提示TNF-α参与了UC的病理过程〔4〕。TNF-α主要由激活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其促炎机制主要是参与激活中性粒细胞和上调黏附分子、促进肉芽肿的形成。TNF-α还能够加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刺激IL-8、IL-1等其他细胞因子合成释放,产生细胞因子的瀑布效应,促进炎症反应的扩大〔5〕。本实验证实了TNF-α的动态表达与UC的发病和加重呈正相关。
IL-1β是诱导炎症性肠病(IBD)肠道炎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它能使CD4+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生长、活化以及IL-2R表达,引起炎症介质释放〔6〕。IL-1受体拮抗剂IL-1Ra可以通过竞争结合靶细胞上的IL-1受体,阻断IL-1的促炎效应。但UC患者IL-1Ra和IL-1β严重失衡,肠上皮细胞只分泌的IL-1Ra,不足以中和由固有膜单核细胞分泌的IL-1β等炎性细胞因子〔7〕,所以,在UC患者会因为肠黏膜IL-1β的大量分泌促使炎症持续和加重。IL-1β有多种生物学效应,IL-1β能够使免疫上调和促进炎症活性,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促进其下游细胞因子(如TNF-α)的表达和产生,并和其共同作用,引起一系列肠黏膜损伤和肠道炎症反应。IL-1β还通过促进白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趋化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进入肠道病变部位,引发一系列肠组织破坏和肠道炎症反应〔8〕。
有研究表明〔9〕,UC患者肠黏膜IL-4能抑制杀伤细胞的活性,并抑制肠黏膜固有层单核细胞的增殖,缓解其细胞毒性。体外实验已经证明〔10〕,IL-4能抑制炎症介质IL-1β、TNF-α的释放,从而抑制IL-1、TNF-α的促炎作用。
本实验说明IL-1β、TNF-α、IL-4的表达与结肠病理损伤有着高度一致性,IL-1β、TNF-α、IL-4的动态表达与UC 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实验也证实UC的发病机制之一是抗炎因子与抑炎因子的平衡遭到了破坏,所以从纠正肠道异常免疫反应角度研制治疗UC的新药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思路。
4参考文献
1何小华,陈建勇.炎症性肠病发病的相关免疫机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10):93-5.
2李楠,王雪明,翟俊山,等.复方血竭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53-4.
3卢健,马骥,王丽娜,等.四逆散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IL-1β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03-5.
4尹岸民.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炎性反应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J〕.吉林医学,2011;32(27):5682-4.
5朱炳喜,刘元山,陈剑群.细胞因子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的表达研究〔J〕.吉林医学,2009;30(19):2227-9.
6Regueiro M,Curtis J,Plevy S.Infliximab for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J〕.J Clin Gastro-enterol,2006;40:476-81.
7Vavricka SR,Musch MW,Fujiya M,etal.Tumor necrosis factor-α and interferon-γ increase PepT1 expression and activity in the human colon carcinoma cell line Caco-2/bbe and in mouse intestine〔J〕. Pflugers Arch Eur J Physiol,2006;452:71-80.
8Hue S,Ahern P,Buonocore S,etal.Interleukin-23 drives innate and T cell mediated intestinal inflammation〔J〕.J Exp Med,2006;203:2473-83.
9Kullberg MC,Jankovic D,Feng CG,etal.IL-23 plays akey role in Helicobacter hepaticus-induced T cell dependent colitis〔J〕.J Exp Med,2006;203:2485-94.
10Ashwood P,Harvey R,Verjee T,etal.Funct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mucosal IL-1,IL-1Ra and TGF-β in ulcerative colitis〔J〕.Inflamm Res,2004;53:53-9.
〔2013-06-17修回〕
(编辑赵慧玲/曹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