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量表分析脑卒中后疲劳相关因素及对老年人预后的影响
王利卞光荣马先军杜青赵树琴乔本玉
(连云港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要〔〕目的探讨多量表分析脑卒中后疲劳(PSF)相关因素及对老年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该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00例。均接受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梗死部位进行标记,统计各梗死部位所具有的患者例数等情况。半个月内进行疲劳严重度量表(F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等量表评分,判定PSF的相关因素。经规范治疗后3个月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统计并分析不同部位的脑梗死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两组患者预后情况以及分析PSF与各因素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皮层下多发性梗死及基底节区的梗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35.50%(71/200)及26.50%(53/200)。有血压及脑卒中病史的患者脑梗死发生在基底节区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6.04%(35/53),47.17%(25/53)。PSQI评分为11~21分以及NIHSS评分为9~20分的患者梗死部位主要位于皮层下多发性位置以及基底节区。此外,梗死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的患者产生PSF的比例为最高,达到92.45%(49/53)。有PSF组半个月内的FSS评分、NIHSS评分及PSQI评分均显著高于无PSF组,治疗后3个月的Barthel指数亦显著高于无PSF组(均P<0.05)。PSF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病史、PSQI评分及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与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但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利用多量表分析PSF相关因素并指导老年人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十分必要,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多量表分析;脑卒中后疲劳
中图分类号〔〕R743〔
基金项目:连云港市青年科技计划项目(No.Q1209)
第一作者:王利(1977-),男,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方面的研究。
脑卒中多发于老年人。疲劳是涉及人体运动能力和情感、认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主观体验。有报道称〔1〕,真实疲劳感觉通常是在进行体力或者脑力劳动时容易缺乏主观努力的愿望。对于脑卒中后疲劳(PSF)而言目前仍无可广泛接受的相关定义。虽然Kutlubaev等〔2〕将PSF描述成慢性、病理性以及持续性机体极度疲倦以及能量缺乏,但对于PSF相关因素研究以及PSF对于老年人预后的影响临床上鲜有研究,本文评价PSF对预后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8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00例,其中男129例,女71例,年龄60~89〔平均(68.8±3.2)〕岁。入选标准:(1)患者疾病诊断满足1995年时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且经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证实;(2)患者生命体征均为稳定状态;(3)不含其他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以及上消化道出血及严重的肺部感染等;(4)患者年龄≥60岁;(5)病程≤15 d。排除标准〔4〕:(1)有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2)有失语症状;(3)有既往性神经系统病变者,例如脑肿瘤和多发性硬化以及帕金森病和脑外伤等;(4)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17分;(5)有卒中后抑郁症状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对梗死部位进行标记,统计各梗死部位所具有的患者例数等情况。在半个月内分别实施疲劳严重度量表(F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等多量表分析〔5〕,经规范治疗之后3个月实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根据FSS评分判定患者是否有PSF进行分组,其中有PSF组125例,男78例,女47例。年龄65~89〔平均(67.7±5.4)〕岁;无PSF组75例,男51例,女24例,年龄60~83〔平均(66.6±3.1)〕岁。两组性别比和年龄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头颅MRI诊断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所产0.35T永磁型磁共振仪进行诊断,常规检查T1、T2、T2FLAIR、DWI等序列。
1.3观察指标分析不同部位的脑梗死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患者预后情况以及分析PSF与各因素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实施t检验,PSF与筛选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不同部位的脑梗死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分析 皮层下多发性梗死及基底节区的梗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35.50%(71/200)及26.50%(53/200)。有血压及卒中病史的患者脑梗死发生在基底节区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6.04%(35/53),47.17%(25/53)。PSQI评分为11~21分以及NIHSS评分为9~20分的患者梗死部位主要位于皮层下多发性位置以及基底节区。此外,梗死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的患者产生PSF的比例为最高,达到92.45%(49/53)。见表1。
2.2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有PSF组半个月内的FSS评分、NIHSS评分及PSQI评分均显著高于无PSF组,治疗后3个月的Barthel指数亦显著高于无PSF组(均P<0.05)。但两组在MMSE评分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PSF与各因素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PSF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病史、PSQI评分及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654,0.723,0.766,0.862,0.850,0.878,均P<0.05),与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0.822,P<0.05),但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r=0.125,P>0.05)。
表1 不同部位的脑梗死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分析( n)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 s)
与无PSF组比较:1)P<0.05
3讨论
PSF在卒中幸存者当中也是一个普遍和长期存在的问题,其发生频率在各学者的报道中亦有所差异〔6〕。有报道称〔7〕,PSF在获得良好治疗和心理康复训练的患者群体中,亦可能成为唯一后遗症长期存在。亦有报道表明〔8〕,PSF甚至是卒中患者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的一种独立性危险因素。由于卒中多发于老年人,因此,研究PSF的相关因素以及其对于老年人预后的影响十分必要。
本研究表明脑梗死部位位于基底节区以及皮层下多发性梗死者在临床的占比较大,且PSQI评分与NIHSS评分较高者更易发生脑梗死。符合吴丹等〔9,10〕的结果,与临床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和老年人群体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多发有关。在前期研究中已观察20余例患者,结果发现梗死部位处于基底节区的患者发生PSF的比例较多,这也证实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本研究还与国外Mills等〔11〕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表明PSF对于FSS、NIHSS及PSQI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有一定影响,同时亦提示PSF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进一步经过相关性分析后表明上述因素确实均为PSF的相关因素,此类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以及大多数学者的有关报道中均有提及〔12〕,本研究结果可与之相互印证。同时也证实了PSF对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具体而言,有PSF的患者其Barthel指数更低,而Barthel指数即是对生存质量的主要体现。这也符合了陈仰昆等〔13,14〕的报道,其指出,有PSF的卒中患者Barthel指数甚至低于33左右,而Barthel指数介于21~49分时可判定为严重的功能缺陷,因此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低,预后不乐观。此外White等〔15〕亦有类似的报道可加以佐证。
综上所述,PSF相关因素主要是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病史、PSQI评分、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等。同时,PSF的存在对老年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大影响,临床治疗时应加以关注,值得重视。
4参考文献
1马彦,樊继军,赵卫华,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三级治疗方案效果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0):1147-9.
2Kutlubaev MA,Shenkin SD,Farrall AJ,etal.CT and clinical predictors of fatigue at one month after stroke〔J〕.Cerebrovasc Dis Extra,2013;3(1):26-34.
3Moran GM,Fletcher B,Calvert M,etal.A systematic review investigating fatigue,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following TIA and minor stroke:protocol paper〔J〕.Syst Rev,2013;8(2):72.
4吴春薇,靳二虎,刘占东,等.脑卒中后疲劳相关因素及影像学特征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10):880-2.
5杨莉莉,孙秋华.脑卒中后疲劳相关因素与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0):2461-4.
6于开军,崔志,马福志,等.120例脑卒中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33(2):140-1.
7郭强.脑卒中后疲劳治疗的运动功能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204-5.
8Parks NE,Eskes GA,Gubitz GJ,etal.Fatigue impact scale demonstrates greater fatigue in younger stroke survivors〔J〕.Can J Neurol Sci,2012;39(5):619-25.
9吴丹,王林,滕伟禹,等.脑梗死急性期疲劳与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及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2):216-9.
10Hubacher M,Calabrese P,Bassetti C,etal.Assessment of post-stroke fatigue:the fatigue scale for motor and cognitive functions〔J〕.Eur Neurol,2012;67(6):377-84.
11Mills RJ,Pallant JF,Koufali M,etal.Validation of the Neurological Fatigue Index for stroke(NFI-Stroke)〔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2;15(10):51.
12李成栋,陈治林,黄宁,等.脑卒中后疲劳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13-5.
13陈仰昆,肖卫民,袁伟杰,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8):640-2.
14马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时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9):2579-80.
15White JH,Gray KR,Magin P,etal.Exploring the experience of post-stroke fatigue in community dwelling stroke survivors:a prospective qualitative study〔J〕.Disabil Rehabil,2012;34(16):1376-84.
〔2013-10-27修回〕
(编辑袁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