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 蕾 教授 崔林影(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
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重大战略部署,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思路。新常态下,传统产业带动贡献下降,新兴产业、服务业双轮驱动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作为经济欠发达和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内蒙古需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
我国许多学者对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如张华平(2011)从创新投入与产出、创新环境及成长等方面构建了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周德发等(2012)根据创新的内涵和服务业特点,以技术和制度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了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广东省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周峰(2014)、申静等(2014)分别运用相关评价指标对高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做出了评价。以上研究虽然进行了部分省份的实证研究,研究方法可为本研究所借鉴;但其研究多局限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服务创新能力研究几乎空白。
为了更好的评价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本文依据全国人大六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对经济带的划分,选取了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中部地区9省份进行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以此分析得出影响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因素,进而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
根据9省服务业发展特点,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基于可操作性、可比性、系统性的原则,筛选合理的评价指标,从服务业创新发展基础、发展规模、知识转化、发展环境和创新绩效5方面共18个指标建立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见表1)。
本研究过程分为两阶段。首先,选用因子分析法对9省服务业创新能力进行地区间横向比较与评价;其次,以9省比较分析出的影响因子为自变量,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为因变量,对内蒙古近10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因子对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
本文选取了表1中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2013年的数据作为原始变量,9省份数据分别来源于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以及9省份的2014年统计年鉴。
通过运用SPSS19.0软件,对文中选取的18个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首先,为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从初始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看,多个变量间相关系数较大,说明变量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大部分相关系数大于0.3,通过检验,证明选取的18个变量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根据标准化的相关系数矩阵,得到9省18个指标数据的特征值、累计贡献率以及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表3。本文分析中提取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90.466%的因子(4个),基本上包含了18个指标的全部信息,能够代表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水平。
表1 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相关因子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
因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各个指标的分配更加清晰,所以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变换,经过系统自动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见表3。
4个因子分别记为F1、F2、F3、F4。结合表3做出如下分析:
F1的方差贡献率为46.181%,是比例最高的因子,影响力最大。其中A16、A15、A14、A9、A1、A13、A11、A10、A12在F1上载荷较高,说明一个地区的基础环境对服务业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把F1命名为发展环境因子。
F2方差贡献率为23.329%,占比第二。其中A7、A6、A8、A17在F2上表现出较高的载荷,4个指标全部与科技知识创造力有关,F2确定为知识转换因子。
F3的方差贡献率为12.018%,其中A5、A4、A18载荷较大,因此F3为发展规模因子。
F4的方差贡献率为8.983%,A3、A2载荷较大,故F4命名为发展基础因子。
由上述分析,对表1中指标的划分做出了修正得出9省服务业创新能力驱动因子模型,如图1所示。
为了度量每个指标变量对4个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综合分析,本文采用回归法得出F1-F4各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出各因子得分,公式如下:
然后以因子旋转后特征值的贡献率作为因子权重进行服务业创新能力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综合公式(1)和(2)及9省指标原始数据,得出9省服务业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序,如表4所示。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4 中部9省各因子得分及排名
表5 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表4可见内蒙古F1得分为-0.49,位列第七,说明内蒙古作为能源大省,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严重,战略性产业比重偏低、增长较缓慢,很难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创造有利环境。F2得分为-1.10,位列最后,说明内蒙古知识转换能力最弱。其中A7、A8等各项指标值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科技研发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与动力,直接导致服务业专利授权量(A17)较少,所以内蒙古需要进一步提高知识转换效率。F3得分是0.05,排名第4,说明2013年内蒙古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但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A18)在9省中仅高于吉林省,说明不能有效利用自身和引进的科技成果带动地区经济发展。F4得分是2.05,说明内蒙古服务业创新基础条件居于首位。其中服务业人均产值(A2)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A3)两个指标在9省中是较高的。但是其贡献率很低,所以对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拉动力很小。
通过对9省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分析得出,F1和F2对地区服务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内蒙古在F1上排名第七,F2上排名第九,说明内蒙古在影响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环节无论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是与中部9省相比较,均处于劣势。
为进一步剖析4个因子在提升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本文再次对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指标近10年的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出近10年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并且分别评价4个因子得分。以服务业创新能力得分为因变量,4因子得分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得出4个因子对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
参照图1的因子驱动模型4因子,对评价体系中18个指标进行重新整理与归纳,将各指标划入对应的因子中,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内蒙古4因子进行得分评价,根据内蒙古服务业发展特点及数据的可获性,在表1中18个指标值的基础上,增加了教育经费占地区GDP比重(A19)、服务业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A20)、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A21)3个指标,并将其按照属性进行微调,归入各因子如表5所示。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内蒙古2004-2013年间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近10年服务业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根据得分生成折线趋势图,如图2所示。
为了得出4因子对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需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首先对发展环境能力(F1)、知识转换能力(F2)、发展规模能力(F3)、发展基础能力(F4)进行评价,同样利用因子分析法,按累计贡献率达85%以上的要求,对F1提取3个因子,对F2、F3、F4各提取2个因子,4次提取的因子累计贡献率均达到85%以上;并结合提取的因子得分表,得出4个因子分别的得分。
以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F)为因变量,以F1、F2、F3、F4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得知R2=0.991,具有很好的拟合度,不被解释的变量较少,通过检验。sig=0.000<0.05,说明该模型非常显著可信,可以建立线性方程。
由表6可以看出4个因子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2、0.000、0.001和0.000,均在p<0.00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从而得出回归方程:F=0.001+F1*0.778+F2*0.424+F3*0.431+F4*0.210
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对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影响因子排序依次为F1(0.778)、F3(0.431)、F2(0.424)、F4(0.210),见图3。
对2004-2013年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可见内蒙古发展环境能力(F1)对服务业创新能力的贡献最大,发展基础能力(F4)贡献最小,这与中部9省分析结果一致。不同的是,发展规模能力(F3)与知识转换能力(F2)对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力相当,与中部9省的分析结果有明显差异。所以对内蒙古而言,要结合中部9省和自身的分析结果,继续保持发展环境能力(F1)对创新能力的高贡献率下,把增强自治区发展规模能力(F3)和知识转换能力(F2)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9省横向对比分析以及内蒙古服务业相关指标分析发现,发展基础能力(F4)的影响力均较小,故只针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前3个因素提出改进策略。
首先,应更加注重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内蒙古应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检测检验、电子商务等服务产业,以信息化服务业带动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其次,实现投资重心向服务业转移。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都是其发展的有力支撑,随着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也必须倾向服务业。同时,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可为服务业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方面,完善创新财政资金补贴机制,消除服务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改善服务业竞争环境,降低准入门槛,促进服务业企业从数量上到规模上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依托内蒙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的重要战略位置,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促进对外贸易服务发展,为内蒙古服务业创新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首先,提升科技支出比重、研究与试验经费以及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贡献率。只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才能够加快知识创新效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使服务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其次,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新常态下,内蒙古应更加注重服务业研发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力度完善“人才强区工程”。最后,提倡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尤其是加大力度支持能够参与到自治区外其他省份竞争,甚至是国际竞争的实力雄厚的外向型服务业企业。
表6 模型系数分析
图1 中部9省服务业创新能力驱动因子模型
图2 内蒙古2004-2013年服务业创新能力得分折线图
图3 内蒙古服务业创新能力驱动因子模型
1.周德发,张翊.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基于广东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2012(1)
2.周峰.基于市场的科技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式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4(4)
3.申静,孟越,杨保珠.中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J].技术经济,2014(1)
4.高先务,程慧英.八大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
5.张航,陈怡.福建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