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地区性差异实证分析

2015-12-29 13:36吴小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8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农村居民聚类

■ 吴小艳(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进步较快,新农村建设事业稳步推进,具体表现为各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能力逐年提升。农村地区的庞大人口规模决定了农村消费品市场具有较强潜力。通过切实把握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将有助于各地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消费拉动战略以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及各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距等现实问题,直接影响本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区域间差异性导致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的不均衡性,进而威胁到各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为此,展开关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区域性差异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并探寻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地区间差异的问题根源,并找寻出行之有效的消除区域间差异的对策。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地区性差异的截面数据选择及聚类分析

(一)截面数据选择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截面数据(Cross-section Data)是指在同一时期截面上反映一个总体的一组特征变量的观测值。通过获取该时期内可以反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若干特征变量的若干横截面数据,可以有效分析当期内我国各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化水平。其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统计变量应当符合一致性原则,及各特征变量数据的统计时期和统计标准具有相同统计口径。与时间序列统计数据不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截面数据选取要求在时期层面的截面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以有效排除时期值差异所引起的分析结果偏差。其二,为保障聚类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截面数据分析应当规避由于解释模型特征的若干特征变量的不完备性而引起的特征变量的随机误差的异方差性(Heteroscedasticity)。为此,本文选用 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按收入五等份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2012年)数据的方式来确保统计数据特征变量的一致性和完备性,进而保障模型具有较为优良的统计性质。

(二)模型建构

定义样本空间。首先引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地区差异性的年度截面数据,设截面数据xij(i=1,2,…,m;j=1,2,…,n)为i地区农村居民的第j项消费特征变量。

定义样本空间各样本间距。设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样本为x,各样本有n项消费特征变量,第i地区的各样本观测值可表示为xij=(xi1,xi2,…,xin)T,该样本观测值可以被视为n维空间中的一点。因此,可以引入欧氏空间距离平方来表达样本各特征变量的差异性。

定义类间距。用Gk来表达第k类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特征变量的聚类间距,各类所含有的样品个数用np和nq来表达。现采取类平均法来计算类之间的间距值,其中各样本之间的距离的平均数可以被视为两类之间的距离。公式如下:

聚类分析。现将n项样本设为n类,根据上述类间距公式来确定各类别之间的距离。首先对最小距离值所涉及的两类进行合并后,再次计算各类之类间距,然后重复对该类的合并步骤,直至全部样本合并为一类时程序停止。

(三)截面数据聚类统计及结果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地区性差异的截面数据聚类统计分析研究多停留于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从地区差异性角度展开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从《2013年国家统计年鉴》采集数据,选取2012年统计年度的“分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统计数据来展开分析。聚类分析软件采用SPSS13.0版的“K-Means Cluster过程”项目来展开聚类统计分析。该方法由 Mac Queen在1967年提出,它将数据看成 K 维空间上的点,以距离作为测度个体亲疏程度的指标,并通过牺牲多个解为代价换得高的执行效率。

初始聚类的各变量中心点设定。研究从历年国家统计年鉴获取各省(市、区)关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代表性项目(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的统计数据,对其展开聚类分析。运用SPSS 13.0系统并根据用户的指定,按5类聚合确定初始聚类的各变量中心点,未经K-means算法叠代,其类别间距离并非最优;经叠代运算后类别间各变量中心值得到修正。

聚类结果分析。基于初始聚类中心的聚类分析最终形成五类聚类结果。各聚类子类的成员分别如下。一类成员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区;二类成员包括天津、江苏等省市;三类成员包括海南、重庆、贵州、西藏、甘肃等省市区;四类成员包括福建、广东等省份;五类成员包括北京、上海等直辖市。

聚类分析之类间距方差分析。通过对上述聚类分析的五类聚类结果的类别间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等项目的F值依次为42.550、15.592、27.529、25.748、46.499、28.154、14.268、18.853等,相应方差分析的类别间距离差异概率值均小于0.001,聚类分析结果显著性检验通过测试。表明统计学意义上上述结论成立。

聚类结果样本分析及分类解读。对聚类结果的样本数进行分析,Cluster 1为19,Cluster 2 为2,Cluster 3为5,Cluster 4为2,Cluster 5为3。聚类结果的样本数分析表明总有效样本数为31,无效样本数为0。

最终聚类结果为第二类含有2个样本,包括天津、江苏等地;第三类含有5个样本,包括海南、重庆、贵州、西藏、甘肃等西部为主省份;第四类含有2个样本,包括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第五类含有3个样本,包括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第一类含有19个样本,包括其余省份。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地区性差异的化解策略

(一)疏通农村流通渠道以完善农村区域市场经济体系功能

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疏通农村物资流通渠道,加快农村区域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步伐。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习惯通常易受农村地区物资流通渠道的影响,流通渠道不畅将削弱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当前农村市场秩序混乱且没形成合理竞争机制,导致农村地区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之地,严重损害了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而影响其消费能力。通过上述聚类分析可清晰发现,西部和西南诸省的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人口的消费能力不足问题主要与当地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匮乏有直接关系,进而使得这些地方的包括日常用品在内的各类物资流通成本相对高昂。为此,农村市场建设者应当完善面向农村居民的消费品市场流通渠道,从而培养广大农民主动消费特定商品的欲望。这要求地方政府应当扶持农村地区的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推动城镇物流系统网络延展到偏远的农村地区,以便于有效降低此类地区的物资流通成本。

再者,地方政府应当启动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的新农村消费市场建设工程。农村消费需求刺激措施的政策指向是提振国内消费需求能力,促使实体产业摆脱生产过剩的困扰。地方政府加强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具有双重功效。一是通过投资将政府的财政资金转换为农村居民的劳动收入,间接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这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产业,通过使用较为廉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不仅可以节约工程建设经费,而且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二是通过农村公共基建投资,可以完善农村地区的道路系统、电力系统、自来水管网系统,直接刺激农村居民为改善生活质量而进行消费的积极性,也同时为企业产品下乡提供了硬件基础设施便利。

(二)健全全国统筹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农村地区居民通常采取通过增加其储蓄的方式来应对未来家庭生活质量可能下滑和个人医疗所需资金增加的风险,这直接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能力。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全国各区域之间差异大,即便同时在同地区不同的乡村之间的社会保障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并且当前我国各地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主体通常统筹到省级政府或市级政府层面,其中部分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由本级政府财政来负责补全。但由于各地宏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从而使得各地农村居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性福利待遇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为降低省际之间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福利水平的差异性,中央政府有必要建立健全全国统筹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以切实增进面向全体中国农民的公平正义。

再者,农村居民在消费领域的积极性通常与其在教育、医疗及养老领域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要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各级政府首先应当以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平台,相应增加教育、医疗及养老领域的财政负担比率。此举有助于为农村居民构筑社会保障体系的底部支撑力量,使得农村居民对其个人未来的收入与支出产生较为稳定的预期,从而消除其在消费领域的后顾之忧,增强其积极消费能力。

(三)完善消费型农村金融体系以消解农村金融抑制

制约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宏观社会与经济体系的城乡二元分化;而诱发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地区间差异的原因则在于相对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育水平高于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水平,由此导致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受到发育不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的抑制。据测算,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金融抑制程度已经达到 70.92% 。为此,我国金融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对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构力量的投入,完善落后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并刺激其积极从事支农性质的金融产品创新,以便于为农村居民提供有力消费型金融产品与服务。考虑到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低下,由此衍生出的金融风险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产生威胁。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以增强各金融机构对消费型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方的信用水平的评估能力,从源头上防控农村金融信贷风险。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加强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建设,通过将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等高价值资产纳入到农户贷款的有效担保物范围内的方式,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现有资产的流动性,将其潜在的资产实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能力。

再者,在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时,金融监管机构亦需要审慎考虑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由于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低下,由此衍生出的金融风险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行产生威胁。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以增强各金融机构对消费型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方的信用水平的评估能力,从源头上防控农村金融信贷风险。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加强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建设,通过将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等高价值资产纳入到农户贷款的有效担保物范围内的方式,来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现有资产的流动性,将其潜在的资产实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能力。在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消费类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机构可扮演风险平衡者的角色,有效控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积累,并建立良好的适度监管环境,确保农村消费经济的稳健发展。

1.王炳焕.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建设对河南农村消费的影响探析—以“万村千乡工程”为例[J].农业经济,2013(5)

2.李健.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3(12)

3.王锦秋.农村金融抑制的机制分析及其出路[J].农业经济,2011(11)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农村居民聚类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