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曼 副教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杭州 310018)
许多人认为流通产业是一个竞争性的产业,不需要政府参与宏观调控,完全靠市场的力量就可以保障其运行效率,也可以保障其安全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政府支持不足,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流通产业一直发展欠缺。自21世纪之后,在我国意识到流通产业重要性时,国外企业和资本已经大量进入流通领域,成为我国流通产业中关键的力量。这虽然有利于督促我国大量中小流通企业的转型,但也对我国企业生存问题构成了威胁。实际上,流通产业和通信产业、粮食产业一样,是国家的安全性产业。
流通产业的安全问题是指因为国外资本、企业的不合理进入严重影响到我国流通企业的生存、发展,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区域的发展,甚至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的流通产业发展迅速,以下从批发业、零售业、物流运输业、仓储业四个方面分析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批发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吸引了大量外资的进入。据统计中国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13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91607个,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2.88%。从2004年至今外商在批发业投资的企业数量有显著增加,2004年为868家,2013年为2640家,但企业数量占比没有显著增加。2013年我国限额以上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了484万人,其中外资投资占比8.20%,相比2000年占比为0.41%,占比大幅度上升。比较企业数量占比和从业人数占比可知,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较大,影响力也会较大。从购进额看,2013年我国限额以上企业购进额为36.53万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购进额为2.84万亿元,占比7.77%,而2006年占比为5.58%,可占比显著上升。从销售额看,2013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销售额为39.8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占比8.92%,而2006年占比为1.29%,占比显著上升。从进口额看,2013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进口额为3.48万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为0.95亿元,占比27.37%,而2009年占比为22.47%,占比有所上升。比较企业数量与进口额可以看出,在产品进口方面,外资企业更加偏好从国外进口产品。从出口看,2013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出口额为2.24万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占比9.77%,近年来比例变化不大。从企业资产看,2013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资产总额为15.70万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资产占9.77%。从固定资产看,2013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固定资产为7880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4.16%。比较资产与固定资产占比,外商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比例较低,说明外企的固定资产在其所有企业资产中的比例较低。从利润上看,2013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为2.24万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16.84%。比较资产比例和利润比例,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好。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对于批发业,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占比虽然没有显著变化,但其销售额、从业人员数量有显著上升,并且从资产与利润看,外资企业的盈利能力比我国内资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和批发业一样,我国零售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吸引了大量外资的进入,并且外资企业在零售业更加具有优势。据中国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13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80336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1.22%。从2001年至今外商在零售业投资的企业数量有显著增加,2001年为210家,2013年为984家,但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占比也显著上升。2013年我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了655万人,其中外资投资占比6.74%,相比2000年占比为2.35%,占比由大幅度上升。比较企业数量占比和从业人数占比可知,企业个数占比较低,但从业人数占比较大。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较大,影响力也会较大。从销售额看,2013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销售额为5.7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占比7.90%,而2004年占比为6.19%,占比显著上升。从企业资产看,2013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资产总额为2.46万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资产占8.44%,2001年占比为4.54%,占比有所上升。从固定资产看,2013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固定资产为419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8.61%,2001年占比为5.11%,占比显著上升。在利润上看,2013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为536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10.12%,2001年占比为5.14%,占比显著上升。比较资产比例和利润比例,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好。
从连锁零售企业的具体情况看,外商投资的入驻实力非常强劲,但竞争力并不凸显,销售占比在不断下降。2013年外商投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为11473个,占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量的5.62%,相比2003年4.35%的占比有所上升。并且外资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武汉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2013年外商投资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为28.85万人,占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的11.27%,大于门店数量占比,说明平均每个门店的工作人员比内资多,而2003年从业人数占比为9.11%,占比有所上升。2013年外商投资连锁零售企业营业面积为1457万平方米,占比9.32%,占比大于门店数量占比,说明平均每个门店的规模要大于内资企业,而2003年门店面积占比为7.67%,占比显著上升。2013年外商投资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为3119亿元,占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的8.21%,大于其门店数占比,说明平均每个门店的销售额要大于内资企业,而2003年销售额占比为10.85%,占比有所下降。
表1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大部分外资企业都非常看好我国的物流运输业的市场前景。世界五百强中有400多家企业在我国进行了广泛的投资,而90%以上的企业选择了投资我国的物流运输业。在物流外包企业的数量上,外资企业占我国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识和需求不断加强,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管理难度,开始注重物流外包,这导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增长。进入我国物流运输业的跨国企业中,有中小物流企业,也有联邦快递、联合包裹公司、德国邮政、丹麦马士基、美国英运、新加坡海皇等世界著名物流运输企业。同时世界物流装备企业已经广泛分布在我国市场,如西门子、丰田、大宇重工、瑞典沃尔沃、美国巴特勒等。英运物流公司于1984年就进入了我国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发展于空运、海运、陆路运输、合同物流等业务,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物流企业,自2000年以来业务量年均增幅在25%以上。近年来年快递业以年均30%的增速发展,形成了上百亿的物流市场,敦豪、联邦快递、联合包裹及荷兰天地快运四大国际快递巨头迅速在我国上千个城市进行广泛分布,利用其优势资源争夺市场。
自2004年仓储业大部分领域对外开放时,仓储业的市场准入障碍便不复存在,大量外资开始进入我国仓储业,大量外资企业涌入。嘉能、托克等大型仓储企业已经在我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因为我国传统仓库需要更新换代,仓储业成为最有投资潜力的行业之一。据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仓储业资产超过16879亿元,较2003年增长了五倍,2009年至2013年投资年增长率超过30%。截止到2014年,我国仓储业数量超过2.4万家,资产超过1.7万亿元。我国仓储业总产值增速连续几年超过GDP增速。但据普洛斯集团及其他仓储设施营建商称,中国只有不到20%的仓库可以被归入现代化之列,绝大部分仓库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物流运输需求。广阔的仓储市场潜力吸引了国际投资者,如高盛集团准备进军我国仓储业务。2010年高盛收购了大型仓储公司,其目的就是在上海等国内保税区设立仓库,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型。普洛斯自21世纪初开始在我国仓储业扩张,截止到2013年年底,普洛斯持有我国760万平方米的仓储物业面积,市场份额高达59%。
根据以上分析,在流通产业包含的零售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仓储业等四大产业中,外资企业整体占比虽然不大,在10%左右,但其竞争力以及扩张力足以对产业的安全形成威胁,具体对我国流通产业构成的安全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流通产业是联通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性产业,其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外资在我国流通产业的整体比例不高,但对于部分区域来说,其集中度很大,市场垄断性较高。因此,对于局部区域来说,其直接威胁了该区域的流通安全。从外企在我国地理的布局看,大多数流通业的外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东莞等沿海发达城市或大众型城市,而中西部以及中小城市中流通业的外资企业很少,这直接拉低了外资在我国流通业整体的比例。例如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的批发业,限额以上企业为1243个,占总限额以上批发企业的21.74%;限额以上外资批发企业从业人员为16.51万人,占比36.66%,而零售业限额以上外资企业从业人员约7.89万人,占限额以上零售业从业人员的24.05%。但是在湖南,限额以上批发业外资企业只有6个,占比不到0.55%,从业人员约380人,占比不到1.33%;限额以上零售外资企业数量为15家,占比不到1.33%,从业人数4642人,占比为2.39%。因此,外资企业区域分布非常不均衡,在部分局域的比例非常高,市场渗透能力强,尤其是在发达城市的核心商业区域。这直接威胁了发达区域的流通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
根据现状分析可知,在我国流通业占据优势的外资企业基本是世界500强企业,甚至是流通业巨头。联邦快递、联合包裹公司、德国邮政、丹麦马士基、美国英运、新加坡海皇是国际著名的物流运输与仓储企业,其物流网络遍布全球范围。这些巨头长期以来都试图在我国流通市场上扩张投资获得市场份额。由于经过长期的历练和发展,这些外资企业运营水平非常高,盈利能力以及市场拓展能力都比我国流通企业要高出很多。其容易凭借出色的管理与技术水平在我国流通产业具有优势地位,并且对我国流通企业形成严重的挤压。实际上我国流通业的企业非常零散,大多是中小企业,尤其是物流领域,一个省会城市的物流企业就超过1000家。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国投资者都会只考虑自身利益,因此其必然想方设法在我国一定区域范围内取得垄断地位,并通过品牌战略压制我国本土品牌的成长,进而影响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的秩序,影响我国流通产业或企业的发展。
基层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为了吸引大量的外资入驻本区域,促进本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都给予外资企业以特殊的政策待遇,使得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享受了不同的待遇。这种待遇的异同必然会导致内资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降低了其竞争力,甚至会遭到淘汰。一般来说不平等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办事的流程和效率。二是税收。办事流程和效率少则影响企业的正规手续效率几天,多则一个月。如果涉及多个单位的流程,那么就会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更多。税收是政策优惠的核心部分。每个企业要承担众多的税收,如城市建设税、教育附加税、增值税、所得税等。为了促进沿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我国实行两免三减的低税收政策优惠来吸引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仅仅为15%,而一般情况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地方还要征收3%的税率。因此,如果内资企业不享受同等优惠,其税率是外资企业的两倍多。因此即使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相当,内资企业的利润率也会降低18%以上。通过特殊待遇,本来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更容易抢占流通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外资企业在我国掀起了圈地运动,试图抢占市场并引领主流业态。比如在北京,外资企业圈地非常严重,沃尔玛、家乐福两大零售巨头基本垄断了北京繁华商业地区的零售市场。
囚徒困境可以解释我国流通产业的安全问题。涉及囚徒困境的对象有政府、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具体分析如下:
两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二是不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假设区域A和B,具体博弈结果如表1所示。如果区域A和区域B都采取优惠政策,那么其两个区域的流通产业的发展程度为6。如果A区域选择采取优惠政策,而B区域选择不采取优惠政策,那么A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程度为7,而B区域只有3。反之如果A区域不采取优惠政策,而B区域采取优惠政策,那么A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程度为3,而B区域为7。如果两个区域都不选择对外资采用优惠政策,那么其发展程度都为4。由于两个地方政策的信息是不畅通的,并且地方政府的领导者需要凭借产业的发展来获得业绩,至少不能输给另外一个区域,因此两个地方政府必然都会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这其实只是反映地方政府是否选择政府优惠政策的问题。实际上,假设外企在不需要政府优惠政策也有可能直接进去各个区域发展,因为我国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流通产业市场。这时,博弈的内容就在于不同区域的政府是否对外资企业是具有同样的准入标准。一个区域引入更多的外资企业在短期内会迅速提高区域的GDP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都希望得到大额外资进入。所以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任务。但如果基于地方流通安全的考虑,地方政府可能会因此而放弃外资项目的入驻。如果多个区域存在这个选择,并且区域之间具有攀比性,那么如表1一样各个区域都会选择引进外资项目来保障区域短期的发展速度。这其实也与政府领导短期任职有关,因为基层政府领导只会关注其在位期间的政绩,而不会考虑区域和产业的长期发展。
虽然外资企业在国际市场具有优势,但对于一个具体的区域而言不一定具有强烈的优势。因为内资企业作为我国国内的企业,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情况下,同时也因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改革开放的成果,内资企业的实力也越来越强。近年来政府也开始关注流通产业的发展,如正在引导物流业和仓储业的转型和升级。
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博弈是直接市场争夺的博弈。从当前内资外资企业的布局看,外资企业主要占领了沿海地区的市场份额,而内资企业在中西部以及中小城市发展。外资企业规模大,比较系统。内资企业比较零散,缺乏系统。因此无论外资还是内资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外资企业要扩张市场,保持其发展优势,必须向其他区域扩展。内资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必须转型和升级,零散的企业必须合并或者重组,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能够与外资企业抗衡的企业。但无论是外资企业扩张市场还是内资企业转型,任何选择都需要冒险。内资企业的转型和升级需要大量的投资,并且存在风险,即转型过程可能会转型不成功,而让外资企业获得发展机会。外资企业虽然实力雄厚,管理水平较高,但其资金到国际市场被分散,其资金实力有限,如果要拓展市场,那么资金将进一步分散,风险也就更大。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因为信息不对称都无法知道对方的选择。不同的是,这是一个有风险的选择。不仅内资和外资的选择会影响博弈的结果,最终的选择在实践后的结果也会影响博弈的具体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流通产业的安全问题其实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政策问题,二是内资、外资企业的竞争力差距问题。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流通产业的安全问题:
第一,修正地方政府对外资作用的认识,合理制定政策,保障市场的公正性和有序性。市场的公正和有序是提高流通产业安全的有利保障,也是促进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保障。政府的正确思想和行为是维持市场公正的关键,而要改变行为和思想,必须从地方政府领导的业绩入手,改变其单独以经济发展为单一目标的评价体系。
第二,加大政府对流通产业的引导、转型和升级,着力提高内资企业产业竞争力。外资企业会威胁我国流通产业的安全,其核心在于我国内资企业发展不足,优势不显著,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被迫失去市场,因此只有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通产业的安全问题。政府在内资企业发展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政府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和优惠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最终扬长补短,获得竞争优势。
第三,建立流通产业安全的评价和预警体系,防止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流通产业涉及社会、经济的安全,对居民的生活形成重要影响,所以,必须防范于未然。虽然维护市场秩序、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力能够缓解流通产业的安全问题,但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安全问题不会存在,因此要防止安全问题成为威胁,必须建立评价和预警体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应对。
1.纪宝成,李陈华.对中国流通产业安全的几点认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1)
2.纪宝成,李陈华.我国流通产业安全:现实背景、概念辨析与政策思路[J].财贸经济,2012(9)
3.黄漫宇.FDI对中国流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1(6)
4.吴英娜,伍雪梅.开放条件下中国零售流通产业安全评价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
5.王世进.流通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
6.李春播,白海琦.关于我国流通产业经济安全的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