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明芳 副教授 刘泽玲 魏子秋(、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石家庄 05008、河北城乡建设学校 石家庄 05005)
作为微观物流系统和宏观物流系统的衔接,区域物流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微观物流活动,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等。作为各类物流活动的决策主体,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也就成为区域物流系统的主体要素,区域物流协同首先表现为各物流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区域物流主体间的协同,需要全方位的政策制度体系、互通兼容的标准体系、统一协调的物流信息平台等环境支持,以及合理分布、优势互补的物流产业、物流设施等重要物质基础保障。
区域物流协同离不开物流标准、信息平台等物流环境的协同发展。其中,物流标准化是基础。京津冀存在诸如基础物流设备(仓库货架、托盘、集装箱等)缺乏统一规范、物流包装标准不统一、物流信息化相互孤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京津冀区域内货物流通的兼容和协调水平,进而阻碍了京津冀区域物流的一体化发展。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是核心。京津冀区域间缺乏公共信息平台,致使区域内缺乏统一协调沟通,难以实现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
区域物流协同必须基于产业和物流设施协作互补的物流布局。多年来,京津冀各地区在产业政策上都追求大而全,在资源、投资等方面竞争激励,导致产业结构趋同,特别是京津之间的主导产业趋同情况严重。另外,港口、机场等物流设施的重复建设严重,黄骅港、秦皇岛港、天津港、京唐港近年来不断加大投资,但与之相伴随的却是每个港口的产能过剩。产业和物流设施布局不合理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浪费,还导致京津冀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区域内物资的流通。
京津冀区域物流协同包含三个维度:物流主体协同、物流环境协同、物流布局协同。其中,物流主体协同是关键内容,主要体现在微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物流环境和物流布局协同是基础和前提,主要体现在宏观(空间)层面。发展框架如图1所示。
京津冀区域物流主体协同可以从微观和中观两个层面实现。
微观层面,又称供应链层面,强调区域内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合作,物流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战略伙伴关系。京津冀物流主体立足于专业峰,提供某项或多项物流服务,通过专业化、规模化运作,不断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实现区域物流主体在供应链层面的协同发展。微观层面的主体协同可以体现为:区域性产业合作,如区域内汽车整车装配业与零配件生产业的协作、北京科技研发中心与津冀组装生产中心的协作等;组建区域专业物流企业,如区域汽车零部件配送企业、区域医药物流企业、区域烟草物流企业等。
中观层面,又称产业层面,强调区域内物流主体通过协作、兼并等手段,实现产业内部的联合与合作。京津冀物流主体通过集约化、协同化发展,更好地发挥物流产业的服务性、整合性、衔接性等服务特性,通过化零为整,发挥规模效益。中国层面主体协同可以体现为:物流企业的兼并与分工协作,如专线货运企业的整合、区域社会化物流设施的建设与运作等;同行业内物流部门的相互合作,如北京现代、天津一汽与河北长城汽车的联合采购、共同配送等合作业务的开展,甚至可以将相关物流业务联合外包等。
区域物流环境协同主要包括政策协同、物流标准协同、以及信息平台建设三方面内涵。
作为独立行政区,长期以来京津冀各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将地方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忽视了其他主体和整个区域的利益,导致区域内物流政策的制定缺乏沟通和协调。当区域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分歧和冲突时,政策导向是优先考虑地方利益,致使京津冀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成为一纸空谈。因此,建立区域物流政策协调机制,是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的基本保障。区域物流政策协调机制要充分考虑各地优势,构建从企业、协会到政府的多层次灵活协调机制,保证区域物流政策顺利而有效地实施。
图1 京津冀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框架
区域物流标准协同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物流设施标准化协同发展。将物流包装设备、仓储设备、运输设备等标准统一,实现集装箱、托盘、卡车、仓库货架等物流基本设备的有效衔接,提高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避免不必要的停顿和操作,提升货物在区域内流通的物流效率。二是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协同发展。统一京津冀区域内物流领域数据接口的行业和国家编码标准,提高区域间物流数据的兼容性,实现相关数据的自由交换和共享,将京津冀物流信息、数据库等由一个个“信息孤岛”转变为“共享库”,充分体现物流信息的价值。
京津冀区域内物流企业要想协同发展,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其物流信息系统必须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系统相兼容和互联,因此区域物流平台建设是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的关键。
区域物流布局协同主要包括产业布局协同和设施布局协同两方面内涵。
价值创造过程包括上端研发、中端生产和物流、以及下端销售与服务三个基本环节。京津冀产业布局要结合各地的发展特点和优势,从价值链角度确定未来的产业布局定位。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汇集大批优秀人才,在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具有绝对优势。产业布局应定位于价值链的上端研发与下端服务领域,同时要发挥价值链中一些辅助价值创造作用,如金融支持、高端人才培养、高新技术支持等。天津地理优势独特,漕运经济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在先进制造业、商贸、以及物流服务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产业布局应定位于价值链的中端生产和物流(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以及下端销售贸易,增加商贸和物流等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河北作为京津腹地,地处广阔华北平原,位居环渤海中心地带,毗邻太行山脉,各类资源丰富,是京津经济发展的天然后盾。产业布局应定位于中端生产和物流,侧重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主动承接北京地区制造业、资源限制型商贸业的转移,降低耗能和污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物流业,为京津的研发和商贸做好保障。
京津冀区域物流设施布局可以从交通、港口机场和物流中心三个方面实现协同。首先,规划建设京津冀城市、物流设施间的交通设施,积极推进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创造快捷便利的区域交通条件,为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提供充分的商流保障。其次,结合三地港口和机场的地理和发展特点,强化京津冀在港口和机场上的分工和协作。京唐港依托首钢重点发展钢铁贸易与物流;黄骅港依托长城汽车、北京汽车,重点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贸易与物流;天津港依托天津的商贸中心地位和地理优势,重点发展粮食、日化等物资的贸易与物流。最后,统筹京津冀三地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物流设施节点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保障区域间海港、空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货运中转点等物流设施之间能够有效衔接,提高京津冀区域多式联运比例。
市场经济中,物流主体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互利共赢是其合作的根本动力。京津冀物流主体协同,可以从微观和中观两个层面设计其长期合作机制。微观上,实现三地企业的供应链协作,如研发与生产合作、生产与供应合作等,发挥供应链运作区位优势。中观上,推进不同省市优势企业间的物流运作联合,如联合采购和运输等,增强物流运作规模经济。
以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合作、共赢为基本准则,采用定期或非定期的政府工作协调会、行业交流会、企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物流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京津冀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的统筹规划。明确各地功能定位、物流网络布局、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从税收政策、投资政策、招商政策、项目规划等方面构建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
京津冀地区大力宣传和贯彻各类国家物流标准,如《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GB/T 19680-2013)、《仓储绩效指标体系》(GB/T 30331-2013)、《仓单要素与格式规范》(GB/T 30332-2013)、《物流园区服务规范及评估指标》(GB/T 30334-2013)、《通用仓库等级》(GB/T21072-2007)以及托盘、车辆、集装箱等物流设备的国家标准,提高京津冀区域物流运作的兼容性。
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整合区域物流信息资源为宗旨、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为导向,构建集政府、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物流园区等于一体的京津冀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解决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上下游企业沟通不畅、企业物流联盟构建不便等问题,为区域内物流主体提供集成化的物流信息服务,促进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和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
北京主要布局科技、高端人才依赖型产业,天津重点布局商贸、科技、港口等依赖型产业,河北重点布局资源依赖型产业。随着产业布局调整的不断深入,很多资源依赖型传统业态(如北京动物园、大红门等批发市场)的空间转移势在必行。在转移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充分分析转移可能性和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和培养适合的市场环境,务必保证“搬得出、养得住”。
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市场供求等多个方面,对京津冀各中心城市进行分析与评价,确定区域物流网络的各级枢纽节点及其辐射域面,依此规划各类物流节点的功能、等级与规模,并设计交通、通讯等各类线路将物流节点进行连接,构建京津冀区域高效、畅通的物流网络,提高区域内物流运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1.李全喜,金凤花,孙磐石.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相关分析—基于全国面板数据[J].软科学,2010,24(12)
2.踪程,何继新.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模式的建构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1(27)
3.徐青青,缪立新.区域物流协同内涵及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
4.杨晓艳,杨方方.区域物流协同的三维结构模型研究[J].经济问题,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