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应强制推行学业达标检测制度

2015-12-26 19:29陈鸣跃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1期

陈鸣跃

摘 要 为选拔和分流初、高三毕业生,不得不用难度逐步提高的具有生源选拔性质的难试卷和难题目考学生、练学生,不得不挖空心思出很多老师猜不到、很多学生做不了的难题目。但这种具有生源选拔性质的考试包括平时模拟它的期中期末考试、月考、单元测验、当堂反馈、课课练、同步练习、练习与测试等应被严格限制在中考、高考学科和主要是初三、高三年级及其所学内容,如果涉及一年级至八年级,高一高二的内容,必须用公开的检测题库中的原题。其他年级和非中考、高考学科实行学业达标性检测,并且只能在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检测题范围内抽选检测题并按公布的样卷标准拼组试卷检测学生,使孩子在12年中小学中有10年可以从不堪重负的题海题山中解放出来,为孩子释放出充裕的休息、锻炼、娱乐、阅读、探究和发展兴趣特长的空间。

关键词 生源选拔性考试 学业达标性检测 两种指挥棒

近日从网上得知,南京一名初二的花季少女不堪考试压力在学校跳楼身亡。此类事件一般不公开报道,但是衡水二中给教学楼安装铁栅栏防止学生跳楼却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热点。作为一名有30多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看到上述新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笔者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从根本上减轻中小学生沉重课业负担的良策?

谁不想减轻课业负担?不堪重负的孩子不想吗?疼爱子女的父母不想吗?身心疲惫的教师不想吗?但是,他们知道,自己一减负,考试分数和排名就掉下来了。这说明党和政府多年来采取种种措施减不下来的中小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是被现行考试逼的,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需要对现行的考试进行制度性变革。

长期以来,中小学一方面没有检测学生学业达标情况的公开透明、明确具体的检测题范围及检测标准,而各行各业几乎所有专业技术领域都有公开透明具体可操作的可用来检测、自测的专业技术标准。另一方面,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全部采用难度较大、区分度较高的具有生源选拔性质的试卷考无需进行生源选拔的学生,造成孩子从早到晚都在忙“写作业”,相当多的学生还要请家教上辅导班买各种教辅用书“学做题”。教师把绝大部分时间精力浪费在教学生“做题”上,学生把绝大部分时间精力浪费在永远不可能做尽、再做多少题还会遇到不会做的五花八门的题目上,学校的中心工作浪费在围绕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从而提高统考统测分数上。教师教得心力交瘁,学生学得身心饱受摧残。基础教育几乎成了“做题教育”,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最大弊端和最主要的矛盾。

一、用制度严格区分生源选拔性考试与学业达标性检测

1.生源选拔性考试制度

中考、高考属于生源选拔性考试。生源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是要拉开分数差距、试题区分度要高,否则难以对初三、高三毕业生进行分流和选拔。为了拉开分数差距、提高区分度,必须在题目中选考题,必须不断创制出新的、多数或绝大多数考生不会做的难考题、冷考题、偏考题、怪考题。被明令禁止的幼儿园的择园考试,小学、初中的择校考试,快慢班的分班考试,亦属生源选拔性考试。生源选拔性考试应有制度性约束。

首先,只有在初三、高三才能进行生源选拔性考试,特殊情况除外。例如有的课程在初二或高二就结束了,在初二或高二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按人数比例分A、B、C、D、E几等,计入中考或高考总分。这种所谓学业水平测试,仍然属于生源选拔性考试。

其次,只有计入中考、高考总分的科目才能进行生源选拔性考试。

最后,生源选拔性考试的内容应当完全或尽可能完全是初三、高三或学科结业年课程以内的。比如某地将历史、政治列入中考、高考,考题完全可以限制在初三、高三范围。初中生物、地理上到初二,如列入中考,则只考初二内容。

倘如此,就可以把“做题教育”缩小在有限可控的范围内。

2.学业达标性检测制度

初三、高三以外的非毕业年级的期中、期末等考试,初三、高三不计入中考、高考总分的学科考试,都应是学业达标性检测。它的特征是无须拉开分数差距分流、选拔生源,检测题区分度低,其功能是对学生的学业是否达标进行检测。检测题题库公开,检测试卷编制标准公开。可以是百分制,允许很多人都考满分,也可以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档次,一流名校或快班学生做学业达标性检测卷,能全体满分或全体合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中小学师生,不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学解题上。如果学业达标性考试非要按总人数的百分比划出A、B、C、D、E若干档次的分数线,则必然提高试题区分度,那么学业达标检测的检测题标准就无法“固定”,检测卷的难度必然会逐步提高以拉开分数差距。倘如此,学业达标性检测必然改变性质,变成学业竞争性考试,走入死胡同。

二、生源选拔性考试与学业达标性检测的指向区别

1.生源选拔性考试的作用

(1)指向学业竞争教育

生源选拔性考试类似于竞技体育,将教育引向“竞技”或“比赛”。学生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赛分数、赛名次、赛录取重点学校的人数和比例,以及及格率、优分率、上线率等。

学业竞争教育的每次月考,就像一次“校运会”;每次期中、期末区(县)统考,就像一次“区运会”“县运会”;每次中考、高考,就像一次“市运会”、“省运会”甚至“全运会”,赛完以后比成绩。

为了比出学生做题技能的差距,它没有公开具体的试题范围,试题、试卷的总趋势是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现在的试卷比10年前的试卷难,10年前的试卷又比20年前的试卷难,20年前的试卷更比30年前的试卷难多了。如果用30多年前恢复高考之初的试卷考现在的学生,必然学科满分者比比皆是,不仅清华、北大无法挑选生源,而且还会出现大专与清华、北大在同一分数线的情况。

(2)指向试题竞技教学

分数竞赛、名次竞赛、各种比率的竞赛,归根结底是竞学生的做题之“技”,于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学习考试技术、提高答题技能。

因为如果教学按大纲、课标要求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能力(以下称“三基”)上,则无须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无须教学生那么多除了应试几乎没有其他实用性的做题“技能”。但是学生基础知识记得再牢,基本概念理得再清楚,基本能力练得再熟练,面对试卷还是傻眼,为什么?因为“三基”试题学生多数都会做,拉不开分数,试卷只得不考或少考。师生不得不把课内外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对海量可能会考的试题的讲解、练习、复习和记忆上。学生课内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基”以外的“试题知识”“解题技巧”“做题思路”。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做题目”或“写作业”。沉重的书包里装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试题书”。

多年来基础教育一直深陷于以试题“技术”教学为主的泥潭之中而难以自拔。

(3)指向超负荷“大运动量”练习

前面提到,生源选拔性考试类似于竞技体育,要想提高或取得优异成绩,不可避免要进行超负荷大运动量的训练。孙杨一天游10000米以上,马俊仁让队员一天跑一个马拉松,哪个竞技体育运动员不是长年累月平均每天反反复复十几个小时的训练量?

考试一旦与选拔生源挂钩,或者用生源选拔性的难试卷考无需进行生源选拔的学生,必然引发超负荷的“大运动量”试题竞技训练。尤其是即将走向中考、高考竞技场的学生,上学练、放学练、请家教练、上辅导班补习班练、双休节假日练、深更半夜牺牲睡眠还在练,哪个不是被题海书山压得喘不过气来?

2.学业达标性检测的作用

(1)指向学业达标教育

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题考学生,不及格不等于学业不达标,因为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题本身就不属于学业达标的检测标准。标者,标准也。目前亟须制定和颁布学业达标考试标准,然后组织实施学业达标考试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学业是否达标?达标情况如何?应该用颁布的学业达标考试标准衡量或检测,将学业达标情况作为对教学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使教学围绕达标转。

(2)指向以“三基”教学为主要任务

何为达标?“三基”检测合格是为达标。所以颁布的学业达标检测标准中的检测题只能考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所谓考应知应会,没有偏题、冷题、难题、怪题,学好、练好“三基”,基本过关(比如60分或者是合格以上)即为达标,使教学围绕“三基”转。

(3)指向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适度练习

生源选拔性考试迫使学生以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做范围无止境的练习,使孩子牺牲了很多睡眠、休息、娱乐、锻炼、扩大知识面和发展兴趣特长的时间。

而学业达标检测标准公布的检测题范围是明确、具体、有限的,绝大多数学生做有限练习即可达标,优秀生能轻松满分。这是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的根本举措。

三、在中小学强制推行学业达标性检测制度势在必行

生源选拔性考试是选拔或淘汰学生的考试。初三、高三实行生源选拔性考试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初三、高三面临升学、择校、择专业的选拔或淘汰。在各种选拔或淘汰的手段中,大家同时开展做统考试卷“比赛”,按“比赛”成绩进行选拔或淘汰相对比较公正,最经济也最好操作。但这种具有生源选拔性质的考试包括平时模拟它的期中期末考试、月考、单元测验、当堂反馈、课课练、同步练习、练习与测试等,应被严格限制在中考、高考学科和主要是初三、高三年级及其所学内容,如果涉及一年级至八年级,以及高一高二的内容,必须用公开的检测题库中的原题。

基础教育在数十年前以生源选拔性考试为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教育不普及,适龄孩子入学率低失学率高,不少地方要求孩子能数到100会简单的口算才能跨进小学大门;初小升高小要淘汰一批;高小升初中要淘汰一批;初中升技校、中专、高中要淘汰一批;尤其高中升大专、本科要淘汰一大批学生。选拔、分流或淘汰学生的手段就是试题。要想不被淘汰就得考高分,要想考高分就得盯住考试指挥棒,善猜题、善做题。

现在不仅早已普九而且很多地方差不多所有孩子初中毕业都能升学,高考录取率达70%以上,发达地区更高。学校的硬件差距越来越小,校长、教师的流动又减小了师资差距,薄弱学校逐步减少,教育更趋均衡化。义务教育不是凭分择校而是就近入学,择校比例被严格限制甚至零择校。用越来越难的生源选拔性试题把孩子淘汰在升学和择校的大门外的土壤越来越少,基础教育没必要把大部分资源花在为升学、择校的竞争上面。

因此,基础教育亟须做出“制度性”安排,确立学业达标性检测的主体地位,把生源选拔性考试主要限制在初三、高三所学的中、高考学科范围内,使孩子在12年中小学中有10年可以从不堪重负的题海题山中解放出来,为孩子释放出充裕的休息、锻炼、娱乐、阅读、扩大知识面和发展兴趣特长的空间。

我们将生源选拔性考试比作竞技体育,学业达标性考试就可比作达标体育。前者是为了超过尽可能多的竞争对手、提升名次,后者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我国先后颁布的《体育锻炼标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育达标标准》等,就属于达标体育。

体育有竞技体育与达标体育之分,教育也应当有竞技教育与达标教育之别。

多年来在中小学中实行的体育达标检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达标检测”这种模式应该在其他学科推广,强制实行,以使基础教育尽快从深陷多年的以试题知识和答题技能教育为主的泥潭中走出来。【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