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地理教育的出路

2015-12-26 19:29韩加强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科目学科素养

韩加强

摘 要 2014年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掀起了高考改革的新浪潮。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对中学地理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面对挑战,作为中学一线教育工作者,须把握时机,用行动确保学科的健康发展:第一,回归本真,提升国民素养;第二,回归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第三,走出教室,探索地理魅力;第四,丰富课堂,实现多维目标;第五,合理选材,提高教学效率;第六,因材施教,支撑多元发展;第七,开拓创新,成就教育人生。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学科发展 地理教育 职业发展 行动措施

2014年9月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掀起了高考改革的新浪潮。实施意见关于“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中指出: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部分试点地区逐步出台了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和选考要求。2015年年初,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先后公布了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情况。以上海为例,所有专业(类)中,提出比较多的选考科目是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提出比较少的选考科目是地理、历史、思想政治(表1)。

巨大的选考比重差异间接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生存压力。在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社会压力下,可能出现高校不要求,中学不重视,教师不上心,学生不学习的糟糕局面。历史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1995年,全国实行会考基础上“3+2”科目设置方案,即语、数、外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地理退出了高考;高考科目的设置对高中地理教育影响很大,凡是高考设置的科目,学校从师资、学时分配等方面作重点安排,大部分学生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高考科目上,地理教学因此受到了冷落,对我国地理学科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1]为了学生综合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为了让教育改革走向良性的发展方向,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确保相关政策的落实,避免更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的出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中学地理教育出了问题,以地理教育为生活支撑的地理教师将面临更大的生存问题。作为教师,须要为个人职业发展负责,为地理学科的发展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不能只有抱怨,更不能失去信心,要用行动确保学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回归本真,提升国民素养

地理不参加统一高考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不参加高考,意味着应试教育对学科教育的影响减弱,地理教育者可以抛开应试教育的束缚,大胆开展学科素养的教育。

地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最完美结合的产物,地理不仅有自然科学的神奇,更有人文科学的魅力。中学课堂上的地理不能简单称为“地理教学”,更应该称为“地理教育”。地理教育担负的责任在于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的科学知识,培养地理的学科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健全的国民素养。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人与地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和人类个体的生活质量。[2]人地关系基本经历了“崇拜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历史证明,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利于人类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在新形势下的中学地理教育中,需要摈弃复杂的地理原理,以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为指导,回归地理教育的本真,提升学生的国民素养,包括关心乡土、关爱祖国、关注世界、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等地理学素养。[3]二、回归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应是更高的分数,而是更好的生活。《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虽然一直强调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地理教育并未真正走入生活。由于缺乏防治自然灾害的基本地理素养,在较小的自然灾害面前,我国人民往往付出较大的代价,甚至引起社会骚乱。

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师自主选择的素材,更多是为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为主要目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并不多。当应试压力减少后,地理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大胆地舍去教材中“遥远”的素材,发动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生活中挖掘地理素材。如,学习农业、工业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农业和工业现象,并结合教材中的地理原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当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价值时,他们会走出“分数”的束缚,认真对待有价值的课程。

三、走出教室,探索地理魅力

前面提到要“回归本真,提升国民素养”,“回归生活,提高生活品质”,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只坐在封闭的教室里是不行的。地理不在室内,在室外。为了更好地达到地理教育的效果,必须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地理世界。由于我国家长对孩子过于“爱护”,加上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多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不敢组织任何形式的外出参观、学习或野外考察等活动。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育目标的实现。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不能让这种现象阻碍地理教育的发展。不能离校,可以在校内组织:如测定太阳高度、绘制校园地图、设计校园参观线路等。通过校内相关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又能够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学校,增进与学校的感情。不能外出参观,可以“请进来”:与相关部门(如大学、博物馆、科研机构等)联系,在校组织地理图片、影像或实物(如岩石标本、植物标本等)的展览。不能组织外出调研,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可以寻求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请家长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外出旅游中收集地理素材,并及时整理、交流、存档。

总之,学生只有走出教室,走进地理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地理的魅力,提升地理素养。

四、丰富课堂,实现多维目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内容不同,或者学生的个体差异,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差异,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的差异。如果按照三维目标划分,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4]不同维度的目标所需要的教学手段是有差异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过程和方法必须通过学生动手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学生亲身感受。三维目标,至少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手段,加上教学内容的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差异,教学手段更应丰富多样,即“因才施教、因材施教”。“才”指学生,“材”指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的多样体现在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设计课堂教学的形式。这样既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多维目标。

五、合理选材,提高教学效率

虽然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教学形式的设计如何新颖,如何精致,没有匹配的教学素材作为支撑,也难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科书是众多专家共同合作编写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选取的教学素材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可称之为“经典案例”。但部分经典的案例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因此,教师要根据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舍去教材中的部分素材,选择具有乡土特色的、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时,可以以学校所在城市作为案例;在学习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时,也可以选择学校所在地区的典型农业或工业作为案例。

由于日常教学工作已经比较繁重,加上收集科学、适用的地理素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个体要完成教学案例的重新组织比较困难。可考虑以学校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或由市、区教研员组织团队进行编写,并进行资源共享。

六、因材施教,支撑多元发展

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对于大部分不选考地理的高中生来说,只须要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技能即可。但还有部分学生会选考地理,甚至有志从事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对于后一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为他们创造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他们前进的道路保驾护航。可以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地理选修课供学生选学;可以丰富第二课堂,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开展地理实验研究和地理野外考察;还可以组织有爱好、有特殊发展需要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地理奥赛、全国中学生环境地图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通过参与大赛,提升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继续深造甚至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七、开拓创新,成就教育人生

对于成功的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应只是职业,而是事业。在教育职业中,做好本职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出合格的中学毕业生,这些都是一名合格教师的表现。要成为优秀的教师还应该在教育工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善于总结,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理念和思想。其实,很多教师已经做得很优秀了,但忽略了提炼升华,最终只能与名师擦肩而过。

在教学中,要做一名有想法的教师,抓住机会,大胆创新;要做一名有作为的老师,不仅敢想,还要能执行,用行动检验真理;要做一名能升华的老师,随时写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并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理念和思想。

作为地理教师,必须熟悉新形势的要求,并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常态,在挑战面前,要有信心,要坚信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教育如何改革,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地理在国民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线地理教育工作者要用实际行动让地理学科实现它在国民素养教育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帆,黄汉军.1977年~2008年:我国地理高考改革综述[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2).

[2]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3).

[3] 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4] 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科目学科素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高考“新科目”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