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柏枝
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融进阅读教学,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依托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写作,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呢?下面,结合《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巨人的花园》读写结合指导课例,作一探讨。
一、找准训练点,以读促写
语文教材是学生最频繁最直接接触的语文材料,挖掘教材的习作资源,能给学生开辟一个新的写作天地。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在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后,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写作训练。
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课例中,我主要抓住小嘎子摔跤的动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品味动词的妙处。教学片段如下:
师:请你默读课文,注意把摔跤时用到的动作圈出来。
生:交流找到的动词。
师:(用课件出示所有动作词)一篇文章才200来字,单写一个人就用了那么多动作,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各抒己见。
师:所以老舍先生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动作描写。再把词语送进课文里,体会一下。
师:(抓住蹦来蹦去)为什么要用“蹦来蹦去”?由这个词可以看出小嘎子什么性格?
生:各抒己见并板书。
师:看,一个“蹦来蹦去”就知道他是鬼灵精怪。还有哪个词能看出来?
师:(抓住动词前的修饰词“走马灯似的”)请同学来演一演。
生:根据老师提示表演。
师:除了身体在转,还有什么在转?
生:(学生情绪高涨,立刻想出答案)脑子
师:采访一下“小嘎子”,你的脑子在想什么?
生:学生发言并板书。
师:在动词前加比喻词,有什么好处?
生:练习填比喻词。
动词的运用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写作特色,我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读中找动词,再把动词放入文中体会,层层深入理解,仿佛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摔跤比赛中。
二、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可以诱发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话可说。
以《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为例,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我带着学生深入理解动词、比喻词的妙处,通过读、说、演等形式,学生仿佛已经被带进了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比赛中,“入文”了。借着这个机会,我立刻亮出他们比赛摔跤的原因,并根据课文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小嘎子和胖墩儿两人的对话:
“哈!手枪归我啦!”小胖墩儿直朝门墩跑去。
“慢着!”小嘎子脑门上哄哄冒火,又羞又急,“咱们是三盘两胜,倒一盘就归你啦?!还有两盘呢!”
“又三盘两胜啦!你可真耍赖!好,三盘就三盘!”
小胖墩儿挺挺胳膊,。
说到这里,学生的兴趣特别浓,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我抓住时机,让学生续写故事。这时,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也自然容易动笔,乐于动笔。
三、发挥想象,拓展写作空间
很多课文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故事性很强,学生学到结尾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这恰恰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而这也是让学生进行片段练笔的下笔之处。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我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设计《和巨人玩耍》的读写结合指导课。我设计了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花园里的巨人”,引导学生写出巨人“大”的特点。第二个板块是“和巨人玩耍”,如果你和这个巨人玩耍,你会和他玩什么游戏?引导学生详细写和巨人是怎样玩的。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兴趣特别浓,想象的空间被充分激发了,有的说在巨人的肚皮上蹦跳,有的说和巨人“玩智取”。
当想象的灵性被激发,学生总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尽的故事。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想象点,让学生放飞灵性,释放内心的声音,写自己喜欢的故事。
语文教材是学生最频繁最直接接触的语文材料,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习作资源,给学生开辟一个新的写作天地。依托文本,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把写作训练有机地融进阅读教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