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刘芳王圣瑞李贵宝
亚洲河湖水问题
Problems of Asian rivers and lakes
文、图/刘芳1王圣瑞1李贵宝2
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人口总数约为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6.67%。亚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3/4,其中有1/3的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平原占总面积的1/4。在地域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和东南亚。
亚洲淡水资源储量丰富,达350万km3,其中98%以上储存在600米深以内的地下水中,1.5%在极地冰川、山地冰川与大湖泊里。亚洲气候种类多样,降水资源分布不均。受各种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降水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西亚和中亚属于少雨区,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位于东北信风带,降水多在150~200mm以下,甚至有些地区成为荒漠。中亚由于离海较远,多为闭塞高原与盆地,且东、南方面多高山环绕,海风难于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较少,一般都在400mm以下,有的地区甚至不足100mm。西亚系与北非和地中海连续地带,属冬雨区和全年干燥少雨区。
尽管亚洲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水资源利用及保护也是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2013年亚洲水资源发展展望》报告中,研究人员从家庭用水、经济用水和环境用水等五个角度衡量一个国家的水资源总体安全水平。被评估的49个亚太国家中,有37个国家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安全威胁。其中南亚和部分中亚、西亚国家面临河流枯竭的难题;许多太平洋岛国缺乏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亚洲水资源现状一方面面临着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的浪费;同时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
水资源使用过度
目前,亚洲已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数量日益壮大,洁净水的消耗也与日俱增。但可用水储量却未发生改变。农业作为亚洲主要水用户,很多国家的农业用水量几乎占所有用水量的90%,主要问题就是地下水的抽取。过量使用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和环境负面效应的增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位于岛屿上的亚洲国家土地面积狭小,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处于一种过度使用状态,并且海岛的人力和经济资源都很缺乏,水服务部门无法提供可持续水资源。水资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
亚洲主要河湖分布图
水资源污染严重
从宏观的角度看,亚洲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加快他们的污水处理进程。亚洲开发银行资料显示,亚洲约有9.3亿人不能得到清洁的饮用水。由于居民生活、工业和农业活动的不断增多,点源和面源污染都在增加。亚洲各国政策制定者逐渐重视清洁水的供应,但是在污水收集、处理和处置方面还是重视不够,且所有亚洲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不断增加的水污染。
在亚洲很多大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其他清洁水体、土地或者海洋中,之前并没有经过适当的处理或者其它相关的指标控制,并且亚洲许多国家的工业污水在排出之前也没有经过任何处理。部分亚洲城市有二级或者三级的污水处理厂,许多初级污水处理厂由于设计水平较低、不完善的管理、政治兴趣低、公众关心冷漠及其它类似原因而造成很多功能方面的不完善。即使在功能完备的污水处理厂,操作水平也往往低于设计水平。生活污水主要是一些有机污染物,常常出现降解时间不够等问题。工业污水的情形更为复杂,因为有很多难降解和有害的物质,生物降解难以解决。同时,农民为了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以增加收入和获得更多的食品,将来可能会用到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和杀虫剂等,这将来使未来的水质更加恶化。水资源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最新报告,由于亚洲国家的气候类型、物理、社会、经济、环境、机构条件等各不相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水资源问题各不相同,且管理水平迥异。如新加坡,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可以说上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之一,其水供应、污水管理和一体化流域管理体系在全世界都亨有盛名。而大多数亚洲岛国受传统、部落行为方式的影响,文化和政治单一,水资源管理存在不少困难。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很多水务实体受到不必要的规则规定、管理要求和连续的腐败以及政治影响等因素的束缚,不能有效地发挥功能,导致管理和服务能力低下。
亚洲水系众多,湖泊和河流大多相互联接,互为补给和调节。大江大河很多,其河网分布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河流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着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流淌;二是内流区面积广大,如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均流入咸海,其中阿姆河全长2540km,是亚洲最长的内流河。湖泊蓄水量27800km3,占大陆水资源的0.8%。亚州中部的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也是最古老的淡水湖泊。按区域划分,亚洲湖泊大体可分为5大湖群:北亚湖群、中亚湖群、青藏高原湖群、长江中下游湖群、西亚湖群。
作为地球文明的发源地,亚洲湖泊受人类的影响历史久远,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然而湖泊污染加剧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目前,亚洲湖泊污染类型繁多,污染程度也居世界首位,湖泊水环境恶化成为亚洲水资源管理的首要问题。在亚洲大部分地区,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而除氮、磷以外的有机物污染也是亚洲湖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大部分城市内湖接受生活污水较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均超标严重,生活用水水质也无法真正达标,更加需着重治理。
河流水花生泛滥
亚洲发展中国家数量较多,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很大,因此水源短缺和水污染状况比较严重,如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与欧洲国家相较,亚洲的大部分湖泊由于过度取水和水污染严重,水域面积缩减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现状比较严重。亚洲除日本琵琶湖、韩国八堂湖以及中国台湾的日月潭营养化较轻,水质尚好外,其他亚洲东部和南部国家的湖泊如中国太湖、滇池,尤其是东南亚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湖泊污染都较重,而且由于其发展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也无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湖泊污染治理,投入较小,收效甚微。
而亚州中部作为典型的干旱内陆区,水资源十分短缺,如中国的西北部和蒙古以及中西亚的大部分国家。水资源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干旱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水资源成为制约该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而近年来又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天然湖泊面积萎缩,土地荒漠化加剧;湖泊水质咸度和矿化度提高,水质恶化,也严重制约了亚洲的区域发展。
就地理面积、人口数量、灌溉面积和灌溉程度而言,亚太地区年取水量居全球之首,因此生活及农业用水量巨大。全球有2/3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排放到湖泊、河流及沿海水域,而发展中国家这一数据上升到90%,亚洲也不例外。全球死于不安全饮用水或缺少供水和卫生设施的总人数中有40%集中在亚洲。目前,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由于很多排污管道和废水处理设施年久失修,使用下水道设施的人数极少,造成废水污水未经彻底处理而直接排放。亚洲灌溉面积超过全球总灌溉面积的一半,加上大量施用农药,由此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对水质产生巨大威胁。亚洲独特的地形造成湄公河、黄河这样的流域泥沙含量较高,从而成为非点源污染的另一来源。
生活用水污染
生活污水问题不仅指生产污水,还包括污水处理不彻底以及管理措施不当。亚洲每年产生污水达144km3,其中37%来自中国,27%来自南亚,20%来自日本,6%来自东南亚,3%产自东亚。据估计,亚洲污水处理率仅为33%-35%,其中东南亚、南亚处理能力最低,为7-14%。
因此,作为国家城市重要的天然水处理渠道,湖泊理所当然成为主要的污染受体。亚洲的许多城市缺乏足够的下水道系统,对地下水体的污染控制也缺少相应的技术措施。
农业污染
农业一直被认为是全球地表地下水主要非点源污染源。在亚洲,化肥是一种主要污染物。整个亚洲农业系统中,如印度河——恒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区及一些蔬菜种植区,活性氮损失是一种主要的原因,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产生潜在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亚洲国家虽然对农药使用有一定限制,但随着人口增长及农业生产的需要,农药使用率会出现增长,由于加大了灌溉用水量并增加了农药的使用,1990-2002年,亚洲农业生产增长约为62%,每公顷农田无机肥料用量增长约15%,与此相反,全球其他地区在1991年-2002年,无机肥料消耗量呈下降趋势。
据监测,亚洲很多地方的河流湖泊水域硝酸盐含量不断增加,约有50%的河流营养盐水平极高。有些地区如中亚,化肥、除草剂、杀虫剂、脱叶剂等的过度使用以及由此造成的水质下降比较严重。一些国家开始减少化肥使用,但其他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及孟加拉国则不减反增。
目前,亚洲出现了一些积极治理的迹象。中国实行农药禁令后,一些河流水质有了显著改善,但营养负荷仍未得到合理控制,化肥及牲畜粪便将大量营养盐带到了水体下游。来自农业的营养物负荷,以及生活废水,是湖泊加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据估计,中国的太湖、滇池及巢湖的总氮非点源负荷分别达59%、33%与63%;非点源总磷负荷分别为30%、41%与73%。通过422个点对农业区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有256个农业区的水质未达标。
工业污染
一些亚洲国家已完成了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发展最快的行业有餐饮业、电气设备、水泥、金属、化工、塑料及橡胶品,纺织业生产也扩大了20%-45%。至少有30个亚太国家的GDP总量的20%以上是通过工业实现的。尽管工业部门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然而由于这些地区中小型企业占主导地位,使监管执法面临重重困难,导致污染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整个亚太地区,以每1000美元GDP产生的BOD排放强度计算,工业污染程度最高的是中亚及东北亚如蒙古、吉尔吉斯斯坦及阿塞拜疆(10kg),其次是南亚的孟加拉与尼泊尔(8kg)及斯里兰卡与柬埔寨(5kg),其他东南亚国家均低于4kg。此外,东南亚水体重金属及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最为严重。其中采矿为主要污染源,亚洲是大气汞人为排放最严重的地区,约为全球总排放量的一半。印度工业耗水量虽然相对较小(约占年取用水量的3%) ,但其水质污染却相当严重:据估计,每日工业废水达55km2,其中未经处理流入水体的工业废水达6850万m3,大部分废水只经过最低标准的中和或沉淀处理。印度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已确定全国有1532个企业属于“严重污染”。
总之,亚洲大部分国家均为发展中欠发达国家,面积广大,人口密集,区域内各国家发展水平不一,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程度不同。亚洲各区域水资源数量差异较大,区域水环境问题也各有特点,水污染程度参差不齐:中亚、西亚及东亚西北部由于其特殊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水资源主要面临着水源短缺、湖泊河流面积萎缩、水质咸化矿化、地表水水量不断减少等严峻现状;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又由于过度发展农业和工业,水污染问题严重;中国作为亚洲重要的发展中大国,对水资源利用量巨大,同时对水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又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缺乏,忽视了河流、湖泊等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同时,一些国家和区域的界河、界湖在承担着更多的水源供给需求的同时,也经受更多的水资源获取和更严重的污染,缺乏多国之间有效、统一的跨域治理和管理,缺乏国家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更加不利于湖泊、河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积极借鉴欧洲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等。
在过去的50年里,人口增长、工业化加剧以及农业发展深刻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质,随着亚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社会变革与技术革新趋势将给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区域及全球环境带来严重后果。亚洲许多国家正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和策略来加强环境监管,同时结合制度创新,有希望开创污染较少的新的发展和城市化路径。需要各个国家对湖泊、河流等水源地的高度重视,积极探寻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保护,才能保证国家的发展,保证亚洲区域的整体进步。
作者单位: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中国水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