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问题与环境正义
Golf course VS environment justice
2015年3月3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全国各省市在清理整顿高尔夫球场的行动中,已经取缔的66家高尔夫球场名单。这场行动始于2014年7月,依据是发改委、国土部等十一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措施的通知》。
实际上,从2004年1月开始,十年来,国家层面上已经连发了十一道禁令和清查令,但中国各地的高尔夫球场依旧是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在2004年“停批”之后,未批先建或者巧立明目兴建的球场又增加了
400多家,这还不算那些大大小小“打擦边球”的高尔夫“练习场”。也就是说,即便是这一轮“最严格”的整顿运动,取缔掉的违法球场也不过只是零头。
“有中国特色”的高尔夫球场很多是这样建起来的:一片旅游区将要搞房地产开发,于是,地产商就与地方政府达成一定的默契关系,圈起一片景致较好的地。有的是肥沃的耕地;有的是鸟语花香的林地;还有的滨海或者临湖,甚至是饮用水源地……圈地面积动辄上千亩,而获取的方式大都是从当地村委会手里“以租代征”。
土地违法的问题暂且不论,这种“发展模式”下,高尔夫运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可小觑。
首先是水资源的问题,北京是一座严重缺水的城市,甚至需要南水北调等代价沉重的大工程来为首都“输液”,然而,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曾透露,北京的高尔夫球场在2010年的耗水量高达4000万立方米。这个数字,比官厅水库一年的可利用水量还要多。
高尔夫球运动也并非是一项大众化的运动,在北京等高尔夫运动较为流行的地区,一个人打一场球的价格从七八百到两三千不等。少数人的奢侈性水消费,挤占了属于公共的大量水资源。有人会说,高尔夫用水价格远高于居民生活用水,这也是一种调剂和补偿。但是,水之宝贵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力,尤其是在北方缺水地区,并非通过纯粹的价格调节就能弥补这种不公。
插画/宋柳
其次是环境污染问题,高尔夫球场的草坪需要大量的杀虫剂、除草剂、农药和化肥来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这些造成的面源污染,并不比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小。并且,农业作物关乎食品安全,毕竟受到诸多标准、规范的限制,而高尔夫球场并非如此,尤其是大量游离于监管之外的违法球场(这在中国的高尔夫球场中占到80%以上),基本未经环评审批。
再者是生态问题,海南岛上有一家著名的高尔夫球场,号称“化腐朽为神奇”,将无法利用的火山群落改造成球场,开发为旅游区。但是,当时参与这个球场环评的一位中科院研究员就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球场大面积削山毁林,就算是做了水土流失的补救工作,也会带来或许是不可知的生态后果。很快,他一语成谶。因为这一地区的地质结构是火山岩,暴雨之后,洪水迅速从山体底部泄出,连年造成大面积洪涝灾害——而这种现象,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高尔夫球场的“侵略性”发展已经引发了无数的质疑,但这并不是说,高尔夫
作为一项运动来说充满了“原罪”。
在全世界,大概有34000多个球场,而45%左右的球场都在美国,共有15000千多家。而历史上,美国的球场最多的时候曾达到16000千多家。即便近年来,球场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美国仍旧是世界上高尔夫球场最多的国家。美国的高尔夫运动是一项平民化
同时,美国的高尔夫球场有比较严格的行业规范,比如说,环评比较严格,多采用有机肥而避免使用化肥。在干旱地区,尤其是拉斯维加斯和加州等地,对高尔夫球场的用水是严格限制的,不仅价格很高,很多都是通过人工湖的蓄水和附近居民区的中水回用来解决。球场的选址也要经过严格的环评。有不少球场,建设于废弃的垃圾场、矿场、工业废地之上,并通过建设过程,对这些被污染和破坏的地区进行改良。
这些或许都是我们发展这一行业时,可以借鉴与反思的。
文/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