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及类型划分

2015-12-26 02:17李秀萍,窦学诚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2期
关键词:县域分类

四川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及类型划分

李秀萍1, 窦学诚2

(1.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2.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依据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含义、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在条件,从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及农业生产条件3方面构建了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川省135个县域(县、县级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进行了测算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能力较低,县域间的差距很大,呈现出从成都平原区到丘陵区再到高原山区逐步递减的格局。以测算出的农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为基础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四川省县域划分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最高型、较高型、一般型、较低型和最低型5个类型区,并分析了各类型区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评价;分类

中图分类号S-9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联学科专项(SC13XK19);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规划项目(MY13ZD006) 。

作者简介李秀萍(1974- ),女,甘肃民勤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09

Development Capacity Evaluation and Type 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 System of Coun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LI Xiu-ping1, DOU Xue-cheng2(1. Business College,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Based on definition, inherent motivation and external factor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bout capacity of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 for regions was built, consisting of 20 primary indicators, grouped into 3 agricultural sub-systems: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rural social progres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 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 cas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135 counties (or county cities) of the province with this index system.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otally the capacity of counties was relatively low, and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about the capacities among the counties, showing a decreasing pattern from the Chengdu plain areas to hilly areas to mountainous and plateau areas. Further, 135 countie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of regions using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and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ype of region were analyzed. Finally, some advic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County regions; Agricultural socialization service; Capacity evaluation; Type division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和个人所形成的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物资供应、生产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以及农产品的运输、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方面[1]。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3]。很多学者从全国和省域层面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3-6],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开始注重以农户视角从微观层面探讨相关问题[7],而从县域层次上的研究相对薄弱,大多是理论探讨和定性描述,缺乏系统的定量评价研究。

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区域经济差异十分显著;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困扰着其现代农业的发展。笔者在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四川省135个县市为例,对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并以测算结果为依据,对县域进行类型区划分,以期为各县域有效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四川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

1.1指标体系构建有学者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是一种制度安排,由生产环节全部归农民自己操作到把一部分生产环节分离出去,交给越来越多的服务组织(或个人)去完成;规模经济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民渴求、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全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服务能给他们带来费用节约,从而使经营效益增加[8-9]。而要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则必需满足一系列条件: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农业技术进步、市场发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8,10]。技术进步以及完备的社会制度带来的对交易成本的节约是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2个外部条件。技术进步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动表现为:一是增加操作的可分性;二是使同一操作的最适生产规模增大,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完备的社会制度对交易成本的节约主要表现在: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可以大大降低农民获取信息的费用;市场体系的健全,市场的充分发育,市场规则的普及可以大大减少谈判、签订合同和监督执行的费用;完备的法律制度可以降低交易风险,等等。这些制度安排正好是社会资源所涵盖的最主要内容。

可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建设发展除了与各级政府提供涉农服务的能力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对农民自身而言愿意且能够接受各项服务;影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因素既有来自体系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体系外部的因素;既有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服务主客体因素,也有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11]。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来提供各项涉农服务,还要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以确保服务起到良好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遵循科学性、可获得性、全面性、代表性、动态性等原则,从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及农业生产条件3个方面,选取了20项主要指标,构建了四川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四川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2数据收集该研究以四川省135个县域(包括县和县级市)为研究区域,采用各县域2013年统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四川统计年鉴》和各县、市统计年报。

1.3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运用SPSS 13.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12],对四川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进行测算,结果见表2。

表2 四川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结果

接下表

(1)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2013年四川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为-0.848~2.956,指数最高的是双流县,最低的是美姑县。在135个县域中,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值大于0.9的只有6个县市,分别为双流县、郫县、新津县、西昌市、广汉市、什邡市;综合指数大于0.5的县仅为22个,占总量的16.3%;而综合指数小于-0.1的县达到74个,占总量的54.81%。可见,四川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县域之间的差距十分巨大,且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位于前10位的各县市中,有9个(除西昌市外)集中在成都经济区;经济发展排于后15位的各县都分布在阿坝、甘孜和凉山自治州。

(2)农村社会进步综合指数。四川省各县域农村社会进步综合指数为-1.176~2.933。其中,综合指数较高(为0.8~2.9)的8个县域中,5个为成都经济区的强县(双流县、郫县)和县级市(都江堰市、江油市、广汉市),其余3个是西昌市、马尔康县和康定县,分别为凉山州、阿坝州和甘孜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综合指数最低的18个县域(社会进步综合指数为小于-0.5)同样无一例外都分布在阿坝、甘孜和凉山自治州。

(3)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四川135个县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为-1.142~1.554。其中,农业生产综合指数较高(大于0.8)的8个县域中,除了位于东南部泸县和宜宾县外,其他6个县均属成都经济区(中江县、仁寿县、广汉市、三台县、安岳县、罗江县)。综合指数最低(小于-0.5)的32个县中除了乐山市的4县(石棉县、荥经县、宝兴县、峨边县)外,其余的均分布在阿坝、甘孜和凉山自治州。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综合指数。四川135个县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综合指数为-0.958~1.839。其中,综合指数大于0.5的县有11个,占县域总量的8.14%;综合指数在[0.3,0.5]区间的县有17个,占总量的12.5%;80%的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综合指数小于0.3, 51.85%的县域综合指数小于0。可见,四川各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的差距十分巨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从地理区位看,从成都经济区到川东南,再到川东北,最后为川西南、川西和川西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能力呈现显著的递减态势。

2四川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类型划分

以计算出的各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指数为基础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12],运用SPSS 13.0对四川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进行聚类;依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并综合考虑不同县域的区位条件、水热组合、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分类结果进行调整。将四川省135个县域划分为5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最高型、较高型、一般型、较低型和最低型,分类结果见表3。

表3 四川省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类型划分

2.1最高型与较高型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最高型与较高型区域共包括38县市,其中23个位于成都经济区,3个分别为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各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其余的主要以靠近平原、大中城市、交通干线且农业条件相对优越的丘陵县为主。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具有优越的灌溉条件——都江堰灌溉网,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该区立足于优越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其较为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抓住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拥有完善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交通运输、通讯、文教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齐全[13-14],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

2.2一般型区域该类型区包括48个县市,覆盖范围较大,主要以丘陵县为主(25个),还包括部分条件相对好的山区县(15个)和民族县(8个)。丘陵地区是四川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该区域地处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既可以吸纳平原地区的资金、技术,又对山区经济发展具有辐射作用。但总体上该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省人均水平的10%左右,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农村经济至今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种植业为主的分散的农户经营[15];丘陵地区坡地、山丘与谷地交叉分布,旱地和水田共存,并且旱地的台位较多;地块小且落差大,灌溉系统不配套,不适宜大规模的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标准化生产少,产业化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14,16]。

2.3较低型和最低型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较低型和最低型区域包括49个县,其中39个民族县,10个山区县,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甘孜州以及凉山州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集聚区。四川民族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多为高山、高原、山地,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是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自然条件及历史等的原因,致使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协调性差;农牧民综合素质低,观念封闭,接受科技知识、应用技术的能力差,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收入水平低,自我积累与增长能力很弱,有限的能力和财力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需求[17]。此外,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原有的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新增的生产性基础设施、服务性基础设施、流通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17-18],是制约其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结论与建议

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含义、发展的内部动力以及外部条件为基础,从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及农业生产条件3个方面构建了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际测算,评价结果能够较客观地反映研究县域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及差异。总体而言,四川省各县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致使各县域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地区差距非常大。因而,不同县域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因地制宜多形式发展,并使各种服务组织相互补充、配合。对于建设能力最高型和较高型区域的各县域,应注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化和多元化,并注意理顺不同服务主体之间的体制关系,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有效性;对于经济社会及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丘陵县域和山区县域,应积极引导,在有条件的县域进行探索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对于建设能力较低型和最低型区域的各县域,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逐步提升其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供给作用和对非政府服务主体的引导、扶持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基于供给和需求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15.

[2] 韩苗苗,乐永海,孙剑.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水平测评与制约因素解构[J].统计与决策,2013(3):143-146.

[3] 孔祥智,楼栋,何安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J].教学与研究2012(1):39-45.

[4] 龙书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的研究路径探讨[J].调研世界,2010(1):26-32.

[5] 褟燕庆,赵亮.浙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与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12(10):86-90.

[6] 王鹤.基于农户视角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8-24.

[7] 李荣耀.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优先序研究——基于15省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6-94.

[8] 龚道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般理论及其对农户选择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6):25-34.

[9] 蔡立雄.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2-56.

[10] 罗伟雄,崔国忠.中国农业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321-324.

[11] 殷秀萍,王洋,郭翔宇.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13(4):146-149.

[12] 何晓群.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5-240.

[13] 吴志强,傅泽平.四川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9-20.

[14] 郭晓鸣,蒋永穆.四川农业科技平台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2006(9):3-8.

[15] 牛波,胡建中.四川丘陵地区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软科学,2012(11):110-112.

[16] 蒋远胜,邓良基,文心田.四川丘陵地区循环经济型现代农业科技集成与示范——模式选择、技术集成与机制创新[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2):228-232.

[17] 任春艳,左雄.四川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31-34.

[18] 甘路有,曾国良.四川民族地区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6):687-691.

猜你喜欢
县域分类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