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2015-12-26 08:01杨世龙赵文娟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计土地利用农户

杨世龙,赵文娟

(云南大学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杨世龙,赵文娟*

(云南大学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

生计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行为方式,不断驱动着人地系统的演化,同时农民作为广大农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所采取的生计策略对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人类生计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关系成为当前人地关系研究的热点。在对生计内涵和可持续生计框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农户生计改变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反作用。重点阐述了生计的非农化和多样化驱动着土地利用不断变化,而生态保护政策或措施、土地流转以及土地质量等的变化同时亦促进农户生计的不断调整,提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户生计向非农化和多样化转型的趋势。最后针对当前生计与土地利用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趋势。

可持续生计;农户生计;土地利用变化

0 引言

农民作为广大农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采取的生计策略不仅决定着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更决定着生态环境的干预方式及干预程度,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1]。土地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最直接客体,不同的生计策略选择引起土地利用方式、结构、质量和空间分布的不断变化;与此同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土地利用的改变亦会反作用于农户生计,导致农户改变其生计策略[2]。由此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联合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动向和热点[3]。

生计分析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观察和研究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全新视角[4]。已有大量的学者从生计与土地利用、农户生计与退耕还林、农户生计与山区发展、失地农户生计与城镇化进程等[5-11]角度开展了农户生计变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研究。本文在阐述生计概念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基础上,基于此框架梳理国内外农户生计变化与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未来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旨在为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生计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生计是一种谋生的方式,该方式是建立在能力、资产和活动的基础之上[12],其中资产居于核心地位。Scoones将生计资产分为4类,包括人力资产、自然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13]。为了更好的揭示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英国国际发展署(UK,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在Scoones等人的基础上又将金融资产细分为金融资产和物质资产两大类。在当前研究中,大多都借鉴了DFID对生计资产分类,即人力资产、自然资产、金融资产、物质资产和社会资产。

而可持续生计,是指一种生计足以应对、并在压力和打击下得到恢复,能够在当前和未来保持乃至强化其能力和资产,同时又不损坏自然资源基础,这种生计才是可持续的[14]。为了进一步揭示农户生计变化的过程、规律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际性的机构和大学纷纷提出了生计分析的框架,主要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生计分析框架、国际关怀(CARE)的农户生计安全分析框架和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Framework,SLA)。其中SLA框架在农户可持续生计分析方面应用较为广泛[9-11],该框架由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于2000年提出,后被广泛运用于有关农户生计的研究中。SLA框架[14]见图1。以农村发展为基础,为农户提供了一种如何利用大量财产、权利和可能的策略去寻求某种生计的途径。该分析方法以人为中心,从农户生计的角度出发,在充分了解当地农户生计实况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方案;既体现了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强调了参与性、动态性和持续性,可以应用于多个时空尺度上生计发展问题的研究[15]。

2 农户生计改变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对农户生计变化的研究最初源于农村扶贫发展,它以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16]。而生计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生计资产的改变将引起农户生计策略的变化。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农户生计策略改变必然反作用于生计资产,土地作为农户最主要的生计资产,是农户生计策略的突出反映[17]。

2.1 农户生计非农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农户生计非农化往往会引起土地质量、土地投入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的变化[16,18]。农户生计由纯农型向非农型转变的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生计活动在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的竞争,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变化。研究表明,由于农户非农生计方式从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与农作物的生产相互竞争,结果导致农户为了高额的非农收入减少了在农作物生产方面的劳动力投入[18]。但已有研究发现,农户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从事农耕活动的动力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力降低、粮食产量下降,进而使得农户最终成为粮食的购买者[19]。农户生计的非农化转变,增加了农户生计资产的积累,使得农户有更大的可能增加对土地的投入[20]。农户在土地上增加资金的投入会带动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作物产量的增加[21]。

图1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Fig.1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framework 资料来源: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0.

另外有研究表明,生计非农化也会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土地的利用类型和土地使用权的转变两方面。刘乃全等[22]指出农户生计非农化改变了农户的种植结构,使农村土地由农业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Zhang等发现,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从业促进地块利用向简单化、高经济效益、出租、退耕还林等方面发展[23]。王成超等也指出在非农化程度高的地区,生计非农化有效促进农户耕地的流出,不利于耕地的流入[24]。

2.2 生计多样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生计多样化有利于降低因脆弱性背景和制度环境造成的风险,是增加农户收入和积累生计资本的重要手段,是可持续生计强调的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发展过中国家和地区农户生计变化关注的热点[24]。因此,生计多样化对土地利用的驱动和影响也备受关注。Tittonell等采用随机抽样法对肯尼亚和乌干达地区205个农场农户进行调查和土壤数据的收集,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在对农户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多样化对土壤肥力和空间变异性的影响[25]。

中国也经历着生计多样化的历程,对于农户生计多样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大多学者认为生计多样化对土地流转、利用类型变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等都会产生影响。就土地流转而言,农户自身的基本情况、家庭生计的类型以及非农活动等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参与度和意愿产生重要的影响[26-28]。在生计多样化的背景下,农户在土地流转参与度方面表现为非农为主型>纯农型>非农型>以农为主型农户[25]。生计策略不同,对土地利用类型和集约化水平的影响也不同,非农活动为主的生计多样化策略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核心,也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22]。

另外,吴莹莹首次把农户生计多样化分为农业生计多样化和非农生计多样化两类,通过与土地利用集约度之的研究,发现农业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集约度成显著正相关,而非农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无相关关系。由于农业内部活动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农户农业生计活动越多样化,对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29]。而李珍真等提出,生计多样化也会引发粮食生产能力停滞不前、土地流转和产权调整大规模顺势而生、土壤养分的富集等土地利用的变化[17]。

3 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土地作为自然资产的组成内容,是农户生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农户生计与生态保护政策或措施的调整和完善、土地流转以及土地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3.1 生态保护政策或措施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生计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30],二者关系极为紧密,尤其是在实施生态保护政策或措施的地区这种关系表现得更为突出。生态恢复政策对生态治理、生态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减少了农户的有效耕地面积,改变了农户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影响着农户生计[31-33]。农户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参与者,在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脆弱性背景中,其所拥有的生计资本及采取的生计策略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生态补偿项目效率;生态补偿使农户的生计资产大幅度增加,除自然资产下降外,其余生计资产均增加;并促使农户向非农业转变,导致非农化程度的提高[31]。在这些政策中,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生计影响最大。Ke-rong等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长江上游云南省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生计影响展开研究。微观分析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当地农户生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政策没有考虑到农户长期的生计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可持续性。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角度看,今后应注意农户的能源问题以及退耕还林地区农户长期的生计来源问题[32]。

3.2 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土地作为农户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流转必然会导致农村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和农户生计发生重大的变化[34]。首先土地流转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的转移,农户生计模式从单一向复杂化转变,小农经济模式向规模经营模式转变,居住方式亦由散居向聚居转变[35];其次经过土地流转,使得农村部分土地向种地能手适度集中,实现了土地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过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使一部分不愿务农的农户让出承包经营权,从农村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36]。再次以草场这一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为例,草场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草场承包到户后产生的牲畜对草场需求与草场供给之间的矛盾,缓解草场整体放牧压力,提高牧民生计,但同时亦造成草场内部放牧压力的转移,导致流转草场过度使用[37]。

3.3 土地质量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土地质量变化对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种植面积和产量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威胁着粮食安全,并进一步影响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Utkur等[38]对亚洲中部阿姆河流域的研究表明,在退化的灌溉农田中发展速生的果林园业能够帮助农户缓解水资源的短缺,还能够保证资源需求、增加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土地质量的下降也会驱动着农户生计向非农化、多样化和替代生计发展。

4 研究展望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从农户生计视角出发为农村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及农村贫困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不仅能够从宏观上解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机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剖析农户层面的土地利用问题,通过农户生计这个纽带将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的土地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个最终目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为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农户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生计变化规律和机制研究

生计是可持续生计框架强调的核心内容,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内,农户生计变化受农户生计资产的载负情况、脆弱性背景、国家政策制度和过程等外部性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的生计变化研究中,大多关注的是生计资产与生计策略变化之间的关系[39,40],较少将生计脆弱性背景与国家政策、制度和过程等外部不确定性因子纳入可持续生计研究中,究其原因可能是这些因子不像农户生计资产那么易于量化。因此,定量评估生计脆弱性背景、国家政策、制度和过程等这些不确定因子,是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分析生计变化规律和机制的基础。但是指标如何选取?如何进行量化?这些问题尚待解决。目前往往以区域资源承载力水平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定量评估生计脆弱性背景的替代指标[9],但该指标并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农户的生计脆弱性背景,尤其缺乏对社会这个复杂系统中众多人文因素的描述。

在不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农户生计变化的规律和机制截然不同。如何甄别生计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分析其变化规律?剖析生计变化的驱动机制?如何实现农户生计与农村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局出发,全面审视农户生计系统,综合分析各生计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探讨生计变化规律和机制。

4.2 转型生计背景下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户生计变化是动态的,当环境背景、生计资本及政策制度发生剧烈变化时,农户往往会转变生计策略以适应新的人地关系,生计转型已成为农户响应人地关系变化的最佳选择[41]。在生计转型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的纯农户向兼业户、非农户的渐次转变和在宏观层面的农户生计多样化、非农化程度两方面[42],集中强调农户生计多样化与非农生计多样化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多样的生计行为在消除贫困的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可持续生计的构建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43]。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生计强调的最终目标,其中包括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农户生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计可持续等。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劳动力过剩,非农活动既是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规避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生计非农化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在转型生计背景下,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重点关注的领域。

4.3 加强农户生计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耦合关系研究

耦合是用来描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或实体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一个物理学概念,是一个系统对另一个系统依赖程度的度量。一般用耦合度来衡量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来观测系统变化的特征、规律,以达到使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目标[44]。目前,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认识,生计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共同产生的[45],土地利用和生计变化复合而成的系统是一个关联系较强的开放系统,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而当前研究中土地利用变化和生计系统常常被隔离开来分析或着将一个作为另一个的“驱动”因素。土地利用研究和生计考察,虽然是针对非常类似的问题,但其文献往往是彼此分离的[46]。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二者之间某种变化形式,割裂了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的系统关系。研究的结果也相互独立,不利于深入理解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而实际上,生计变化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的同时,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对生计产生反作用,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为指导,构建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耦合评价模型,利用耦合度来判断农户生计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适应性,以实现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序发展。

[1]王成超,杨玉盛.基于农户生计演化的山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344-352.

[2]任大光,薛思学,袁媛,等.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学报,2012(5):19-22.

[3]信桂新.农户生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邛崃市典型村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Bouahom B,Douangsavanh L,Rigg J.Build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Laos:untangling farm from non-farm,progress from distress[J].Geoforum,2004,35(5):607-619.

[5]葛智超,张贵军,杨皓,等.环首都退耕地区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耦合关系研究——以涞水县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4,34(1):62-67.

[6]镇玲,孙丽丽.城市近郊被征地农户生计变化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6-113.

[7]汤青,徐勇,李杨.黄土高原农户可持续性评估及未来生计策略——基于陕西延安市和宁夏固原市1076户农户调查[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2):161-169.

[8]王传胜,朱珊珊,樊杰,等.西部山区坡地村落空间演进与农户生计改变[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7):1089-1100.

[9]何仁伟,刘邵权,刘运伟,等.典型山区农户生计资本评价及其空间格局——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山地学报,2014,32(6):641-651.

[10]谢旭轩,张世秋,朱山涛.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3):457-464.

[11]魏雯,徐柱,师尚礼,等.基于参与式方法的农牧户生计现状评估——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686-2692.

[12]Chambers R,Conway G.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R].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13]Scoones.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J].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8:72-78.

[14]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J].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0:68-125.

[15]王成超,杨玉盛.基于农户生计策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效应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792-798.

[16]Seoones.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a framework for an analysis:IDS working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J].1983(3):42-46.

[17]李珍真,徐建春,孔祥斌.大都市郊区农户生计多样化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6):1039-1049.

[18]Clay D,Reardon T,Kangasniemi J.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in the highland tropics:Rwandan farmers’ investments in land conservation and soil fertility[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8,46(2):351-378.

[19]Holden S,Shiferaw B,Pender J.Non-farm income,household welfare,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 favo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J].Food Policy,2004,29:369-392.

[20]Pender J.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 and East Africa[J].Food Policy,2004,29(4):339-67.

[21]Jason Davis,David Lopez-Carr.Migration,remittances and smallholder decision making:Implications for land use and livelihood change in Central America[J].Land Use Policy,2014,36:319-229.

[22]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基于“良田种树风”的一个分析[J].南方经济,2009(6):15-24.

[23]Zhang L P,Zhang Y L,Yan J Z,et al.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and cropland use pattern in agro pastoral mountainous region of eastern Tibetan Plateau[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8,18(4):499-509.

[24]王成超,杨玉盛.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意愿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1,33(11):1362-1369.

[25]Tittonell P,Muriuki A,Shepherd K D,et al.The diversity of rural livelihood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soil fertility in agriculture systems of East Africa:A typology of stallholder farms[J].Agricultural Systems,2010,103(2):83-97.

[26]房凯.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土地流转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7]胡晨成,邵景安,余洋,等.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感知——以三峡库区云阳县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98-105.

[28]李京涛,周生路,吴绍华,等.基于Logit模型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浦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5):131-136.

[29]吴莹莹.生计多样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大渡河上游典型村的实证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0]何仁伟,刘邵权,陈国阶,等.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4):657-670.

[31]赵雪雁,张丽,汪进德,候成成.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甘南高原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3):531-542.

[32]Ke-rong,S.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 and Ecological Shelter Construction in Upp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Case Study of Zhaotong of Yunnan Province[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6,16(1):32-40.

[33]苏芳,尚海洋.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2):58-63.

[34]姚洋.劳动力市场缺陷与土地市场的活动[J].中国农村观察,1999(2):16-27.

[35]田帅.西南地区土地流转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6]吴申凤.基于农户尺度的县域农户生计变化与土地利用的研究——以广东省翁源县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3.

[37]赖玉氛,李文军.草场流转对干早半干早地区草原生态和牧民生计影响研究——以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M噶喳为例[J].资源科学,2012,34(6):1039-1048.

[38]Utkur Djanibekova,Nodir Djanibekov,Asia Khamzinaa et al.Impacts of innovative forestry land use on rural livelihood in a bimodal agricultural system in irrigated dry lands[J].Land Use Policy,2013(35):95-106.

[39]赵雪雁,李巍,杨培涛,等.生计资本对甘南高原农牧民生计活动的生计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111-117.

[40]苏芳,蒲欣冬,徐中民,等.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张掖市甘孜州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19-124.

[41]Shackleton C M,Shackleton S E,Buiten E,Bird N.The importance of dry woodlands and forests in rural livelihoods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outh Africa.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7,9(5):558-577.

[42]张芳芳,赵雪雁.我国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综述[J].生态学报,2015,35(10):1-9.

[43]Perz,S.The Effects of Household Asset Endowments on Agricultural Diversity among Frontier Colonists in the Amazon[J].Agroforestry Systems,2005,63(3):263-279.

[44]周忠学,任志远.陕北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7):58-61.

[45]McCusker B.Carr E.R.The coproduction of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Case studies from South Africa and Ghana[J].Geoforum,2006,37(5):790-804.

[46]赵雪雁.农户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以大渡河上游典型村为例[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7.

RESEARCH PROGRESS OF FARMER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 BASED 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

YANG Shi-long,ZHAO Wen-juan

(SchoolofResourceEnvironmentandEarthScience,YunnanUniversity,YunnanInstituteofGeography,Kunming650091,Yunnan,China)

As a primary form of human behavior,farmer’s livelihood activity is a constant driver for the evolution of human-environment system.In the meantime,as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actors and most fundamental decision-makers,farmers’ adoptions of certain livelihood strategies would have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refore,the explor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livelihood and land use has become a hotspot for current research.Based on elaborations on livelihoods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an overall review is carried out on the impacts of farmer livelihoods change on land use and vice versa.Off-farm and diversification of farmer livelihoods are constant drivers for land use change,meanwhil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policies,land transfer and land quality changes promote the continuous adjustment of farmer livelihood strategies.As most of current studies are inadequate i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farmer livelihoods and land use change,several orientations and trends are proposed for future studies.

sustainable livelihoods;farmer livelihoods;land use change

2015-03-16;

2015-04-08.



*通信作者:赵文娟(1975-),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地理学和民族生态学研究.

F320.3

A

1001-7852(2015)02-0037-06

猜你喜欢
生计土地利用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BY THE SEA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