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研读的三重要义

2015-12-25 17:25陆勤
中小学德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品德交通家乡

陆勤

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品德与社会教材以跨学科编写模式,将社会学习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基础。翻阅现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文字不多,歌曲、故事、漫画、游戏等艺术性表现方式颠覆了传统品德教材一个故事一篇课文的格局。但由于当前品德学科无专职教师,虽然教材使用已历经十多个年头,但教材研读不到位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甚至还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基于此,笔者对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研读提出粗浅的三重操作要义。

一、从提示语和关键词中明确教学目标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或多或少呈现了学习重点——提示语。这些提示语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学习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就是明确了本课文将要学习的核心概念。虽然寥寥几句,但为教师研读教材提供了重要依据。

1.提示语中明要义

教材每篇课文的课题下面,一般就是课文学习提示。学习提示字数不同,偶有课文还会在提示下用一段话对提示语作出补充说明。这些文字经由编者反复斟酌,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课文内容的要义。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反复阅读这些文字,从中寻找本课教学的要义。

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3课《交通连四方》教材中有如下提示语: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巨龙腾飞”第3课《日新月异的交通》提示语如下:

细读课文提示,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关于交通的话题,《交通连四方》侧重于家乡交通的变化,指出地形、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交通方式。由此,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们可以合理划分课时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调查交流,了解家乡的交通变化,知道家乡有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

讨论交流,感受现代交通与我们的生活和家乡的经济息息相关。

第二课时:

深入交流,感受家乡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城际公交的四通八达;

设计路线,体验现代交通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

《日新月异的交通》虽然也与交通相关,但侧重从陆路、水路、航空三个不同角度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交通变化。于是,在研读教材基础上,我们可以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通过阅读交流,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运输交通工具,感受其发展和本地区地理环境相关;

搜集交流浙江省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感受交通的日新月异以及带给人们的便利。

第二课时:

通过阅读交流,知道最早交通工具的发明者及交通的发展主要靠交通工具的演变推动;

了解全国主要的铁路、公路、航空的主要分布及变化发展,感受祖国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

由此可见,不同课文的提示语就是不同的学习要义。把握这些学习要义,有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2.关键词里找核心

品德与社会教材每篇课文的开篇除了“提示”外,还有“关键词”。与提示语不同的是,关键词都是以一至二个词语出现,更加精炼地概括了本课学习的核心概念。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脚步”为例,我们尝试寻找课题、提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提示是课文的要义,关键词就是课文的核心。《诚实是金》旨在让学生学做诚实之人;《我该不该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分清是非、学会拒绝;《当冲突发生以后》则旨在让学生学会宽容、体谅;《失败怕什么》则旨在让学生学会战胜失败的方法。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一定不能忽视关键词。关键词是课文学习的核心,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所在。沿着关键词提供的核心词语思考,也就牢牢把握了教学重点。

二、从教材内容中把握设计意图

品德与社会教材形式丰富多样。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浅显平易,图文并茂,说理与实例并重。除了学习内容,还有机安排了活动部分。这些活动设计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都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研读教材时,我们需要整体考虑,用心研究。

现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第1课《我们的地球》一课为例。本课共5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呈现一个美丽的地球;第二部分“万花筒”,用高山、森林、大海、沙漠、草原5幅图片反映了地球多姿多彩的面貌,体现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真美丽!第三部分“故事屋”用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同时,展示了人类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环球行”则让学生进行一次假想的环球旅行;第四部分“求知园”让学生在认一认、比一比中,对大洋、大洲的面积和位置有初步的认识。

仔细研究这些内容,结合提示语和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本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七大洲、四大洋面积、地理位置等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从而产生热爱地球的情感,为保护地球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不同的内容有机出现在不同课文中,除了丰富课文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途径、多方位、多感官地接触学习内容,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价值与意义,我们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用心把握其中的真意。

三、从课文主题中思考学习价值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社会知识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如果教师研究教材不到位,很可能会把它上成地理课、历史课和思想教育课。为此,我们要借助课题,思考课文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让课堂呈现出浓浓的品德味。

1. 品德与规则教育等主题多探究怎么做

教材中许多单元涉及品德和规则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环境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些内容分布在不同年级。主要有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脚步》、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第三单元《生活在集体中》;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交往是堂必修课》、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崇尚科学》、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等17篇课文。

研读此类课文,除了根据课题思考为什么,更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实践行为表现,多问问我们应该怎么做。当教学指向于学生的实际表现时,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德的公民奠定基础。

2. 历史与文化、国情等主题多思考意义何在

爱国主义是时代的最强音,爱国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国家。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涉及中国历史与文化以及国情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和第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此类话题的品德课,除了让学生在事件中感知祖国的历史,更要深层次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例如,五上第二单元《富国强民之路》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文以知识窗的形式呈现了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南昌起义、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四个重大事件。重大事件的学习,除了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致过程外,更重要的是深挖事件所产生的意义,让事件活起来。学生只有从这些重大事件对中国革命产生的重要现实意义中,才能真正感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 家乡、社区类主题多问问为什么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核心课程的设计框架。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设计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它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国家是个非常抽象、宏大的概念。爱祖国首先要爱家乡,爱自己生活的地方。因此,品德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多以家乡、社区类主题出现。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说社区》、第二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嘉兴新变化》。这类话题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何让学生感受社区好、家乡美,我们可以尝试借助课题多问问为什么?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家乡特产知多少》,从课题看,课文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家乡特产了解、认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特产如此丰富,自然能让学生产生爱家乡的情怀。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引导,家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特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究特产成因过程中,感知自己生活的家乡地形独特、气候适宜、水土肥沃,是真正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借助以上要义,我们可以用较少时间对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进行深入研读,进而引领学生更好地通过课程学习,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作者单位:嘉兴教育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品德交通家乡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品德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图说交通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