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刚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足球比赛中裁判团队的职责是保证比赛在规则约束下顺利进行,一场比赛的裁判团队由4人组成,分别为1名裁判员、2名助理裁判员及1名第四官员。裁判团队的水平尤其是裁判员与助理裁判员的判罚水平可直接影响比赛的进程,甚至决定比赛的结果,因此,裁判团队的执法水平对于比赛公正、合理的进行具有决定性作用。
尽管已有较多文献对足球裁判员的判罚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其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在诸多方面并未形成一致结论。例如,Javier等[1]研究报道,联合会杯足球赛助理裁判员越位错判率为12%;而Catteeuw等[2]研究报道,英超联赛助理裁判员越位错判率高达18%。国内对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以下简称“中超联赛”)裁判团队执法情况的实证研究还未见报道,绝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上,缺乏第一手资料,难以为中超联赛裁判团队水平的提高提供直接依据[3-5]。为此,本研究对中超联赛裁判员犯规判罚与助理裁判员的越位判罚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揭示中超联赛裁判团队的判罚特征。
1.1 研究对象从2013年240场中超联赛中随机抽取100场比赛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对裁判员的犯规判罚以及助理裁判员的越位判罚决策进行统计。其中,裁判员犯规判罚3 169次,助理裁判员越位判罚968次。本研究对实际上处于越位或非常接近越位的情况称之为“潜在越位风险”案例。根据Catteeuw等[2]研究标准,在进攻中,持球队员传球瞬间,如果接应队员(距离“最后第2名”防守队员最近的进攻队员)距离“最后第2名”防守队员的距离不足2 m时,被称为存在“潜在越位风险”案例。
根据前人[1-2,6]的研究,将助理裁判员对“潜在越位风险”案例的判罚分为4类:第1类为正确旗示判罚(Correct flag decision,简称 CFD),即进攻队员越位,助理裁判员作出越位判罚;第2类为错误旗示判罚(Flag error decision,简称FED),即进攻队员未越位,助理裁判员作出越位判罚;第3类为正确的无旗示判罚(Correct non-flag decision,简称 CNFD),即进攻队员在接应时虽然接近越位,但未越位,助理裁判员也未举旗判罚;第4类为错误的无旗示判罚(Non-flag error decision,简称NFED),即进攻队员越位,但助理裁判员未作出越位判罚。在本研究随机抽取的100场中超联赛中,存在968次“潜在越位风险”案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的收集 首先,对不同类型的统计指标进行编码。分别统计裁判员中央与边路区域的犯规判罚情况(图1),不同时间段的犯规判罚情况;分别统计助理裁判员在不同位置时的判罚情况、不同跑速时的判罚情况。然后根据上述标准,分别对不同的统计指标进行整理、归类。最后,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完成数据的处理。
图1 裁判员犯规判罚距离统计场地划分Figure 1.Area Classification of the Pitch in Referee’s Penalty of Foul
1.2.2 测量与计算 根据研究需要以及Mallo等[6]的研究,对比赛中几个参数进行了测量,分别是:①裁判员判罚犯规时距离犯规地点的远度d1;②进攻中越位队员距离越位线的垂直距离d2;③助理裁判员距离越位线的距离d3,当<0.2 m时,认为其在越位线上,当d3>0.2 m 时,即处于越位线前,当d3< -0.2 m时,即处于越位线后;④助理裁判员判罚越位时的速度v。
距离的测量:将所需画面在视频编辑软件中定格,然后将其打印。由于球场的大小已知,故打印画面的坐标可知,然后可以通过比例尺测量的方法分别对d1、d2与d3进行测量。
速度的测量:将全部视频导入绘声绘影视频编辑软件中,该软件播放速度为25帧/s。然后再以上述距离测量的方法计算出助理裁判员举旗判罚前1帧内跑动的距离d4,距离与时间的比值即为越位判罚时的速度v。
1.2.3 犯规与越位判罚正确性的再确定 犯规判罚:对所有犯规判罚录像片段进行重复慢放,确定其是否犯规,对于难以通过录像确定的案例,将其汇总,然后再由1名足球专业博士与1名足球国家级裁判员对其进行确认,若两者的判断一致,则将其纳入研究样本中。
越位判罚:通过录像反复播放的方法确定助理裁判员越位判罚的准确性,对于难以确定的案例(如非常接近越位但不越位或几乎不越位但越位),以d2为标准对其判定,若d2为正,认定为越位,反之认定为不越位。
1.2.4 数据统计 裁判员犯规判罚特征的研究主要从区域(边路与中央区域),时间段(以15 min为单位)2个视角进行,不同区域的对比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时间段比较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助理裁判员越位判罚特征的研究主要从位置(与越位线关系)以及速度2个视角进行,对于率的比较采用了卡方检验。在上述研究中,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存在显著性差异,则采用多重比较的方式进行两两比较。
2.1.1 裁判员犯规判罚基本情况 在100场中超联赛中,裁判员共判罚犯规3 169次,场均(31.69±7.11)次。其中,有585次犯规判罚无法被2名足球专家作出一致表态(18.46%),该部分被排除在样本之外,样本规模为2 584次。在剩余样本中,裁判员的正确判罚次数为2 312次,正确判罚率为89.47%。
上述结果显示,中超联赛裁判员对犯规的判罚次数高于2009年联合会杯足球赛裁判员犯规判罚次数(25.30±3.7)次,但正确判罚率较联合会杯足球赛(85.8%)[1]高。该差异可能是由中超联赛较慢的比赛节奏以及相对较弱的对抗更有利于裁判员观察造成的。另有研究报道,在欧洲高水平足球联赛中,裁判员一场比赛的犯规判罚次数平均为28次[7],国际性比赛为34~41次[6,8],也说明了裁判员犯规判罚在国内联赛与国际比赛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Javies等[1]认为,该差异是由于参赛球队打法或裁判员判罚风格的改变造成的。足球比赛尤其是高水平比赛的属性,决定了裁判员的判罚是在高速度、强对抗、快节奏的背景下瞬间决策完成的,且还要受到运动员、教练员、观众以及自身疲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裁判员错判不可避免。Gilis等[9]对裁判员比赛中的犯规判罚与裁判专家小组通过比赛录像进行犯规判罚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只有70%的判罚是一致的,再次说明裁判员错误决策的不可避免性。因此,只有通过专项训练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在比赛中的错判率,这需要进一步了解引起裁判员产生误判的原因,以便安排针对性的训练。
2.1.2 裁判员犯规判罚行为位置特征 在足球比赛中,裁判员的往往是“对角线”式的跑动,边路区域的判罚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助理裁判员,因此,本文在依据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场地分为2个区域(图1),即中央区域与边路区域。由结果可知,裁判员犯规判罚时距离犯规地点的距离为15.52 m(s=8.25)。比赛中多数犯规判罚发生在中央区域,约占78.23%(2 021次),边路区域仅占21.77%(563次),发生在边路区域的判罚距离显著大于发生在中央区域的判罚,前者为18.91 m(s=6.36),后者为 15.75 m(s=6.88)。对于5次最远距离的判罚均值,边路区域的距离仍高于中央区域(P <0.05),前者为 25.93 m(s=7.89 m),后者为22.51 m(s=6.17)。该特征是由裁判员与助理裁判员的分工造成的。裁判员主要沿着比赛场地的对角线跑动,而助理裁判员担负了大部分的边路区域的判罚,因此,发生在中央区域内的判罚距离较发生在边路区域的判罚距离相对更近。
裁判员在中央区域的错判率低于边路区域(P<0.05),两者分别为13.78%、9.67%。以5 m 为单位,对其分布频率及其正态性进行检验表明,在边路区域的判罚距离不会影响判罚的准确性(P>0.05),而在中央区域,不同的判罚距离对其准确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这说明裁判员对中央区域犯规的判罚距离犯规点的远近影响判罚的准确性。统计结果显示,当判罚距离处于11~15 m时,犯规错判率最低,当判罚距离>15 m时,错判率大幅度提高,尤其当判罚距离>20 m时,错误判罚率升至20%。这与Javier等[1]对联合会杯足球赛的研究结论接近,进一步表明了裁判员距离犯规点的远度一定程度上会对判罚的正确率产生影响。提示裁判员应根据比赛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跑位。
助理裁判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协助裁判员对比赛场地边路区域的犯规进行裁定,但本研究发现,当犯规发生在边路区域时更容易产生错判,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裁判员的跑位特征决定了其距离发生在边路区域的犯规更远,加大了观察难度;另一方面,尽管助理裁判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协助裁判员完成边路区域犯规的判罚,但有时在比赛中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越位的观察与判罚上,其选位更多依赖于“最后第2名”防守队员,并不能完全将注意力集中在边路区域犯规的判罚上。这2个原因共同造成了当犯规发生在边路区域更容易出现错判的现象。这提示裁判员与助理裁判员应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以降低边路区域的错判率。
2.1.3 裁判员犯规判罚行为的时间变化特征 上述研究发现,裁判员判罚犯规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判罚的准确率。影响判罚距离的因素较多,除了裁判员本身的跑位特征外,体能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众多研究[10-12]已经表明,足球运动员在下半场的跑动距离会减少,高强度跑动能力也会减弱,体能显著下降。基于此,裁判员也可能在比赛中出现跑动能力下降或产生疲劳的现象。为此,本研究对裁判员犯规判罚的时间特征进行了研究。
统计结果显示,裁判员在判罚犯规时,下半场的判罚距离增大,由上半场的14.99 m(s=6.78)增加至16.81 m(s=7.98),且距离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5 min为基本单位对上下半场的判罚距离进行对比发现(图2),下半场判罚距离的增加主要发生在最后30 min,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裁判员跑动能力下降造成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裁判员下半场判罚距离的增加主要发生在中央区域,由上半场的14.11 m(s=5.89)增加到下半场的 17.78 m(s=8.10),且该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图3)。与此同时,对于边路区域,裁判员犯规的判罚距离却未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下半场判罚距离的增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错判的风险。
图2 不同时段裁判员犯规判罚距离对比Figure 2. Comparison of the Distance of Referee’s Penalty of Foul in Different Periods
图3 不同区域裁判员犯规判罚距离对比Figure 3. Comparison of the Distance of Referee’s Penalty of Foul in Different Periods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假设,以15 min为基本单位对中央区域裁判员犯规判罚频数及错判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犯规的判罚并不均匀分布在各个时段,呈非正态分布(P<0.05),相对集中在上、下半场的最后15 min(图4)。与此同时,错判率也呈非正态分布(P<0.05),而是表现出“随着比赛时间的推移,错判率升高”的变化规律,这说明下半场判罚距离的增大影响了裁判员犯规判罚的准确性。有文献[13-14]报道,比赛最后阶段裁判员犯规判罚距离的增大主要发生在进攻区域,并且高速度跑动能力会发生变化,说明裁判员的体能也会随着比赛的进行产生变化。这些研究同时表明,良好的体能是优秀裁判员应具有的基本要素之一。
图4 中央区域不同时段犯规判罚频数分布及错判率Figure 4. The Referee’s Penalty of Foul and the Percentage of Wrong Penalties in Central Areas in Different Periods
2.2.1 助理裁判员越位判罚基本情况 助理裁判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对进攻队员在进攻时是否越位进行判罚。由于比赛中形成越位的时机往往是瞬间的,并且要同时对几个条件进行判断,助理裁判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比例的误判或漏判。本研究共统计了968例“潜在越位风险”案例,平均每场9.68次。在所有“潜在越位风险”案例中:进攻队员实际越位528次,助理裁判员做出判罚486次,未做出判罚(漏判)42次;疑似越位但实际未越位440次,有388次做出正确决策,但仍有52次作出了越位判罚(误判)。漏判与误判总比例接近10%,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误判比例高于漏判比例。
由统计结果可知,中超联赛助理裁判员2类错误判罚的比例约为10%,与前人对2009年联合会杯足球赛的统计结果及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15]的统计结果相似,但是明显低于英超联赛助理裁判员的错误决策比例(17.5%)[2]。造成该差异的原因是多元的,一方面与联赛的特点、水平有关,另一方面则与裁判员的水平有关。在英超联赛中,较快的比赛节奏可能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另一主要原因在于中超联赛助理裁判员水平较低。对于中超联赛,越位决策的失误率与国际赛事大致相当,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超联赛水平不高、攻防转换节奏慢有关。
2.2.2 助理裁判员选位偏好与错误越位判罚特征由于越位判罚的需求,助理裁判员的选位应始终与“最后第2名”防守队员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且该直线垂直于边线。在实际比赛中,“最后第2名”防守队员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进攻队员的移动而移动,诸如急停、急起、冲刺跑等各种形式的跑动都会存在,再加上助理裁判员的个人偏好,使得他们无法始终与“最后第2名”防守队员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统计结果显示,中超联赛助理裁判员进行越位决策时在越位线上、越位线前、越位线后的比例分别为14.46%、50.61%、34.92%,说明中超联赛的助理裁判员在选位时更偏向于越位线前的位置。
助理裁判员在不同位置时的错误决策统计结果显示,无论助理裁判员处于何种位置,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判,但是当其选位在越位线前时判罚比例最高(4.12%),处于越位线上时比例最低(2.27%),处于越位线后时居中(3.31%)。进一步研究发现,处于越位线前时的误判,FED(2.67%)较 NFED(1.45%)比例高,而处于越位线后的误判则是NFED(1.86%)较FED(1.45%)比例高。有研究认为,出现误判可能与“光学错觉”与“闪光滞后效应”有关[2,16-17]。“光学错觉”主要是由空间几何原因造成的,而“闪光滞后效应”主要是由人体视觉生理特征局限性造成的,两者都会对2类的错判产生影响。如图5左侧图所示,当助理裁判员处于越位线前端,且“最后第2名”防守队员处于近端时,如果进攻队员在中远端深颜色区域拿球,助理裁判员就会做出越位判罚,出现FED;反之,当进攻队员在近端浅颜色区域拿球,助理裁判员很可能不会做出越位判罚,出现NFED。相反,如果助理裁判员进行越位决策时站在越位线后(图5右侧图),进攻队员在远端浅颜色区域接球,助理裁判员则不会做出越位判罚,从而造成NFED;同理,如果接应队员在近端接球,助理裁判员则很容易做出越位判罚,从而造成FED。由此可见,出现2类错判的概率主要与助理裁判员的选位及“最后第2名”防守队员的位置相关。
“光学错觉假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越位决策失误产生的机制,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按照该理论,如果助理裁判员站在越位线上时,则不会出现决策失误。本研究表明,虽然该情形下出现决策失误的概率较低,但误判的概率仍然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助理裁判员站在越位线上进行越位决策时,虽然降低了几何空间错觉的干扰,但仍然受到视觉生理学影响,产生一定比例的错判,该影响因素即为“闪光滞后效应”[17]。如图6所示,即使处于越位线上或越位线后的接应队员前跑与传球队员传球的时机一致,由于“闪光滞后效应”的存在,助理裁判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接应队员已越位,从而产生错判。因此,助理裁判员的越位决策失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而无法完全避免。事实上,“光学错觉”与“闪光滞后效应”往往在助理裁判员的越位决策中共同作用,造成了一定比例的错判。
图5 “光学错觉假说”理论模型[2]Figure 5.Optical Error Hypothesis Model
图6 “闪光滞后效应”致使错判原理示意[17]Figure 6.Principle of Flash Lag Effect Causing the Wrong Penalties
2.2.3 助理裁判员移动速度与错误越位判罚特征比赛中助理裁判员要随着“最后第2名”防守队员位置的改变而不断移动,因此,一定比例的越位判罚是在移动中进行的。为了检验助理裁判员移动速度对越位判罚准确率的影响,本研究对不同强度跑动时的越位判罚情况进行了统计(表1)。结果显示,助理裁判员在对“潜在越位风险”情况进行决策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中强度以下跑动(速度<5.4 m/s)时完成的,且低强度跑动完成决策的次数占63.02%。只有很小部分是在高强度跑动状态下完成的,该比例低于2%。卡方检验表明,在不同强度跑动时,助理裁判员对“潜在越位风险”情况进行越位决策时,产生的错判比例不同(P<0.01),说明了其在高强度跑动时进行越位判罚会存在一定的错判风险。
进一步分析发现,助理裁判员高强度跑动判罚时产生的错判率高主要是由漏判的比例高造成的,占高强度跑动判罚总数的31.58%。说明高强度跑动对助理裁判员越位决策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尤其容易造成漏判,这可能是由于助理裁判员更加遵循“只有在完全有把握判罚越位时才能举旗示意”的规则。
表1 助理裁判员不同强度跑动时越位判罚特征一览例Table 1 Features of Assistant Referee’s Penalty of Offside with Different Intensity Running
由上述结果可知,尽管助理裁判员在高强度跑动时更容易出现错判,且判罚比例较高,但事实上,在所有越位决策中,高强度跑动中的越位决策的比例相对较低(不足总数的2%),大部分越位决策出现在中等强度以下跑动中,且主要集中于低强度跑动中,相对更多的错判也主要集中在低强度与中等强度跑动中。尽管在不同强度跑动中出现错误判罚的比例有差异,但跑动速度对助理裁判员越位判罚总体错误率影响较小。当然,这是由高强度跑动时判罚的绝对数量少造成的。倘若比赛的节奏加快,比赛水平进一步提高,该比例可能上升,有关英超联赛助理裁判员较高的错判率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该观点。因此,关于高速状态下的感知觉与决策训练也应被纳入裁判员的培训内容。另外,疲劳因素也可能是影响助理裁判员越位判罚准确性的重要因素。随着比赛的进行,助理裁判员在比赛中也可能出现身体或精神疲劳:身体疲劳可影响跑动速度,然后影响选位;精神疲劳容易使注意力分散,影响感知觉的准确性。
裁判员距离运动员犯规地点的远度会影响判罚的准确性,发生在中央区域内的判罚距离较发生在边路区域更近,因此,发生在边路区域的犯规判罚更容易出现错判。为了降低边路区域的错判率,建议裁判员与助理裁判员加强沟通与合作。
裁判员距离运动员犯规地点11~15 m时判罚的准确性更高,当距离>15 m时,尤其距离>20 m时,错判率显著提升。为了降低错判率,建议裁判员根据比赛的进展合理跑位与选位。
裁判员下半场的判罚距离增大,犯规错判的风险增大。为了降低错判率,建议进一步加强裁判员的体能训练,特别是中高强度有氧能力的训练,以保证跑动能力与比赛节奏相匹配。
助理裁判员选位对越位判罚准确性有影响,当处于越位线前时更容易错判。为了降低错判率,建议助理裁判员选位时应处于越位线上或越位线稍偏后位置。
助理裁判员的跑动强度影响越位判罚的准确性,高强度跑动下的越位决策更容易造成漏判。为了提高助理裁判员高强度跑动下的越位判罚决策能力,建议加强高强度跑动下的认知决策能力训练。
[1] Javier M,Pablo G F,Daniel J,et al.Effect of Positioning on the Accruacy of Decision Making of Associationg Football Top-Class Referees and Assistant Referees duing Competitive Matches[J].J of Sprots Sci,2012,30(13):1437-1445
[2] Catteeuw P,Gilis B,Wagemans J,et al.Offside Decision Making of Assistant Referees in the English Premier League:Impact of Physical and Perceptual-Cognitive Factors on Match Performance[J].J of Sports Sci,2010,28(5):471-481
[3] 王洪彪.越位判罚决策中的误判——主观故意还是非人力所能及[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122-128
[4] 李杨,迟立忠.越位判罚决策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8):78-81
[5] 张琦.浅谈提高越位判罚准确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103-104
[6] Mallo J,Navarro E,Garcia-Aranda J M,et al.Activity Profile of Top-Class Association Football Referees in Relation to Fitness-Test Performance and Match Standard[J].J of Sports Sci,2009,27(1):9-17
[7] Weston M,Drust B,Atkinson G,et al.Variability of Soccer Referees’Match Performances[J].Inter J of Sports Medi,2011,32(3):190-194
[8] Helsen W F,Bultynck JB.Physical and Perceptual Cognitive Demands of Top-Class Refereeing in Association Football[J].J of Sports Sci,2004,22(2):179-189
[9] Gilis B,Weston M,Helsen W,et al.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Laws of the Game in Football Incident Leading to Player Injuries[J].Inter J of Sports Psychology,2006,37(2-3):121-138
[10] Bangsbo J,Mohr M,Krustrup P.Physical and Metabolic Demands of Training and Match-Play in the Elite Football Player[J].J of Sports Sci,2006,24(7):665-674
[11] Magni Mohr,Peter Krustrup,Helena Andersson,et al.Match Activities of Elite Women Soccer Playersat Different Performance Levels[J].J of Strength Cond Res,2008,22(2):341-349
[12] Mohr M,Krustrup P,Bangsbo J.Fatigue in Soccer:A Brief Review[J].J of Sports Sci,2005,23(6):593-599
[13] Krustrup P,Bangsbo J.Physiological Demands of Top-Class Refereeing in Relation to Physical Capacity:Effect of Intense Intermittent Exercise Training[J].J of Sports Sci,2001,19(11):881-891
[14] Weston M,Drust B,Gregson W.Intensity of Exercise during Match-Play in FA Premier League Referees and Players[J].J of Sports Sci,2011,29(5):527-532
[15] Catteeuw P,Helsen W,Gill B,et al.Decision-Making Skills,Role Specificity,and Deliberate Practice in Association Football Refereeing[J].J of Sports Sci,2009,27(11):1125-1136
[16] Oudejans R R D,Verheijen R,Bakker F C,et al.Errors in Judging Offside in Football[J].Nature,2000,404(6773):33
[17] Marcus Vinicius C B R,Ronald D R,Edgard M.Flag Errors in Soccer Games:The Flash-Lag Effect Brought to Real Life[J].Perception,2002,31(10):120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