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泉
(贺州学院 设计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中国画教学中技通常是指对技艺的训练,如技巧、技法、技能等实践课程。最基础的中国画技法有笔法、墨法、勾法、皴法、点法、染法、章法之分。中国画教学中的理通常是指理论课程,其中包括中国画史学、中国画美学、中外绘画与美术比较、中国画学科研究等课程。
在贺州学院2011级美术学近四年的课程安排之中,有关中国画的技法课程以中国画而命名并分别安排在2012-2013第二个学期和2014-2015第一个学期,总共有112节,7个学分。有关理论课程在贺州学院分别以中外美术史与艺术概论的课程进行安排,并分别安排在2011-2012的第二个学期与2012-2013的第二个学期共计64节,4个学分。在相关技法与理论课的课程安排上,二者未能站在一个宏观的课程安排上进行配置,这样就不利于技法课与理论课的穿插教学,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在相关技法课与理的论授课方法上,教授技法课的老师往往关注技法的传授而忽略技法背后的理论知识的引导,而教授理论课的老师往往是关注教授理论知识,而忽略相关技法的隐性引导,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是表面的不深刻的。虽然在校期间学生对技法的学习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明显的学习成果,但是一旦脱离了这个教学体系,下滑的趋势就会比较明显,理论课也同样如此,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毕业后停止不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理论课未能与技法课进行有益的链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国美院的陈振濂先生在其著作《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大学中国画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专业训练系统》中提出:理论教学一般可以具备两种形态。第一种是为实践课做辅助导引或解说的理论课。比如技法理论、画类画风介绍或一般欣赏的理论。它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既是为创作实践服务……第二种是抽象于实践的纯理论的课程。如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史、绘画美学、绘画文化学等[1]37。其实理论教学结合技法教学是倾向于学科性的整体教学方法,无论对于技法课来说还是对于理论课来说都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可行性。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已经有较多学者关注到技与理的教学关系,如易立平在《理论与技法并进——浅谈中国画教学》中谈到:“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有义务传承和发展中国画,而高校教育就是重要的传承途径之一。在中国画教学中,笔者认为理论与技法并进、将理论与笔墨技法、用色技法、创作相结合”[2]133。其实,在技与理的对应关系中,有关理的教学课程是一个倾向于学术性的课程,而技是倾向于技能性、实践性的课程,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重技轻理的现象或是技与理互相脱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技法课中缺少理论的支撑还是理论课中缺乏技法的某些尝试,对提升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都是不利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技法与孤立地强调理论都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在国画教学过程中,传授技法课的教师其教学的关注点倾向于技法性的微观教学,在整体教学环节中缺乏理论性的宏观指导。
以临摹郭熙的《早春图》为例(如图1),教师应以《早春图》作为一个线索抽离出相关的理论与技法的知识点,让学生站在整个中国画史的高度去分析它的艺术成就,在此之下渐进的引入对郭熙《早春图》技法知识点的学习。如对郭熙本人生平的介绍、对他艺术特色的分析、对他的理论著作《林泉高致》的分析等都是理论性的。其中解读郭熙的《林泉高致》对学生临摹《早春图》以及其他山水画作都会有一个宏观性的引导,这本书内容涵盖了郭熙的主要绘画思想与经验,又对以往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做出了全面的总结,是我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这些理论性的知识点对学习山水技法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如果只是对《早春图》中勾、皴、点、染等进行相关技法的单项训练,而未能涉及到以上的理论讲解,那么技法课就存在单向性,这种单项的教学缺乏深入性和持久性。
图1 早春图
又如:临摹张萱的《捣练图》为例(如图2),教师应从张萱的生平简介、史记记载、艺术特点、代表作品等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讲解,也可以简单分析同时期人物画家的传记及代表作品,如吴道子、周昉、阎立本等人的代表作进行对比教学,在此之下潜入《捣练图》创作背景、画面构图等知识点的讲解:画面以捣练、织线、熨烫三组不同的工作流程表现唐朝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场景,第一组以木杵捣练的情景入画;第二以织线的情景入画;第三组以熨烫的场景入画等,这些知识的讲解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技法而做的铺垫工作,在此基础之上讲述如何勾线、赋色等相关技法的学习,这种技与理的穿插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图2 捣练图
刘进安在《中国画技法的内涵与运用》中谈到:在中国画的范畴里,技法作为一项主要的品评指标被历代画家所重视。他们对于技法的思考、研习和实践,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画的技法体系,更有助于推动审美方面对技法的定位。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画是一种更倾向于以技法表达思想或是以技法表现事物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视觉艺术相比,中国画把技法运用和技法品质作为审美主体,历经千年并沿革至今[3]72。在理论课程中,教师在授课时通常采用文字方式进行问答和考核,注重理论知识的书面表达,这种建立在文字体系下的理论课在分析绘画技法理论之时就偏向表面与感性。
以贺州学院的《中国美术史》理论课为例,教师在讲授画圣吴道子的艺术特色及代表作品时必定会涉及到“吴带当风”这个用词,而如何把这种飘逸的线条特征传达给学生呢?语言的表达是一方面,用手去亲自感受这个飘逸的线质是一方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问题,也就是理论课与技法课的辩证教学法,在技法实践的基础之后,学生对理论课的认识就不会苍白无力而是较为深刻、细腻而真切的,相关理论的知识的认识才会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在中国画的教学课程中技法课与理论课的存在是相互的、辩证的,缺一不可。
以贺州学院2011级美术学近四年的中国画教学为例,提倡技与理的辩证教学法是建立在中国画整体教学观上尊重技法课与理论课的主次关系而进行的穿插教学,倡导把理着重落实在技的教学过程中,分析技所形成的理及支撑技之后的文化体系,在理论课程学习之中穿插相对应的技法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课程认识更加深刻。
艺术之路走的远近与否绝不是单纯的技法见长或者是理论见长,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互存互利的,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技法课与理论课的辩证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国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艺术之路的走的更远更长。
[1]陈振濂.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大学中国画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专业训练系统[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37-43
[2]易立平.理论与技法并进—浅谈中国画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1).
[3]刘进安.中国画技法的内涵与运用[J].美术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