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长虹 马武
摘 要 智慧校园的规划、建设、维护使用由多个主体参与并付出巨大精力,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这些主体尤其是师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发挥智慧校园的最大价值。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给智慧校园建设带来很大帮助。本文通过分析智慧校园的内涵,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智慧校园建设;分析了智慧校园的利益相关者需求、贡献对他们的要求;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确定了智慧校园建设框架及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与运维、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资源分配预测及决策参考系统和保障条件。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智慧校园 建设框架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1963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概念,用来表示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所有人。弗里曼的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被认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按照他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一个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这种实现过程影响的团体或个人”[1]。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在我国,有学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和教育信息化领域,如辛蔚峰等在确定学校信息化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总结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贡献,构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三棱镜评估体系。[2]
二、智慧校园建设内涵分析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在数字校园建设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中的“智慧”缘于“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概念最早由IBM于2008年提出,并于2009年在中国举办的“IBM论坛和中国策略发布会”再度推出。关于智慧的含义:首先,它是信息技术视野下一种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模式,变革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造系统与自然的交互方式,其目的是致力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其次,要具有系统性思维,这样才能拥有最大化系统的智慧行为,产生最好的效果、最高的效率,而且这种系统性智慧行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能够自我变革并具有洞见能力。总的来说,“智慧”具有信息时代特有的数字化、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含义。[3]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信息化认识的深入要求智慧校园必须内涵式发展。就智慧校园建设而言,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智慧校园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校园管理的转型包括一个环境:智能感知;一个平台:一体化教学服务(数据融合);一个模型:管理转型。
智慧校园是信息化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是智慧城市的一环,应更具开放性和引领性。
智慧校园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洞见和预测。从计算机单机到互联网,到物联网、云计算、移动计算,再到大数据,每一次技术的进步与更新都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新的认识视角和研究视角,我们也有机会深入了解、重新认识教育及其发展规律。智慧校园以其对数据的重视,为我们重新认识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智慧校园成为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内容。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而智慧校园因其承载校园文化而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角。
智慧校园建设的内涵,决定了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决定了对智慧校园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要成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就要在内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确立建设的主要内容,然后确定智慧校园建设框架。
三、智慧校园利益相关者分析
智慧校园的规划、建设、维护使用由多个主体参与并付出巨大精力,智慧校园的使用者反馈在智慧性设计和智慧功能发挥中意义重大,在此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这些主体尤其是师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发挥智慧校园的最大价值。然而不论在哪个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怎样界定究竟谁是研究对象的利益相关者,因为如果利益相关者本身界定不清,就无法开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管理或实践。[4]因此智慧校园建设需要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
任友群认为信息化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包括几个层面:首先是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信息化工作人员)等;其次是重要利益相关者,包括财政拨款者及校友等;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产学研合作者、科研经费提供者、教育信息化产业;最后是边缘利益相关者,如家长、社会公众及媒体等。[2]辛蔚峰等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以问卷的形式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种可能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并根据统计结果选择了主要利益相关者: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技术支持人员。[2]然而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应考虑其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对智慧校园建设及运行的影响,而智慧校园的建设又牵涉到多方利益,需要进行细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智慧校园利益相关者应包括:学校决策者(学校层面的决策者)、管理者(内部机构人员)、教师、学生、智慧校园建设管理专职人员、政府主管部门、专家、企业等。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贡献及对其自身的要求,智慧校园利益相关者分析可用表1描述。
利益相关者分析的目的是获取利益相关者的相关信息,如对信息化和智慧校园的了解、相关需求、态度等。
表1中,对于信息化建设专职人员,除了要对技术熟悉,还要对工程建设有所了解。如,需求分析、可行性计划报告的撰写、概算预算的编制、工程询价、招投标、工程设计、工程验收、文档管理和移交、工程监督、工程建设标准和法律法规等。信息化专职管理人员还要对管理对象在整个技术架构中所处的位置和在管理架构中所归口的机构和制度了然于胸,熟练掌握所负责配置、维护的设备、系统所需的技术,要能主动获取使用效果反馈并通过技术手段对不完善、不智慧之处进行完善,要对项目施工管理有所了解,同时还要协调或主持对职能部门兼职信息化工作人员或全体教职工、学生的培训。职能部门智慧校园各应用和服务系统负责人属于兼职性质,但也要能熟练掌握本人负责的部分,同时负责对本部门教职工和学生的培训,协调本部门与信息化管理部门,对发现的不利于提升智慧效果的问题及时报告。
四、智慧校园建设框架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项目,建设框架在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根据利益相关者需求,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智慧环境(教室查询、门禁、消费、环境监控等)、智慧教学(资源推送、个性化学习等)、智慧管理(协同办公)、智慧服务与运维(对智慧校园的智慧管理)、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资源分配预测及决策参考系统等。框架的确立还应考虑智慧校园建设的前提与保障条件,如机构与队伍、制度与标准、原则与目标、施工保障等。
智慧校园建设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校园建设基本框架
依据对决策者、管理者、政府主管部门、专家的需求,确定智慧校园建设的相关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原则与目标;通过智慧校园建设管理专职人员、决策者需求,确定智慧校园建设的制度与标准,通过管理者、学生、教师、智慧校园建设管理专职人员的需求,确定建设内容与范围;技术方案设计、施工方案、智慧服务与运维则主要有智慧校园建设管理专职人员参与完成。完整的智慧校园建设框架如表2所示,主要包括建设框架、子项及内容与任务。主要利益相关者附后。
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牵涉校内所有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性能优良、使用便捷、效果突出、开放兼容的智慧校园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在学校层面,确立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建立适应发展又相对稳定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强化信息化的领导力,是信息化优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智慧校园的建设优质推进、优化管理的前提。建设框架是智慧校园得以落地的重要保障,智慧校园建设框架的确立不但要考虑全面,还要考虑可行性,并且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的更新。其原则首先是从观念上重视智慧校园建设及其应用和管理,保证全员参与机制的形成,让每个利益相关者都能贡献力量,要注重智慧校园的应用实效,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符合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弗里曼著.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辛蔚峰,刘强.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J].现代教育技术,2014(6).
[3] 于长虹,王运武,马武.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
[4] 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5).
[5] 任友群.利益相关者视野下的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J].中国教育网络,2013.
[作者:于长虹(1982-),男,河南漯河人,洛阳师范学院网络与电化教育中心讲师;马武(1964-),男,河南汝州人,洛阳师范学院网络与电化教育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