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丽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灵活而又深刻的方式影响学生,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视为有价值的生命,关注生命个体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阅读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32-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迸发学习激情的场所。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有效挖掘学生潜能,创设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相信学生就能让学习情境在课堂上最真实地发生。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应教人去发现真理。”这就是说,教育教学要始终让学生能有习得。那么,如何让真实的学习在课堂上发生呢?笔者拟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入手做一点简单探究。
一、声情并茂的朗读
朗读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法宝。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的文学修养很多都来自对精美诗文的吟诵,或柔婉,或铿锵。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营造朗读的氛围,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触摸文本,展开想象,唤醒心灵,交流情感。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导演的说戏,一次感人的朗读离不开老师的“说文”。细致而耐心的“说文”,能够让学生跨越与作品的时代隔膜,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情境。这种“说文”并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仅以解读代替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而是在学生朗读有困难时,教师用丰富充实的背景材料、入情入理的解读以及触及心灵的语言调动学生张开想象的双翼,揣摩文本语言,捕捉人物心理,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中诵读文本。
二、浸润心灵的默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第四学段“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现实社会中,默读是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由于默读时不需要发出声音,省去了将文字通过眼睛、口、耳、脑的协作转化为语言的过程,所以它不仅营造了安静的读书环境,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与效率,而且便于阅读者思考并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持久地阅读,凸显阅读者精神素养。研究表明,默读时读者做到了“眼到、心到、手到”,就能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达到默读的高境界。
要想让学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就必须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精读细思、咬文嚼字。从而开启学生心扉,激发学生将生活积累与阅读材料整合,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如有老师教《散步》一文时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学生“静静地读,与自己的心灵说一说悄悄话,想一想,写一写。如果你突然想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感悟,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写下你瞬间来自心灵深处的感悟。请相信自己!10分钟之后我们将共同分享彼此的精彩”。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分享彼此的感悟,他们感受到文中流淌着的情感,懂得了中年人身上肩负的责任。在静默中,学生凭借丰富的知识积累、灵动的智慧、丰厚的情感,感悟文本的意义,揣摩文本的内涵,再创造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宽裕的时空中、安静的课堂中学生屏气凝神,沙沙的书写声演奏出最动人的乐章。学生犹如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默默地读,细细地想,认真地写,用心畅游在文本的世界,在芬芳田地采集花粉,酝酿甜蜜。学习真的发生了,瞧着学生那专注的神情、那光彩照人的面孔、那炯炯有神的双眼!浸润心灵的默读让学生汲取文本的精华,领略文学大师的语言风采,感悟生命的真谛,滋养美好的心灵,铸就高贵的人格。
三、精彩纷呈的品读
苏轼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教学尤其是品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语文味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有人说“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拼接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我校老师执教的《童年的朋友》公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后,老师提出一个疑问:“你们刚刚读到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外祖母)“外祖母是我们的长辈,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却写的是《童年的朋友》呢?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教师围绕这一主要问题展开,既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对文本内容展开品读,也减少一些无效提问,于是听者看到学生边读边圈画,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批注。一会儿,学生们纷纷向我们展示他们丰硕的成果。例如,有学生回答:“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我不想睡!”“不想睡就不睡好了。”这些话语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外祖母用孩子的口气和“我”说话,没有强迫要求“我”起床,非常尊重“我”,体现了外祖母对“我”的爱。还有学生回答:“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咕哝着。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这句话主要是对外祖母的外貌展开描写,从中可以看出外祖母年轻的时候就很注重保养头发,是一个爱美的人。话毕,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敏锐的观察力灵活地运用多种阅读形式,如朗读、默读、跳读、精读等探寻文本精彩语句,美美地品读文本,感受外祖母朋友般的情怀,感受外祖母的坚强与乐观让处于困境中的孩子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学生们在教师营造的诗一般的情境中享受着品读的乐趣,陶冶着情操,融入文本,让学习在课堂上获得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灵活而又深刻的方式影响学生,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视为有价值的生命,关注生命个体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借鉴他人经验学习,让真实的学习发生在课堂上。只有这样,课堂中才能到处飘扬着思维的彩旗,才能碰撞思维的火花。学生不仅收获智慧,而且铸造灵魂。
参考文献:
[1] 赵秋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赤子,2015,(19).
[2] 李华军.如何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2015,(16).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