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维娟+葛明月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吸引了较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者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本文则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其感染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试图通过矫正学生的问题,形成健全的人格。但随着大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个性、独立和张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反而令较多的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敬而远之。美国的心理学家Seligman强调:“人们应该关注点聚焦于正向的、积极的层面,而不是负性的、消极的层面。”[1]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不是矫正问题,而是引导人们追求幸福,关注积极的层面。因此,本文则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如何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努力的做到关注学生自身积极品质的教育理念,从而提高其有效性和感染力。
一、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课、辅导员工作以及党委宣传活动这三大阵地也逐渐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融入到其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成长。但不可否认,其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不断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取得的成绩
1、在教育理念层面,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首先,就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而言,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需要,选择教学的案例、设计教学的活动。其次,就辅导员而言,他们能够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绪状态,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再者,就团委的宣传活动而言,也多设计一些与实际相贴切的、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而不仅仅是宣传政治性理论纲领。可见,这三大阵地在教育理念层面,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工作中。
2、在教学活动层面,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容增加。
随着第二课堂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也开始将教学的第二课堂,开设在博物馆、展览馆、以及人文景点等场所,让学生更多的透过亲临其境,主动地感悟和体会。党委的宣传活动也采取了类似的形式。同时,也有部分的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或者团体辅导的形式,关注到学生自身积极品质的开发。因而,班会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无趣的传达通知的载体,却成为了学生能够自我成长的阵地。
3、在教学环境层面,融入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气息。
“学校的教育环境既包括人造建筑、自然景观,也包括校风、校训和校纪等内容。”[2]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教学环境的改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比如“复旦大学在十多年信息化校园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依照用户的类别和业务的周期将信息化业务的流程重新调整,形成了一个集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和综合统计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3]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
1、教育工作者僵化的角色期待,易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
随着教育工作的“熟练化”,学生的个性化以及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失去了曾经对教师职业的热情,将其仅仅作为讨生活的工具和手段。从而,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出现僵化,不能将自己更多的情感投入到教学和师生关系中,做不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学生内在的需求。
2、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在成长不足,易关注学生存在的外部问题。
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说,“教师本身对学生心灵所产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思潮以及奖惩制度替代不了的。”[4]。作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部分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的内在成长不足,经常将自己的内在想法投射到学生的身上,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力,导致师生关系恶化,“皮革马利翁”效应显著。
3、教育工作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能力参差不齐,易激化师生关系。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新的理念,是指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充分地尊重、理解和肯定人、并能丰富、发展和完善人,以促进人的全面提升”[5]。这种教育理念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更需要其具有心理辅导的能力,接受过心理疏导的训练,能够做好基本的心理疏导工作。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只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学习,并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部分的学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就很难做到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到学生的内在品质。鉴于目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感,教育工作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力的欠缺,这两者之间的融合,就容易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学生只会越来越远离思想政治教育,而教师也只会更加感觉到工作的无力。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缺失的原因
尽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时代的发展和政策的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在其工作中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上述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投资力度相对缺乏。
首先,高校对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存在的独特性。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看作是与其无关的内容,将其扔给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其次,高校对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投资力度不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若想具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能力,则必须进行心理咨询的相关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心理疏导能力。但在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以及党委的教育工作者进行该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endprint
(二)教育工作者没有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内化,
教育工作者对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理论灌输的方式获得。这种僵化的传输方式,并没有令教师对其产生深刻的共鸣与存在感,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名词来理解。因此,在目前的高校中仍然存“课件重复使用”、“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但另一方面则凸显了教师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的不重视。
(三)学生自身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认同度不够。
大学生对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在理性上持赞同态度。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疑惑和存在的问题,却有较少的学生找辅导员或者心理咨询师进行梳理。尤其是大学生对于心理疏导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郁闷时,想向父母倾诉的占15%,向同学倾诉的占13%,向要好朋友倾诉的占55%,向老师倾诉的只占7%。”①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对于心理疏导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其认同度相对缺乏。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措施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心理学的领域,有必要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借鉴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以期能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真正的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需要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内在成长;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提供了基础的准备。因此,高校需要鼓励和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力培养的投资力度。比如,对其进行心理咨询能力的培训,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宣讲以及关注教师自身的内在成长等。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和团体辅导等形式,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投入度,从而能够通过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使其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产生较高程度的认同。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需将积极品质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而言,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内在的逻辑性也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征,但其教学活动的选择,则过于刻板,容易令学生产生厌烦感和排斥感。通过阅读文献和著作,笔者发现,积极心理学中对于乐观和希望品质的训练,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借鉴积极心理学中积极品质培养的方法,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通过讲授和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其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而不仅仅是逻辑思维上的单一呈现。
(三)辅导员需通过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个体,其教育的理念和师生关系的质量都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设计一系列与学生发展密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真正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能够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树立清晰的目标。而且,也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其优势的品质,提高体幸福感的水平。
总之,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有其思想和个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是需要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统一化”教育。因而,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关注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力量,强化其优势力量,而不是关注其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更好的实现,其有效性才能更好的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Seligman,M.E.P.,Steen,T.A.,Park,N.,Peterson,C.Positivepsychologyprogress:Empiricalvalidationofinterventions.2005(5):60
[2][5]廖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实现途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4):15,5
[3]赵泽宇,张凯,吴庆杰,复旦大学:数据管理支撑信息化一站式服务[EB/OL].http://www.cnii.com.cn/informatization/2015-02/03/content_1527734.htm,2015-02-03
[4](俄)乌中斯基著.张佩珍,郑文樾等译.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上卷[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82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课题编号:Ycjj2014004)的阶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