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的力量

2015-12-24 22:27
雨花 2015年2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维也纳唐诗

■ 邰 耕

固守的力量

■ 邰 耕

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不断呼唤创新的力量,上天入地,遨游太空,网络的更新速度让你惊叹。当年美国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抓拉登,美国总统坐在白宫里看视屏,科幻小说里的东西以极快的速度变成了现实。

书也可扔掉了,一块小小的平板电脑可以容纳一百部或几百部长中篇小说,要书干什么?傻冒哟。笔也可以扔了,手指点点又快又舒心,一目了然。若干年后,眼皮动动说不定也可以操作电脑,人的意念通过大脑波形也可以指挥电脑吧。

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按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地球上的许多人都会退化吧。就拿出行而言,大家都觉得很方便,这当然是进步,是好事。但是从另一面看,不少人在若干年后都不会走路了,这是什么事?

对城市的人而言,不少人买车用车并不是为了方便出行,而是一种虚荣的表现。你有,我也该有,不顾自身的条件和需求,这种浅薄的人不在少数。有思维能力的人被物所困了。

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的东西总是层出不穷,若干年后人类去火星旅行大约不是什么奢侈之事吧,年轻的朋友总是渴望着。

但是,人们总是有一种固守的力量,除了向前看,还要向后看。2014年9月28日,我国不少地方纷纷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家规定每年的9月30日是烈士日,全国都要纪念。那是因为历史和生命都是一种传承,任何天才的创新,都离不开前人的创造和积淀。

就拿孔子而言,二千多年前,他坐在那吱吱扭扭的木车上,在辽阔的原野上往复行走,这是一位因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即使是枯叶铺地、北风呼啸的冬天,他仍然在行走,他有着一种不可理喻的执着。

当年齐鲁大地上的稷下学宫,是一座永不坍塌的纪念碑,那个时代,七国争雄,百家争鸣。我们今天常常赞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思想,因为他说过:“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坚决维护你发言的权利。”

我要告诉你的是,中国二千多年前就有了十八世纪伏尔泰的思想了,我们不能不为先贤的思想而自豪。那是思想的灵光,顿悟的果实。

思想才是迅速和阔大无边的,而我们常常忘却了它的源头。在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使那缓行的木车,也充溢着生命的激情。

现在我们虽然有了互联网、飞船和火箭,但我们也常常为眼前的危机而头疼。

这是因为我们常常忽视了源头,不知道用源头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论语》只是一个简约的记录,那是行走和思维的果实。但是历史上的卑微者都曾诅咒过行者的荣光,这是屡见不鲜的。

1919年的所谓“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曲阜孔林被毁。人们感叹,历史上皇陵屡遭破坏,也无人敢去圣人孔子头上去动土,但“文革”那些人竟然做了,那才是真正的十恶不赦呵。有一句话说得好极了,“卑微者的诅咒,就是被诅咒者的光荣”,是的,只有向上的精神才能使人自救。

青年时代读《儒林外史》,中学的课本上有“范进中举”一文,那是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和嘲讽。今年南京夫子庙有了个“状元博物馆”,那是因为那里有明远楼,那是古代状元考试的遗址。

读过《儒林外史》后,对范进那个人觉得既可怜,又可笑。当然,对科举制度只能是彻底地否定。直到参观了科举博物馆才知道原来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起源于唐代,对培养国家栋材起了不少作用。

应该讲,科举制度严格、公平,是当时选拔任用人才的好办法,不少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成了国家栋材。当然,也有一些科举落第的人,后来也成了国家某一方面人才。

唐朝诗圣杜甫是在公元735年,参加了洛阳进士考试的。二三千人参加考试,只录取不及百分之一,杜甫却落第了。

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杜甫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这就是科举考试的两面性,你不能否定科举制度对历史的贡献,同时你应当看到,真正有生命底气的人不可能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创造的力量总是无限的。

同样,现代的考试制度也同样呈现它的两面性,片面性往往是扼杀新生事物的刽子手。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漫长的,有千年之久,这里当然有许多陈腐和落后的东西,但同时你也应当看到,那个漫长的岁月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的文明也是不应该被草率忽略的。

吸取其精华,去掉糟粕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一旦遇到具体问题,人们往往会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

这样的历史教训太多了,从“五四”到“文革”,我们走的冤枉路太多了。今天我们生活在充满理性和民主的社会,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因此,同样不能忘记的是,我们还需要科学的分析。

漫长的岁月,无数的教训,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清醒。巨额的学费不会白交,生活教会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和未来。

南京夫子庙状元博物馆的建立是不一般的,它从一个角度看到了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我们不能不感叹固守的力量。

固守非保守也,下面我想谈一谈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固守。读小说《简·爱》以后,我曾在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最主要的成功在于它的诗意和简洁,还有永不屈服的生命信条。”

这是我的感慨,是一挥而就之语。

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但我至今还不能完全读懂她的诗。同时代的另一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她的那篇《祖国土》让我流泪,她把对祖国的爱写得太深切,如此极端而到位,真切而又不凡的比喻,天才的诗人呵。

原来,她们是用生命写诗的人。

对于经典的阅读让我想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那几句话:“经典是人们想读,又不愿意去读的那种书。”

经典阅读困难就在这里,因为它不是畅销书,不是流行音乐,不是时装秀,不是雅俗共赏的东西。

阅读经典前需要读者有思想和艺术的积淀。中国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交响乐,不知什么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海顿。即使听了也听不懂,不知道这些音乐要告诉人们什么,越抽象越难理解。因为缺少起码的音乐素养。

在这里,读书和听音乐是一个道理,对读者有要求。曾去过维也纳,那里的人们读书和欣赏古典音乐的水平让人吃惊。

维也纳不大,是音乐之都,关于音乐方面暂且不谈。这里竟然有150家博物馆,83个图书馆,12种报纸,1476种期刊。我要告诉你的是维也纳只有160万人。

维也纳到处是经典,经典文化的普及程度是惊人的,因为只有灵魂的浪漫才是真正的浪漫。几十年内,中国不可能有自己的“维也纳”。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高峰,但唐诗不难读懂。然而从骨子里真能感受唐诗的人并不多。九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解读唐诗的文章让我吃惊,她的感受力、记忆力和文字功力是惊人的。相对通俗的唐诗需要大师的解读,你才可能有所体会,而我们缺少这种解读人。

经典的解读和普及并非一朝一夕,不少电视上的所谓“文化讲坛”,大多像说书,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解读。

今天的时代不会埋没人们的创造,因为有许多快捷的渠道,只要你有必要的自信和顽强,总会表现出来。

相对而言,固守的力量显得弱小。固守很重要,因为没有固守就没有创造,固守不是保守,因为不论怎样的创造力,都需要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固守很重要。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维也纳唐诗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唐诗赏读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图说
柏林维也纳打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