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道路综合整治规划理念与设计实践

2015-12-23 08:29王栋奇胡芳
魅力中国 2015年16期
关键词:设计实践

王栋奇 胡芳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老旧城镇道路市政交通存在诸多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借鉴国际先进整治改造实践案例,提出城镇道路综合整治理念。合理运用交通规划设计理论方法,确定道路综合整治方案。

关键词:城镇道路 综合整治规划理念 设计实践

1、城镇道路系统布局规划的重要性

合理的道路系统是城镇交通的“骨架”,是城镇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动脉”。城镇具备多种功能,其中城镇道路系统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们是否能安居乐业。道路系统一旦规划确定,就決定了城镇发展的方向,影响久远。城镇各级道路既是划分城镇各片区地段、各类城镇用地的分界线,又是它们之间的联系通道,因此城镇道路应与城镇用地规划相结合,做到系统完整、分级清晰、功能分工明确,能适应各种交通运输,同时满足城镇环境的要求。

2、城镇交通功能的设计问题分析

2.1生活服务型的道路分析

对于生活服务型的道路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城镇的上班族以及物资运输和购物娱乐等出行需求,通常情况下主要采取主干道和两条支路的方式进行设计,伴随着城镇公共交通事业不断发展,其多数人上班出行将会选择比较方便的公交和快速公交等,因此设置出专业的公交车道,并且分时间进行车道限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2.2商业服务型的道路分析

对于商业服务型的道路而言,主要是为商业圈以及购物广场和大型超市等位置设置,对于这些位置普通人流量都是比较密集的,须要将行人安全以及交通流畅作为重要的规划内容,通过设置港湾式公交站以及出租车停靠站等,在进出购物商场、停车库的方向进行分离,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交通畅通性。

2.3园林景观型的道路分析

对于园林景观型的道路而言,其主要目的便是重视市民娱乐休闲,比如武汉东湖大道,其道路主要目的不是对城镇的交通进行分担,最终目的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此外园林景观型道路设计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是采用二幅路进行布置,绿化要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同时要将其设置成为开放式广场形式,人行道在较为开拓的基础上,保证两边绿化的自然美观,此外要设计港湾式车站以及地铁口,方便行人出行。

2.4车道宽度

机动车车道宽度会对行车的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在对其确定的过程中要严格结合行驶速度以及安全距离,和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城镇道路设计规范》相结合。但是由于城镇发展的不同,所以对道路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现阶段道路在服务过程中的主体就是从大车逐渐变为私家车,车道在设定的过程中要结合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确定。

3、整治规划思路目标

遵循“提升综合竞争力、满足社会需求和美化居住环境”的原则,围绕城镇功能、环境、形象等要素,提出“以人为本、安全有序、智慧高效、品质魅力”四大目标。①以人为本,实施优化人行道铺装,增设人行过街设施,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②安全有序,实施优化道路断面,设置机非分隔护栏,路口渠化,优化路边停车布局,划分公共停车区域。③智慧高效,实施引入智慧路灯,加装信号灯控,优化标志标牌。④品质魅力,实施维修破损路面并铺沥青,管线清理及入地,增加绿化量,升级公交车站,增设街区家具、果皮箱等附属设施。

4、整治改造方案设计

4.1规划制作过程中项目管理的重点分析

在城镇中,交通问题通常和城镇的土地利用情况和经济发展等存在直接联系,在城镇交通内部也存在着多种关系,另外城镇交通系统的内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方式,并且彼此之间还能进一步形成互动。此外在交通规划体系中,自身也属于多层次系统,在微观以及中观和宏观层面上需要进行相互规划和衔接,同时要和城镇的总体规划之间进行相互调节,在进行规划编制时,需要一些大量的资料作为支撑,但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和全面的基础资料,和工程进程以及强度等也存在着直接联系。

4.2根据道路所在区域、时间及服务对象确定其职能与特征

在新的理念下,应根据道路穿越城镇不同的区域来确定其职能特征,比如:1)商业区道路商业、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土地开发强度高,各种功能与设施集中,人流量大,因此道路规划设计应加强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衔接、注重立体分流,避免过境交通的穿越,提供密集的慢行网络和高品质的慢行环境。2)居住区道路居住区是城镇中最大的功能区域,是通勤生活、休闲交通的发生地点,城镇道路除了承载交通功能外,同时应提供居民休闲、交流、活动的场所。居住区应形成密集的慢行网络以及便利可达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并与公共交通紧密结合,部分道路可适当控制活跃程度,营造静谧的居住环境。另外,在居住区内部及周边增加就业岗位,以降低远距离通勤所带来的交通压力。3)产业区道路以制造、加工、服务为主的产业区,道路主要考虑货运交通、工人通勤交通等,行人活动较少,因此道路两侧可以设置较宽的建筑退界,通过绿化种植来创造健康舒适的道路空间。

4.3城镇道路规划应加强干、支合理分布,并提高支路网密度

在道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通病就是重干道、轻支路,干道越做越宽,支路网密度却很低,其直接后果就是道路通达性差、车辆和行人绕行较多、过宽的道路导致行人过路困难。实际上,提供足够的路网密度比单纯追求干道的宽度更重要!但在建设中,为追求土地开发的最大利益,小区规模常常做得很大,支路网却做得很少!大片的土地仅靠很少的几条道路来分割。初期因新区人口少,支路网密度低的问题不易显现,但随着城镇的发展,新区支路网密度过低与交通需求激增的矛盾就会凸显,这时候再进行支路网改造,其代价会很高。

结束语

城镇道路的规划和设计对城镇居民的生活而言,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对城镇交通运输和市民的出行有着直接影响。在城镇道路新建及提升改造的过程中,将会引起一部分地区或者主要车道位置的流量发生变化,对于居民的出行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伟松.小城镇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与路面典型结构研究尝试[J].建材与装饰,2011(15):279- 280

[2]刘拥辉,汤红艳,丰凯亮,张科,小城镇道路交通整治要点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 2(02):61 - 65.

[3]夏晶晶.基于出行特征的小城镇人性化交通空间优化对策[A].中国城镇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 4中国城镇规划年会论文集(1 9小城镇规划)[C].中国城镇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镇规划学会,2014:11.

猜你喜欢
设计实践
基于中职家具设计专业《构成基础》课的教学探索
从传统寺庙园林到城市公园的文化转型
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实践及相关问题探讨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试论艺术设计学科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飞机设计专业需要教什么
浅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如何引入家电产品设计课程
突破作业重围,激扬生命活力
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研究
义乌旅游商品研发双轨制策略及其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