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成焦
摘要: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各类新型教学工具纷纷涌入教育事业,且构建信息化课堂也成为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绝佳途径。在这种形势下,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存在突出效果,不仅能扭转传统课堂教学枯燥、刻板的现状,还能促使学生在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教学应用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紧密融合的今天,将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各类教学工具合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存在积极作用,既能优化课堂结构,又能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帮助教师构建起高效的课堂教学。数学学科中不乏一些抽象性较强的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着实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而将信息技术可视化、直观性的优势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将课堂氛围变僵化为生动,还能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课堂中将教学收益进行最大化提升。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促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動能够充分展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实用性,进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前提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如通过色彩明快、角色活泼、动作有趣、声音优美的多媒体课件来呈现生活中的“数学故事情节”,让学生学习身边有趣的数学;恰当应用旋转、闪烁、定格、变换等动态展示效果,以及交互式白板拖拽、缩放、聚焦、旋转等功能,使教学方法更加灵动,富有趣味。这些方法都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比如,在进行“统计图”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收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统计数据,如统计班级上有多少男学生、多少女学生;有多少人喜欢吃苹果、香蕉或是其他水果等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数据,制成课件,并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
2、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突破
数学学科中包含了庞大的知识结构,每一节知识内容都存在着息息相关、层层递进的密切联系,且数学学习本身就是思维发散与突破的过程,这便说明教师仅用教材内容无法达到这一目标,而是需要通过丰富的数学知识延伸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以达到使其形成突破性数学思维的目的。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利用包罗万象的网络资源为学生丰富知识面、拓展学习思维切实存在积极作用,不仅能使他们将课本内容加以巩固,还能帮其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从而使他们在思维突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水平。依旧以“圆”这课为例,笔者在教学完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相关内容后,又在网络资源中搜集到扇形的教学内容,并且在延伸扇形内容时还借助角的部分知识为学生讲解圆心角和弧长的计算方式,如此一来,大家不仅能有效巩固到已学内容,还为接下来“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方法奠定下基础,以此来充分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得以突破性发展。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切实存在诸多突出效果,在寻找有效教学切入、解决数学重点难点、形成突破性数学思维方面都有意义非凡的推动作用。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巧妙运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各种新型教学工具既能促进教学收益得以显著提升,又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得以良性发展。
3、利用微课视频解决数学重点难点
随着新课改的广泛实施,广大教师开始倾向于更为快捷、简便的教学模式,于是微课以突出的便捷性为主要优势开始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领悟更深奥的知识,这一特点刚好符合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即利用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将数学教材中原本较为抽象的难点内容变为简单易懂的动态图像,以此来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难度。由此出发,教师利用微课视频针对数学教材中某一知识难点制作出微课视频,如此以动态直观的形式进行难点教学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显著的将教学效率进行提升。仍以“圆”这课为例,由于圆是一种相较于其它规则图形更为抽象的图形,小学生在理解这类抽象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笔者便围绕教学内容制作出微课视频来简化他们的理解难度,首先将圆形的周长、面积进行延展或切分来转化为已学知识,然后让大家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概念解决原本抽象的圆形问题,如此将图形经过动态转变为符合常理的知识,切实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直观地学习原本较难的数学知识,不仅能促使他们形成立体的空间观念,还能促进其核心素养中抽象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得以良性发展。
4、创新课堂教学导入环节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使课堂导入环节更具创新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以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去提高教学实效。创设情境引出新知识是应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最常见的方式,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卡通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等,都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情境创设不是一味地对新媒体新技术的简单堆砌,要结合教学内容,创新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建构认识冲突,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走进主动构建新知的活动中,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先出示熊大、熊二、光头强准备进行赛车的情景,赛车车轮分别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这些车开起来会怎么样?”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接着屏幕再出现车轮从正三角形到正八边形的6辆汽车,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选其中选哪一辆车参加比赛比较好,为什么?为什么车轮总是圆的,圆有什么秘密?”这样导入新课,趣味性与思考性结合,启迪了学生智慧,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全面提高教学实效性,并且能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提供更具趣味性的教学资源,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将以往难以突破的教学重难点一一化解,通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去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玉娟,王向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4):165-166.
[2]尚景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运用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