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华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生接受和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直接反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水平能力,更是能够影响小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的重要角色。本文基于上述条件,简要分析了小学语言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中国的语文教学现状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特点进行了一些分析,以期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分析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对于语文教学语言与方式的运用,对实现语文教学的初衷是至关重要的。语言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必要工具,因此,语言教学对提高学生能力和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是低龄学段的小学生,他们对抽象事物的思考能力还较弱。鉴于这一点,就更要求教师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规范、准确地使用语言,这样,小学生才能更直观地理解、接受语言,从而最终学会使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若是失去老师的指导,那么他们的语言能力就无法得到培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理条件的特点,实施有效的语言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良好引导下感受语言的魅力。优秀的语言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现代的小学语文教材所囊括的知識与内容也愈加广泛、深刻。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愈加严格。在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中,许多内容都存在一定的深度内涵,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小学生很难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真正的理解。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中,要用丰富的语言能力吸引学生,引导他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一些较为深层次的理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得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想要做一名真正合格的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是具备一些专业能力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语文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帮助教师自己提升教学中的特点。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一)科学性
在一定条件下来讲,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传播。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作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传达科学准确的情意为根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词语的含义、感情等进行正确的理解,同时将其准确深刻地表达出来,并注意对语言知识的分析与讲授。
(二)示范性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有一段经典语录:“教师是智慧与知识的化身。”这段话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表率,或者说这是一种有声的行为。我们经常说的“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而言具有示范性的功能。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模仿进行学习,这时教师的示范性语言便是不可或缺的,它往往能够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同时还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确保自身使用语言的标准化。同时,为了使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南腔北调”的现象,国家现在要求所有教师都通过“全国普通话”开始,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与发展。
(三)可接纳性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并能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与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相贴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使用一些学生熟悉的方法,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形式表现出来。
(四)生动一性
生动性是指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为了使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我们应该保证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这样才能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意境产生亲身体验的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该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俗一点来说,语言生动性就是将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将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风趣,将原本深奥的内容变得浅显。例如,在《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讲解“幽静” 一词时,如果按照原本词典中的“安静优雅”进行解释,虽然保证了词汇的准确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这一词的含义。但如果此时教师能够为这—个词语解释创造一个比较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就能较好地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了。比如,教师可以造一长句:“‘在个月光朦胧的秋夜,小镇旁的河边有。条供人行走的小径,只要穿过这条小径就能看见远处的茅屋,这时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想必这就是文中描绘的景色吧。”通过教师这样生动形象的描绘,学生的思维才能够更好地活跃起来,进而理解“幽静”一词的深刻含义。
三、结语
综合前文所说的观点,我们总结出,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保证自己的语言符合学生的年龄理解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内容讲授,以科学性、示范性、可接纳性以及生动性的四大特性对教学主体进行指导。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将教师的素养展现出来,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淑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 2,12(03):221+254
[2]杨玲.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J].中国培训,2010(18):272.
[3]曾军华.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究[J].亚太教育,2013(05):201.
[4]杨国华.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 3,2(18):129
[5]李芳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