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沉 默 设计/郑 怡
茶马古道一段失落千年的茶马往事
文·图 /沉 默 设计/郑 怡
圣洁的雪山下,马帮整装待发。
绵延于中国西南地区崇山峻岭间的茶马古道,是一条连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神秘道路。它用崎岖与沧桑,祭奠那一段流逝在历史长河中的艰辛与辉煌。如今,沉寂的古道不改昔日的容颜,而曾经叮当作响的马铃却早已消散在古道西风之中。茶马古道,一段失落千年的茶马往事。
在西藏,自古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嗜茶的藏族人更是将茶比作血肉和生命。
茶马古道旁的古茶树,被当地人奉为神树。
在绵延千里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里,在云南、四川与西藏三省交汇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而古老的古道,它既是一条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也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文明走廊,更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便是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这条完全由马蹄和马帮人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马帮之路,这条蜿蜒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古道,大都以羊肠小径的形式出现,它们盘旋在曲折的盘山路上,悬挂在陡峭的悬崖边上,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壮大奇迹。
如今,岁月更迭,时光蹉跎。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条绵延于天际与峡谷之间的茶马古道,其所承载的贸易功能早已被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所取代,但是,这条充满神秘感的古道,却为我们留下了一路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马帮故事。现在,这条古道上早已见不到成群结队的马帮了,那荡漾在高山峡谷间清脆悠扬的马铃声也早已消散在山谷间的风声里,昔日氤氲袅绕的茶香如今也被速溶咖啡的香气所取代,但即便如此,这条穿越了时光、延续了千年辉煌和沧桑的古道,依然有着一股摄人心魄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历来素以“茶香之邦”而闻名世界。温润多雨的中国南方盛产茶叶,而四川和云南则是我国种茶、饮茶的发源地,但与之毗邻的青藏高原,则因为超高的海拔和干燥的气候而不产茶叶。在这种高寒地区,居住于此的藏族人民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食物,因而牛羊肉、酥油、奶类、糌粑等就成为了藏族人民的主食,但缺少时蔬的饮食习惯,使得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效,因而使得肉食乳饮的藏民族养成了嗜茶的风俗,并将喝酥油茶提升到了高原生活必需品的高度。西藏对茶的重视,还可以从其日常生活中看出端倪:在西藏,自古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嗜茶的藏族人更是将茶比作血肉和生命。同时,他们对茶也有着十分细致的区分,分为汉地茶、酥油茶、常用茶、佛事茶等多个种类,甚至将茶叶的运输条件都加以考虑,并将其分为半包茶、牛皮茶、针缝茶、官驮茶、竹篾茶、竹包茶等等,藏族人对茶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世间万物,阴阳相成。内地拥有西藏想要的茶,而西藏也拥有内地梦寐以求的东西——马。在宋代,中原地区可供放牧马匹的环境有限,往北、往东又受限于外敌来犯的威胁,因此人们把目光转向西藏强壮稳健、能耐受高原风土的良种马,寄望它们能帮助中原王朝的军队防卫边疆。于是,当茶叶和马匹两种稀缺而又无可替代的商品邂逅之时,一种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交易模式便应运而生了,而这种交易模式,在当年被叫做“茶马互市”。从此以后,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被大批地运进了内地,而内地盛产的茶叶、布匹、盐巴和日用器皿等生活物资,则源源不断地被输入了高原,并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丽江古城内的茶马古道文化城
这条因“茶马互市”而凿通的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我国大西南地区。当然,所谓的“茶马古道”也并不是一条单一的道路,它是由主线以及延伸出来的大大小小的若干分支的统称,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纳百川而入海。“茶马古道”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茶马古道指的是起于今天的云南、四川等传统茶叶产区,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和其他传统茶叶市场,以换取藏区的皮毛等产品的交通运输线。除了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之外,它的范围还可进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肃等省区。广义的茶马古道则是以云南、四川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地区,穿行于云南、四川、西藏、湖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及与其毗邻的甘肃、陕西、宁夏等省份和缅甸、印度、老挝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交通运输线路。在这些交织如网的茶马古道中,最主要的有三条线路,即唐蕃古道、滇藏道和川藏道。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历史最悠久的是唐蕃古道,大概兴起于唐朝时期,但后来随着战乱而渐渐荒废,而滇藏道和川藏道却在后来的发展中变得更有影响力,也更为著名。
这片绵延于崇山峻岭间的路网总计有3000余公里,由马队与挑夫、赶马人组成的马帮,沿着这些崎岖的山路往返于内地与西藏之间。始于宋朝的茶马互市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因而这条又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悠悠古道,对内地和西藏的商业及文化交流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据统计,到了宋朝中叶,每年已有多达25000 匹藏马翻山越岭进入中原。到了十一世纪后半叶,几乎每年都有近300 万公斤茶叶从四川运到西藏,再后来时至1074 年,宋朝在四川设置了茶马司,主管茶马贸易的推广、监管与税务,至此,这条源于民间的古道才最终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尽管有藏马相助,文弱的宋人终究还是被野蛮的蒙元帝国所征服,但茶马贸易却一直持续到明清两朝,甚至直到清朝时期,每年仍旧有约700 万公斤的茶叶从四川销往西藏,大约占四川茶叶总产量的90%。虽然今天的内地早已不再需要能征善战的藏马了,但居住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仍是全世界最能喝茶的民族,一人每天要喝30~40 杯,一年可喝掉10公斤茶叶,而这些茶叶有90%产自四川的雅安,因此不妨这样说:只要有西藏人和西藏文化的地方,就一定找得到川茶。
“远去的马帮留在了岁月的年轮,尘封的记忆是一首沧桑的歌,古道的驿站回首的路,铺满的希望究竟是什么?”一首悠扬的《茶马古道》让人遐想无尽。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连接着云雾缭绕、深林密布的西双版纳和距离天堂最近的布达拉宫。掠过1400多年的历史尘土,全程近3000公里的路,他们究竟是如何跨越重重山峦和数条大河的艰难险阻的?古道静默无语,时光之谜无人解答。如今,再走在这条古老的边贸之路上时,那沧桑变幻的诡谲时代,那马铃清脆的马帮岁月,连同这条蜿蜒崎岖的古道一起,将这古道上的山川、河流与马帮幻化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因而,茶马古道更像一个神话,一种传说……
作为一条马背上趟出来的古道,马自然成为了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运输工具,而马匹与赶马人所组成的马帮,则成为了这条古道上最鲜活生动的标志符号,因而可以这样说:绵延千里的茶马古道也是一条马蹄子走出来的马帮之路。
谈及马帮,现代人或许会觉得陌生,但若将时间退回到一百年前,叮当作响的马帮却是近代川滇地区最主要的运输工具。在1910年滇越铁路和1935年滇缅公路开通之前,位于云贵高原上的云南省境内并没有大的交通干线,所有的货物,无论是长途运输还是短途运输,都需要人背马驮,云南的马帮大多都形成于这一时期。众所周知,云南地区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之一,云南的茶叶虽然早在唐朝就已经见于文书记载,但毒虫猛兽的自然环境和峭壁深涧的地理条件还是阻碍了滇茶的运输,使得大量的茶叶一直待沽山中,而马帮的介入,则为云南茶叶的大量外运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运输工具。
马帮形成初期,各家各户只是将自己的马用于短途运输,随着需要进行长途贩运的货物逐渐增多,加上复杂的道路情况,单人单马很难成行,也无力承担全部运输业务,于是便数人相约合伙同行,从而形成了最初的马帮。清末民初,云南各地出现了一批大的商号,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马帮,有些商号就是由马帮直接发展来的,并且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马帮文化”。
如今,每当人们谈起马帮,总能让人联想起“冒险”一词。的确,穿行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他们身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无畏的冒险精神。即便放眼今天,与那些“武装到牙齿”的职业冒险家的壮举相比,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岁月,仍然更令人热血沸腾。这些在茶马古道上风雨跋涉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远征路中,用清脆的铃声和哒哒的蹄声打破高山峡谷里的亘古宁静,并用他们的勇气和汗水,开辟出了一条条通往外界的贸易之路。茶马古道所穿越的横断山脉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高山峡谷地区,其崎岖险峻的路况更是世所罕见,而沿途那些高耸入云的雪峰、浊浪滔天的江河、蜿蜒绵延的山岭更是行者的噩梦,因此马帮每次踏上征途,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所以,干马帮就等于冒险,就等于拎着脑袋找饭碗。只要走上了马帮路,就等于立了军令状,是死是活,是荣华富贵还是血本无归,就全靠马帮自己的运气和能耐了。马帮这种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赋予了茶马古道浪漫而传奇的色彩,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只能靠骡马及牦牛等驮运,那长达数千公里、往返一趟需耗时四五个月甚至半年多的漫长旅途,锤炼出马帮们为人称道的精神。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意志、果敢的智慧以及亲密无间的信任等诸多优秀品质,因此在过去,无论是在西南的哪个地方,能干马帮的人都会被人们认为是勇敢坚定、能力高超的人。
穿行在丛林中的马帮,马蹄声声,尘土飞扬。
束河古镇是茶马古道中保存较为完好的驿站
穿行在这条世界最艰难道路上的马帮,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利益,将生命作为筹码与大自然博弈,因而他们的血管中泊泊流淌着冒险的血液。这种冒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生意上的冒险。马帮兴盛的时代,现代商业社会的法律还不完善,马帮每做一笔生意,都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而政局的不稳定,更添加了这种生意上的风险,有的人固然因为马帮贸易而富贵荣华,但更多的人却赔得血本无归。其二是在严峻大自然中的冒险。马帮所穿行的茶马古道,大都是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高山危崖、瘴气疫病、野兽毒虫随时随地都能置马帮于死地,因而当年行走马帮的人,死于非命的几率比常人高了何止几倍。其三是土匪强盗的威胁。在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西南地区的土匪强盗十分猖獗,尽管马帮都是全副武装,但仍会不时遭到土匪强盗的袭击,杀人越货的事情时有发生,因而这种艰难的生存境况,才是催生马帮冒险精神的根本原因。
如今,在这条古人用鲜血和汗水趟出来的茶马古道上,早已见不到成群结队的马帮踪影了,但那些留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则宛如一枚枚印章,在中国西南的史书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谈及茶马古道,人们总会联想到铃声叮当的马帮和香气诱人的茶汤,殊不知,这条悠长的古道还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茶马古道历来都是一条民族融合之道,它见证了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而且茶马古道还是一条民族迁徙的文化走廊,它为人类寻找心灵的乌托邦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此外,茶马古道还是一条连接世界主要文明的文明通道,多元文化在这条绵延的古道上交流与融合,并向外扩散,将多元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一条蜿蜒绵延千里的茶马古道,将沿线的各民族融合在了一起,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全方位展示了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片段,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茶马古道贯穿整个横断山脉,并跨越中国西部多省区,向北连丝绸之路,向南连瓷器之路,其间连接着几十个民族、上千万人口,其影响力甚至能够波及世界更远的区域,而在茶马古道的融合之路上,横断山脉不可不提。巍峨矗立的横断山脉,犹如一道高耸入云的屏障,高高地伫立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版图上,三江并流的奇观和神奇的地质作用,最终造就了无比壮观的大峡谷,而高山深谷的地理条件也阻碍了当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所以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保留得非常完整。沿着这条蜿蜒在峡谷悬崖间的古道旅行,就会发现随着沿途自然地理景观的不断变化,沿途的民居样式、民风民俗、衣着服饰、语言文化,乃至当地人所信仰的宗教也都随之发生着变化。对于这种神奇的差异性现象,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形象的概括:“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因而,这种诞生在茶马古道沿途的多元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了一条多姿多彩且极富魅力的民族文化长廊。行走在茶马古道上,就仿佛是行走在一座立体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中,其蕴含的丰厚文化遗产,令人惊叹不已。
事实上,这条绵延数千里,穿越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地区的茶马古道,犹如一条文明的“高速公路”,将沿途的各种文明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得各种文明之间既保留了自身的特点,又能够彼此沟通,互补长短。因而,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文明通道。例如,通过这条古道,不仅使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获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而且让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环境的藏区打开了门户,将藏区的各种土特产介绍给内地,从而形成了一种持久的互补互利的经济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使藏汉民族形成了在经济上相依相成、互相离不开的格局。由此进一步推动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藏族与汉族的团结。因而在历史上,尽管宋朝和明朝并未在藏区驻扎一兵一卒,但始终与藏区保持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茶马古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茶马古道也有效地促进了各种文化与宗教之间的交流融合,从而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友谊。在茶马古道上的许多城镇中,藏族与汉族、回族等兄弟民族亲密和睦,藏文化与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纳西文化等不同文化相互吸收,互相交融。例如,在茶马古道沿途的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辉煌的喇嘛寺、清真寺等少数民族文化建筑,也有气势雄浑的关帝庙、川主宫、土地祠等典型的汉文化建筑。各地来的商人还在城里建起秦晋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等组织机构,并将川剧、秦腔、京剧等戏剧介绍进藏区,而来自藏区的藏传佛教也通过茶马古道传入云南及中原地区,因而茶马古道是一条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路,更是一条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长廊。
茶马古道沿途不仅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更有让人啧啧称奇的人文景观。回溯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看出,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贸易通道,还是一条人文精神得以升华的荆途,它因茶马互市而兴起,又因马帮驮运而闻名,并最终成为一条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走廊。时至今日,高速发达的公路运输早已将这条古老而神秘的古道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这条传承古今、沟通内外的崎岖古道,仍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一些难以磨灭的记忆。在这些遗留下的记忆中,我们将感受到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的那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茶马古道有效地促进了各种文化与宗教之间的交流融合,从而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友谊。在茶马古道上的许多城镇中,藏族与汉族、回族等兄弟民族亲密和睦,藏文化与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纳西文化等不同文化相互吸收,互相交融。
在普通的一扇木门上,便能窥见多元文明相互融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