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偌和
(瓯北城市新区医院,浙江 温州 325102)
心肌肌钙蛋白I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中的分析
金偌和
(瓯北城市新区医院,浙江 温州 325102)
目的分析研究cTnI(心肌肌钙蛋白I)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的患有VMC(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一共有57例,对57例患儿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和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给予检测,同时对临床诊断VMC阳性率给予对比分析。结果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阳性率要比肌酸激酶同工酶高(P<0.05);57例患儿心电图表现:心率失常一共有21例,占总体的36.84%;ST段改变一共有19例,占总体的33.33%;房室传导阻滞一共有10例,占总体的17.45%;P波改变一共有6例,占总体的10.52%;束支传导阻滞一共有1例,占总体的1.75%。结论心肌肌钙蛋白I对临床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能够作为VMC临床初期诊断的观察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临床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肌肌钙蛋白I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指的是病毒侵犯到心肌,造成心肌细胞变形、间质性炎症以及坏死,因此,被称之为病毒性心肌炎。最近几年,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逐渐增多,每年呈现递增趋势。另外,VMC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可是大部分为学龄前和学龄儿童较为常见,以夏季和秋季为高发季节。大部分患儿在发病之前的7~14 d出现消化道感染或者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病史。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不一,轻度只是由“感冒”样的表现,或者无力、心慌、大量盗汗以及胸闷等。然而严重的会出现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严重的甚至导致患儿猝死,对患儿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对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本文笔者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的患有VMC(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一共有57例,对57例患儿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和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给予检测,同时对临床诊断VMC阳性率给予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的患有VMC(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一共有57例,57例患儿都符合1994年第六届全国小儿心脏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当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在1~12岁,平均年龄为(6.2±5.7)岁。所有患儿均要按照需要选做X线片以及心电图。
1.2 临床方法:本文57例患儿全部在进入医院3 d以内采集空腹血液4 mL,采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对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给予测定。临床仪器以及试剂盒全部由USA原宝特公司提供,正常参考值范围在0~0.20 μg/L。另外,对57例患儿采取心肌酶谱以及CK-MB(肌酸激酶同功酶)进行检测,仪器与试剂盒全部由UN(英国)朗道实验室有限公司提供,肌酸激酶同功酶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在2~25 IU/L[2]。
1.3 临床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肌肌钙蛋白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诊断心肌炎阳性率对比:心肌肌钙蛋白I组阳性率为91.22%,肌酸激酶同工酶组阳性率为50.87%,临床结果显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阳性率要比肌酸激酶同工酶高(P<0.05),见表1。
2.2 临床心电图检查情况:57例患儿心电图表现:心率失常一共有21例,占总体的36.84%;ST段改变一共有19例,占总体的33.33%;房室传导阻滞一共有10例,占总体的17.45%;P波改变一共有6例,占总体的10.52%;束支传导阻滞一共有1例,占总体的1.75%。
表1 心肌肌钙蛋白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诊断心肌炎阳性率对比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指的是病毒侵犯到心肌,造成心肌细胞变形、间质性炎症以及坏死,因此,被称之为病毒性心肌炎。其临床发病机制主要是病毒对已经感染的心肌细胞造成损害以及病毒触发人类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而造成的心肌损害,所以,大部分患儿都会出现明显异常心电图改变。
根据相关实践研究表明[3],心肌细胞损害、细胞凋亡以及坏死以后,心肌细胞质当中的心肌肌钙蛋白I能够快速释放进入血液,血清当中的心肌肌钙蛋白I明显升高,可以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初期临床诊断指标。另外,其属于一项全新的心肌损伤特异性以及敏感性观察指标,并且能够明确反映出心肌损害程度,为临床诊断以及后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被众多基础医院广泛应用。本文结果显示,心肌肌钙蛋白I组阳性率为91.22%,肌酸激酶同工酶组阳性率为50.87%,临床结果显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阳性率要比肌酸激酶同工酶高(P<0.05);57例患儿心电图表现:心率失常一共有21例,占总体的36.84%;ST段改变一共有19例,占总体的33.33%;房室传导阻滞一共有10例,占总体的17.45%;P波改变一共有6例,占总体的10.52%;束支传导阻滞一共有1例,占总体的1.75%,本文所有患儿都出现异常心电图改变,和以上相关实践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总之,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检测对VMC临床初期诊断具有特异性,可以反映出心肌损害程度,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和诊断VMC,并且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1]李家宜.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 11(5):316.
[2]李爱萍,徐玉霞,韩青,等.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的变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12(10):10-12.
[3]孙文娟,陈燕,张瑛.心肌肌钙蛋白I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临床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13,21(5):278-279.
R725
B
1671-8194(2015)04-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