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的五个层级

2015-12-22 06:14陈智敏刘美凤
学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

陈智敏 刘美凤

摘要:学情分析能够为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等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包括学期、单元、课前、课中、课后五个层级,覆盖了教学设计环节、实施以及评价环节,其中,不同层级的学情分析对应不同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且具有各自的关注点。

关键词:学习者分析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层级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043

当前,关注学习者,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学生的回归”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同时,国内目前所盛行的一些教育理念,包括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等,其核心思想所体现出的也是对学习者个性差异的尊重。事实上,学习者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学习的,基于学习者的发展,关注学习者的发展,为了学习者的发展也理应成为教育教学一切要素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若想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开展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为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等提供依据。《教育大辞典》中对“学情分析”(Learner analysis)一词是这样界定的[1]:“‘学情分析亦称‘教学对象分析,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包括学习者一般特征和学习者初始能力)及学习风格的分析工作。”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方式,针对教师实施学情分析的现状开展了调查和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的形式,少部分则是采用分析教案或者观察课堂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在开展学情分析时普遍存在缺乏意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展分析或忽略学期以及单元层级的学习者分析、分析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分析方法缺乏科学性、分析结果利用不足等问题。

其中,关于何时开展学情分析,开展学情分析所应该分析的特征要素,研究者所依据的视角并不完全一致。

一、学情分析的学期、单元、课堂层级

谢利民认为[2],在学年或学期开始时,对学习者各个方面的情况便需要做一个较为全面、较为完整的分析,单元以及课堂层次则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相应的特征分析。李静通过对学情分析的分析内容以及分析流程、方法,及如何将一般性理论学科化进行研究后,提出[3]:不同时候需要分析不同的学习者特征要素,学期层级的学情分析重点要关注的是共性且稳定的学习者特征;单元层级需要侧重分析学习者的单元起始能力及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经验;课堂层级的学情分析应侧重分析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特征等。钱军先也强调[4],学情分析应该开始于学期初的教学计划拟定阶段,体现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有时候还要形成一定的书面文字,另外,在一个教学单位结束后也有必要进行学情分析,以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

因此,学情分析不仅仅只停留在课堂层级,更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包括学期、单元、课堂三个层级。

二、学情分析的课前、课中、课后层级

程胜在《如何分析学情》一书中则明确指出[5]:学情分析要体现出学习者的差异性,才能因材施教;要体现出学科性,才能使得教学具有针对性;要体现出情境性,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其中,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将课前学情分析的结果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实时状态动态结合起来,进而对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他认为,课堂层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级。

陈瑶[6]、安桂清[7]、程胜[8]均认为,这三个层级之间各有侧重:课前的学情分析,注重的是起始能力的分析,以及对学习目标知识存在难点的预设;其次是课中的学情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的课堂进入状态以及表现状态,即注重实时学习状态的分析,以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最后是课后的学情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即注重学习结果的分析,以改进提升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的五个层级

因此,学情分析包括了五个层级,各自的关注点,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的对应情况如表1所示。需要强调的是,五个层级的学情分析不仅覆盖了教学设计的学期、单元、课堂层级,同时也包括了实施以及评价环节的学情分析。学期层级的学情分析是宏观层次的学情分析,为单元层级以及课堂层级的学情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单元层级的学情分析则是中观层次的学情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课堂层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而课堂层级的学情分析则是微观层次的学情分析[9][10],课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预设,课中将课前学情分析与学习者实时状态动态结合起来,进而对分析情况进行判断、分析及调整;课后的学习者是课前学情分析的参考依据,而单元以及学期层级也有相应的分析反思,在这样的循环反复中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整合。

表1 学情分析的五个层级

[宏观-中观

-微观\&层级\&关注点\&宏观\&学期层级\&与学生学习有关的一般特征\&中观\&单元层级\&基于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起点\&微观\&课前\&基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起点\&微观\&课中\&课堂实时状态的分析\&微观\&课后\&课堂学习结果的分析\&]

四、结语

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刘坚教授在“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上所提到的:“学情分析(学习者分析)是一个当代的问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在明确学情分析所包括层级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讨每个层级所应该分析的特征要素,以及相对应的分析方法,进而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21.

[2]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

[3]李静.学情分析研究——以小学英语为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76.

[4]钱军先.学情分析的注意点[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4(5):14-17.

[5]程胜.如何分析学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6]陈瑶.论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3):6-8.

[7]安桂清.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40-42.

[8]程胜.如何分析学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9]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9:76.

[10]吴蕾.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以S小学的五位教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63.

作者简介:

陈智敏(1988- ),男,广东汕头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中山纪念中学教师。

刘美凤(1966- ),女,河北唐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设计与教师专业发展、人类绩效技术等。

本文的通讯作者为刘美凤。

(责编 张敬亚)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中职《单片机技术》课程改革浅析
《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