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阳婷婷
摘要:专业实习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功能,在动态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作用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指导。针对大学生个体的需求特点,需要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通过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需求的意识教育转变,通过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示范指导,在社会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推动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角色转换教育;持久性实践;自我教育;榜样示范;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283-02
一、大学生专业实习中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1]社会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从理论课堂转入应用社会的重要踏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高校在开展专业实习的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进步,进而达到社会实践的有效目的。
(一)大学生认识过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
唯物史观说明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能够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大学生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需要关注的。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大学生进行理性因素的整理,有剖析事物表象的意识,同时,也需要非理性因素的驱动和控制作用。这样的实践认识过程,需要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来自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在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大学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在进行专业实习的社会实践中,将所学专业知识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过程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践具体任务的完成中,需要科学方法论的指引。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当专业实习进行到不同阶段时,大学生的思想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这需要大学生自身认识到事物转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往往会陷入思想落后实际的状况,这就需要教育者给予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引领。
(二)大学生个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大学生在面临种种困惑时,需要教育者应用恰当的方法论,发挥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做到传道、解惑。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对于理工科的实习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灌输传递人文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文科艺术类实习大学生,在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实践的传递理论运用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进入专业实习阶段,社会角色的转换会引起个体的心理转变。大学生若仅把专业实习当做获得分数的过程,走马观花的应付式过程则会起不到实践的认识作用;大学生若把专业实习看作了解实践单位的过程,观察者而非实践者的心理则会削弱实践的体验作用;大学生若把专业实习视作就业的确定唯一途径,过大的自我压力和表现欲望则会起不到实践的学习作用。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疏导,使其对实习有着客观的认知和重视,摆正实习态度和转变个人利益至上的心理。
(三)社会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导
社会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传导主导意识形态,维持社会政治稳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文化传播、选择和创造,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和更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面向全社会的,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与实习单位的近距离接触,相互之间有着双向影响。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自身敬业乐观、勤奋肯干等积极价值观感染周围长时间未接触到先进意识教育的人群,大学生此时扮演着教育主体的角色,扩大教育辐射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带动作用。
二、大学生专业实习中需要持久性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4]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意识都处在动态变化中,环境影响都处在隐性带动中,在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引领。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个体评估指导与长期性群体管理教育相结合
在具体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大学生的动态变化和实践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教育者必须对教育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而某些因素会对大学生产生潜在的远期影响,对此,必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评估,并且将多次阶段性评估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个体发展变化进行总结评估,针对整体进行比较评估,在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不忽视次要矛盾,进而对实践方案进行有效调控,在长期的评估教育中督促大学生形成和谐人格。
专业实习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较于庞大的教育群体,教育者的力量是相对薄弱的,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变化进行自我评估和总结,及时与教育者沟通反馈,以便有效解决具体问题。
(二)大学生个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
“主体性发挥,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5]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直接盲目的将大学生视为被灌输的客体,而是要通过合理的途径,让大学生意识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掌握批判的武器的重要性,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启发指导其构建强大的精神支柱,使大学生能够主动走向全面发展。
大学生进入社会会逐渐摆脱校园环境的教育包围,因而在社会实践所营造的过渡环境中,要逐渐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实践者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为实现长期的个体自由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三)教育者与指导教师或活动创办者共同创造实效实践场所
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极易被气氛性教育所感染。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吸收实习中的积极思想,帮助其分析、过滤消极腐朽思想的影响,督促其内化良好的思想道德认识。从实践接收单位来看,工作单位是执行某种社会职能的组织,因而关注较多的是其效益,对于实习生的关注本就不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非其本职,因而若强行要求实习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形式主义的诱因。其实,实习单位无需刻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需积极完成正常工作,通过自身价值实现的示范,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自身廉洁奉公的影响,传递正确的精神作风。这样的基本素质教育会引起大学生的效仿,是实习单位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大学生专业实习中把握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针对大学生不同的需求,结合其发展特点,采取相应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一)贴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大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助性的精神力量,因而教育者不可过多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梳理,以免造成大学生的精神压力,防止大学生对教育者产生疲于应付的心理压力。同时,教育者也不能忽视适量的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要保证能够切实的在思想上进行引领和激励。
专业实习的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大学生对此有一个适应调整期,而在此阶段内,教育者对大学生的要求不可过严,在一定的底线上要允许大学生犯错,给予大学生思考、自省的时间,不可盲目教育。同时,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发展状况,适度起到引领、提醒的作用,不可放纵忽视。
(二)贴近实践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实习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若长期单纯限于谈话交流、评估考察的教育形式,则会引起大学生的习惯性反感,因此,教育者应该注意教育形式上的多样性。例如通过大学生群体的集体活动、各实践单位的联系互动等方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功能。
(三)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根据问题所处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问题初露端倪之时,教育者应该及时观察捕捉,针对具体教育对象,有理有据的进行教育说明,争取能够做到防微杜渐。若问题已经产生并对实践者造成不良影响,教育者应该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具体困惑。首先,针对具体实习问题,教育者应把握时机,选择突破口,因势利导,情理双导,深入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运用,措辞恰当,切记官腔,针对具体大学生个体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拉近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距离。其次,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重在说服教育,肯定大学生的优点、长处,增强大学生的信心,减弱教育客体的消极情绪影响。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3.
[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