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专业课程“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教学探讨

2015-12-22 00:23危雪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4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危雪

摘要:针对当前电力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跨学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地加入到高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程融合了电气工程和经济学两大学科的知识点,本文以此课程为例,阐述了对于跨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考。

关键词:跨学科专业课程;电力系统经济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41-02

随着现代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跨学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地加入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无论是从世界一流高校,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科课程计划中,还是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的教育培养方案中,均显示出跨学科专业课程当前都占据了相当的比重[1]。由于跨学科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通才”,即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高校教育改革中,逐渐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以“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其内容结合了经济学与电气工程两类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培养具有经济思维的电气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来适应当前电力企业对电力人才跨学科需求的现状。该类课程与传统的电气专业课程有显著的区别:其一,课程的关注点不再唯一,因为涉及到两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其二,教学重点如何突出,即各学科的知识点权重如何分配;其三,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高,应能驾驭并融合两个学科的知识要点[2]。由此,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应用于跨学科专业课程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需要根据其特色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从“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上,阐述对于跨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跨学科专业课程一般至少涉及两类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以两种内容形式呈现。其一,是分开各学科的知识点,以上下部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其二,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以一类学科知识为基础,融合其余学科知识为一体来组织教学内容。

以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其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方向的理论知识,包括供需和均衡问题、弹性和公共政策影响问题、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问题以及企业产业组织和市场类型问题等。传统的教学内容采用第一种形式,以经济类基础知识为课程的上半部分内容,以电力运行技术相关知识为下半部分内容。结果造成学生困惑于所学内容,很难将孤立的两部分内容自行融会贯通。针对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打破固有的教学内容设计理念,真正重构融合跨学科重要知识点的全新教学内容,从根本上适应专业拔尖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3]。

基于新的设计理念,显然在教学内容上,第二种组织形式更为合适,必须结合电气专业特点,以电力运行技术为基础,融合经济学相关知识来进行重构。其指导思想如下。

1.取长补短,突出各学科专业优势。即以电气学科内容为基础,保留经济学研究方法,以帮助学生运用经济思维解决电气专业问题。例如:为什么不在上海、北京这些负荷中心多建电厂来满足其与日俱增的负荷需求?这类问题本身有利于学生去思考,同时也融合了诸如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成本效益原则等经济学知识,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经济思维,更好地面对实际问题,作出最优决策。

2.系统性重构知识点,形成一脉相承的整体教学内容。例如,在需求、供给和均衡问题上,以一根主线贯穿全部待讲知识点,从探讨影响电力需求的因素出发,到个人电力需求和市场电力需求的描述和计算表述,以实例数据观察电力供给的趋势,到最终根据供需关系确定电力交易中心的价格、购电量和售电量等。教学内容一脉相承,层层递进,又融合运用了经济学中的供需和均衡及相互影响等知识点,让学生系统地理解蕴含在其中枯燥难懂的经济学知识。

3.深度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分解难点。比如弹性问题是经济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与政府政策对供需关系的影响融合起来,可以更清晰形象地进行原理阐述。首先以电力供应方想通过提高电价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这一问题出发,应用几组不同的电力供需曲线,通过最终计算得出的收益结果来讲解弹性的不同,对决策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个基础上,采取政府限价的策略,考察对电力供需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政府的价格控制决策对市场形成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最后引入税收政策会引起的市场供需均衡的变化,来加深学生对于不同的公共政策所带来的市场影响的理解和应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举一反三的效果。

4.大胆设计实例,使教学内容更有营养。例如通过对电力企业提供的辅助发电服务在电力市场中的拍卖活动案例设计,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什么是消费者剩余。通过考察个人和家庭日常对于电和天然气使用的选择分配,并计及每月个人和家庭用于这一部分的预算支出或者实际收入,让学生自行做出相应的消费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用来说明消费者从买得起什么,以及想要什么,到最终可以选择什么的最优选择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参与和分析这些蕴含本专业知识,又与日常行为相关的案例,能清晰理解电力消费者行为中的经济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再应用改变了条件的案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比如收入改变了,消费者又会如何选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也能形成良好的经济思维,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教学方式的运用。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这要求课程的教学方式应将被动的“注入性”教学向“启发式”方向转变。为此,面对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引入启发式教学方法,逐步替代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思路。以“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选用了案例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两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以配合改革后的教学内容。

1.案例教学法。该方法由教师设计或选定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将所讲解知识点蕴含其中,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者由教师先给定目标,然后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计算,得出对案例的综合分析结果。比如,对电力生产中的最优决策问题应用案例教学法,设计了一组电厂在某一段时期进行电力生产的成本数据,给定电厂的总收益报表,要求学生根据资料作出该电厂的最佳生产决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分析,根据成本数据表和总收益表来分别求取电厂的总成本函数及总收益函数,以此为基础,学生就可以求出电厂能获取的利润。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厂的最佳生产决策与利润之间存在的联系,启发学生意识到只有利润最大,决策才是最佳的。因此后续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围绕以生产多少产品(电力)的数量,才能满足利润最大值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展开的分析与计算。从这个案例中,学生运用了生产成本分析,学会了求取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以及总成本函数;运用了成本效益原则,学会了求取利润;运用了边际效用,学会了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生产利润最大,从而确定最优生产决策等知识。这种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有具体的对象去研究,教师应用此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发散其思维,提高了学生敢于解决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效果要好。

2.项目驱动教学法。该方法以项目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将所授知识内容拆解为主项目和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下都设有不同的任务,因此,项目最终是由任务驱动的[4]。这样首先在项目的设计上,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细致分析,从而将大的知识点拆解为独立的小知识点作为子项目,而这些子项目之间彼此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主项目的分支,即每一个子项目的任务完成之后,主项目的任务也就实现了,从而完成该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其次,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需要具有项目管理的思想,即应有相对固定的项目组成员,因此,对授课学生需要事先划分好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项目的任务完成工作。比如,让学生以发电公司形式组建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发电公司,在电价制定子项目中,每个“发电公司”自行完成成本核算、利润确定和税收计算,独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子项目任务;而进行“竞价上网”子项目时,所有“发电公司”均参与市场报价环节,相互博弈,以争取发电机会。当所有子项目任务完成,各小组在相对独立、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中,共同完成对发电市场运行模拟这项主要项目任务,达到学习目的。

三、结语

跨学科专业课程以培养拔尖创新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与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有显著的区别,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良好的课程内容设计可以使教学有新意、有趣味、有价值,让学生更好地融合多学科知识。而与新的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改革,更可以促进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并进一步促进教师对于课程的思考、改革与推进。

参考文献:

[1]吴迪.论世界一流高校对本科跨学科专业课程的践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0):65-68.

[2]何慧爽.关于跨学科专业课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05-106.

[3]罗云,张良玉.牛津、剑桥大学学院制对“试点学院”改革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3,(7):154-157.

[4]杨书娟,吴春华,王传武.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80-181.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重叠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