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葛红汤治疗胸痹临床疗效观察*
孙亚平,安丽萍,纪品川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内三科,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葛红汤治疗胸痹的临床疗效,探讨冠心病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将98例确诊为胸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中药葛红汤口服,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4周为一疗程,连服2疗程统计疗效,观察证候改善情况及心电图变化,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心电图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葛红汤治疗胸痹在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葛红汤
文章编号:1006-6223(2015)12-2105-02
基金项目:*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42021)
文献标识码:B
我科采用自拟中药葛红汤治疗胸痹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98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其中男性62例,女性36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5.3±5.62)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7.5±2.4)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以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作为参考[1],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参照我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
1.2.2中医胸痹诊断及辨证标准:以《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为参考[3]。全部病例均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及中医胸痹诊断标准,排除重度心肺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及肝肾功能异常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口服硝酸酯类药物,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葛红汤为基础方,组方如下:葛根20g,红花10g,赤芍15g,丹参20g,当归15g,太子参20g,麦冬10g,五味子9g。寒凝心脉者加桂枝,芍药;痰浊闭阻者加瓜蒌,薤白,半夏;气滞血瘀者加桔梗,牛膝,桃仁;气阴不足者加党参,黄芪,三七。上方每日一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150ml。对照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111)每次10丸,每日三次。两组均4周为1疗程,连服2疗程统计疗效。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胸痹证候评价方法:4分: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不宁、心烦、头晕、乏力、或有汗出,或面白肢冷,或唇甲淡白或青紫,影响日常生活。3分:胸闷(痛)、气短、心悸等症状经常出现,偶尔影响日常生活;2分:胸闷(痛)、气短、心悸等症状时轻时重,日常生活不受影响;1分:症状较轻,偶尔出现,日常生活不受影响;0分:上述症状消失。胸痹证候疗效判定:显效: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分或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50﹪~70﹪;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50﹪。
1.4.2心电图疗效评价:显效:心电图达到“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电图尚未达到正常水平,但ST段降低较治疗前回升达0.5mm以上;或T波倒置变浅;无效:心电图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表1可见,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改善情况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表2可见,治疗后两组心电图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4]。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心悸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传统医学中“胸痹”范畴,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不调、劳倦内伤、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心脉痹阻为其主要病机,病性为本虚标实。无论气血阴阳之虚,以及寒凝、痰浊、气滞之实,最终均影响血液运行,导致血瘀,因此我们认为血瘀证是贯穿于本病的整个过程的基本病理;同时,胸痹以中老年多发,年过半百,其气自半,根据“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理论,我们认为气虚是胸痹发生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我们创立了益气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基本治则,创制了葛红汤,在临床广泛应用,疗效甚佳。
葛红汤以葛根通络化瘀、升发清阳为君,以红花、当归活血养血为臣,赤芍、丹参行气化瘀为佐,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以固本,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扶正固本、活血化瘀之效。全方切中病机,标本兼顾,化瘀通络止痛以治标,益气生津扶正以治本,又根据寒凝、气滞、痰浊不同病理因素,针对不同兼证加减用药,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及个体化治疗原则。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葛根素,所含的总黄酮能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同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阻断β-肾上腺受体作用。石瑞丽等[5]研究发现葛根素对脂质过氧化导致的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使内皮细胞免受炎性因子的损伤,从而保护内皮细胞。红花作为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同样具有抗血栓、抗氧化、阻止细胞凋亡、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6]。当归中含有多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其代表为阿魏酸,能对抗血栓素A2(TXA2)的生物活性,增加前列环素(PGI2)的生物活性,使PGI2/TXA2的值升高,从而抑制血小板凝聚。阿魏酸能够改善高脂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构的损伤,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赤芍的主要成分为赤芍总苷,研究表明赤芍总苷抗心肌缺血,对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心内膜下层心肌缺血缺氧及抗氧化能力,也具有抗凋亡作用。赤芍通过抑制血管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恢复。试验表明赤芍能抑制兔动脉硬化模型血管壁和血清中MMP-3、MMP-9表达,降低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加胶原含量,有利于保持斑块的稳定性,有效缓解心绞痛发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8~206.
[2]高修仁,我国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J].新医学,2007,38(11),704~705.
[3]杨培君.实用中医心血管病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6~57.
[4]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28.
[5]石瑞丽,张建军.葛根素对缺氧性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2003,38(2):103~107.
[6]陈梦,赵丕文,孙艳玲,等.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环球中药.2012,5(7):55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