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罗塘小学225300)
反思小学英语新教材中的高年级语篇教学
李 燕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罗塘小学225300)
新教材中小学英语高年级阶段倡导语篇教学应该如何开展?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模式,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单纯复制教学模式。
时间安排复制忽略预测华而不实
小学英语高年级阶段倡导语篇教学,每位教师都知道按照读前——读中——读后的三大环节来处理该部分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也就仅仅局限于此。新教材中的Story time版块的可读性很强,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很多教师对此都不太了解。
我处于英语教学工作的一线,接触到不少教师,也问过他们对阅读教学的想法,发现他们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模式,即交流——导入——预讲部分知识——听第一遍录音提问——听第二遍录音提问——自己看书填表——复述——拓展——家庭作业。用旧教材的思想理念来简单处理新教材,这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不能理清新教材中语篇之间的个体差异,单纯复制教学模式。
如六年级第二单元What a day?的Story time版块,很多教师开篇跟学生Free talk: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类似过去式的句型问答来引出活动,从而引出这部分的内容来进行学习。接着进行常规的问答,一节课的重点就是学生或听或看或填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日记中所涉及的活动和单词。我认为在处理该版块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日记的英文格式,而不是日记中的活动。其次,应该关注如何写日记,以什么为线索来写,而不是很多活动凑在一起就是篇日记。再次,应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日记,了解体会Yang Ling的情感,自己得出What a day的正确含义,当然这当中还涉及诸多动词过去式的运用。将以上几方面有机地融合起来,分详略,分主次,让学生通过这一版块的学习,懂得如何写日记,如何按照时间或天气编排自己的活动内容,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第二个普遍问题是:教材钻研不到位,各版块时间安排不合理。听了很多教师的课,我发现他们通常喜欢在读前把课文的词句另创情境都新授完毕,然后才进入课文文本的处理。这时往往耗时在十五分钟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二十分钟。一节课总共才四十分钟,上了二十分钟才进入正题,这不能不让听者大掉眼镜。结果读中仅仅进行了八分钟,甚至有的只有五分钟,就跨入读后拓展。整个一节课算下来,读前二十分钟——读中八分钟——读后十二分钟,最重要的读中成了处理最马虎的环节。
如新教材的第三单元Holiday fun的Story time板块,听了几节课,开篇通过图片引出景点单词,费心创设新的情景,或谈论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引出单词bund,summer palace等。姑且不论教师去过的景点恰好与书上相同,就看时间的分布,如此Free talk,再teach新单词、新句型,学生再Free talk,时间已经去了近20分钟,而本课的中心Holiday fun还没展开。在这20分钟内,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和学生自己的词汇缺陷,fun这个词学生几乎没有体会,这样设计课堂对吗?
第三个普遍问题就是:教者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仅仅就教材讲教材。通常一整节课,学生都是跟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而前进,回答教师的问题,完成教师的操练,找到教师要找的句型……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会辨认语篇指示词语,培养学生的推理技巧、跳读技巧、览读技巧等。
如第一单元The king’s new clothes,教师在指导阅读是往往要求学生模仿录音,注意语调高低和轻重,我觉得更应该教给学生体会情感,知道为什么这里要重读那里要轻读?本单元Story time板块,国王的地位、心理,骗子的地位、心理,小孩子的年龄、心理等都很重要,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六年级的学生很快就能自己揣摩出语调、语气,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惊喜连连。不少学生即使在背书时候的神态、语气、动作也都配合得恰到好处,远胜过机械盲目第模仿跟读。
从语篇教学的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版块来看,常见以下问题。
第一是读前版块,教师忽略了背景知识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不能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预测。阅读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读前的大部分工作应该是激发学生的知识库从而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实际的英语课堂中,很少有教师做到这点,比较常见的就是教者为了讲单词、讲句型、讲语法而忙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
第二是读中,学生不断跟着教师的步伐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思维发展的扩散性严重受到限制。读中是读者阅读检验预测、修订预测并进行新的预测的过程。可惜的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让学生根据背景或图片进行预测,往往直接给予学生两三个问题后,要求学生听录音或看动画后来回答。教师抛出的这两三个问题其实也是一个预测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得出。
就教师直接给予学生问题来看,层次不清、难易不当、重要性不明确是普遍的问题。不少教师处于“提两轮问题,只要问题不一样就行”的错误逻辑中,或者粗糙地处理成第一轮两个简单问题,第二轮三个复杂问题的循环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这两轮问题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是否是第一轮猜测后的修正?是否是首轮问题后的细化和深化?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是否捕捉住了关键信息?……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环节很少反映出这些要点,导致整个读中平淡如水,缺乏重点,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是读后,很多教师采取的形式过于单一,多是复述。读后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将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采用的形式有很多,可以以提问检查的形式进行,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汇报的方式进行,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写读书笔记的方式进行,还可以模仿写作……在以上都做得不错的时候,不少教师在活动介绍上又出现语言过于复杂、问题模糊不清、目标层次不明的问题。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阅读教学的开展,新教材中更是如此。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增强自信,提高对阅读材料的欣赏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和合作性学习,共同处理阅读中的有关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我们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问题的提出和设计应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上这些,学生才能流畅地进行口头交际,甚至阅读英文原著、查阅外文资料。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