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阿克鸠射
历史的足迹——昭觉县遗址遗迹
文·图/阿克鸠射
昭觉在历史上因地处凉山腹地,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重视,早在西汉时期,就在昭觉设置卑水县,昭觉西部地区现在的解放沟片区和四开片区属当时的越雟郡邛都县所辖,东部地区现在的附城、比尔、竹核、俄尔、古里等片区属越雟郡卑水县所辖。昭觉四通八达,东部古道沿着凉山彝族送灵路线通往滇黔,另一条沿着诸葛亮南征路线经美姑、雷波境内(沐川道)通往成都,西线通往西昌邛都县与越雟郡府,是古代交通要冲,是东走西来、南来北往的民族走廊,这些民族在昭觉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博什瓦黑岩画
博什瓦黑岩画位于凉山州昭觉县碗厂乡博什瓦黑山南麓,彝语为“神像画下的岩洞”之意。东距昭觉县城63公里,西离西昌市区46公里。博什瓦黑岩画全部为阴刻石刻岩画,画面面积达440平方米,共19组27幅,分布在16块天然巨石上,岩画主要展示的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遗址:南诏国繁荣景象、佛塔等刻像;有释迦牟尼、大威明王、大日如来、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天王等佛教神像;有麒麟、犀牛、鹦鹉、狮、龙、鹰、牛、马、象、鸟、犬、龟等动物图像;有令人称奇的《王者出行图》和《彝族毕摩招神图》。岩画总计共有27幅,其中神佛像47尊,世俗人物15尊,佛塔2座,禽兽25个。这批岩画,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描绘逼真、入木三分,形象生动、风格各异,画面宏伟、国内罕见,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博什瓦黑岩画与南诏腹地(云南大理)的南诏重要文物“南诏德化碑”“崇胜寺三塔”“剑川石窟”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1991年,四川省政府公布博什瓦黑岩画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6月和12月,凉山州博物馆和昭觉文化部门对位于昭觉四开乡好谷村的东汉石表进行了两次科学发掘。两次发掘共出土了东汉时期的石表三通和麟凤碑一通,大小石刻建筑构件10余件,并发掘出三处用于树立石表的卵石构筑基础。
尤为珍贵的文物是东汉初平三年石表、东汉光和四年石表和麟凤碑。初平三年石表虽然只保存了半截,但在碑面、碑阴与碑侧刻有近800余字,内容涉及东汉时期在凉山的邮亭制度、民族关系、赋税制度等;光和四年石表保存基本完整,共刻有文字400余字,内容包括当时越嶲郡太守及其属吏的姓名、地方官吏的调动制度等;麟凤碑上镌刻的麒麟,工艺精湛,为汉代石刻艺术中的精品。好谷东汉石表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200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好谷东汉石表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好谷东汉石表
木撮乃姐石板墓群出土的古人骨头
木撮乃姐石板墓群位于昭觉县四开乡好谷木撮乃姐,是在1987年7月全省文物普查时昭觉县文物工作者发现的。墓葬共有56座,均分布在木撮乃姐的两山丘东侧斜坡上,总面积均5万平方米。部分墓葬残存。墓葬群东贴三湾河,南靠莫子山,两旁深沟,西南方为洛苏乃姐山,北距三弯河桥约800米。墓葬均用薄石板嵌成,顶无盖石,且已全部露出地面。墓葬形制有长方形、梯形、长条形三种。墓向以坐南向北和坐东向西为主。其中M53一座长2.8米,宽0.9米,M37长0.45米,宽0.2米。其余墓均长1.5米至1.24米,宽0.6米到1米。曾在墓地内采集到锥刺纹夹砂陶残平底罐一件。
该墓群自发现以来,省、州有关专家学者多次来现场考察,认为木撮乃姐石板墓群是战国至西汉的古墓葬群。历史悠久,墓葬数量众多,是最为集中的古墓葬群。
大坝乡利利土司衙门遗址
古老的古里拉达彝族向天坟
彝族向天坟是一种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境内的古坟墓,形状大体可分为圆形、单圆台、三圆台堆垒金字塔这三种类型。后者由大、中、小三个圆台堆垒而成,第三台顶用石砌成凹口向天。单圆台有两种,一种台端平面圆心用石砌成凹口向天;另一种台端向天平面用土填满。圆环向天坟酷似井栏,环口向天,因此统称向天坟。
昭觉县的彝族向天坟位于昭觉县古里片区龙沟乡阿里米村果噢乃巨的两座小山顶上。南距古里工委约7公里,北距龙沟乡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从该处坟地和周围的地形地貌看,南北两侧为沟,山下沟谷台地为农耕,东侧为风景优美的硕嘎拉达,西靠神奇的鹫里德波(坐鹰山),昭觉县城至古里工委的公路从中穿过。这里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
利利土司分衙门遗址位于昭觉县大坝乡科且村的山间盆地内,四面环山,周围均系农田。北距科且村民房200米,南距大坝乡政府驻地300米,东南距昭(觉)布(拖)公路30米。该衙门始建于明代早期,被毁时间约在明末。遗址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残存的石柱立于地面,柱身有四个榫眼。石柱青砂石质,共四根,呈长方形排列,占地面积5平方米。石柱方形,高1.52米,边宽0.4米。柱身素面,顶端浮雕有狮子等动物图案。石狮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具有典型的彝族文化特点。
汉代石砖
四开氐坡此蜀汉军屯遗址位于四开乡政府以北约1000米的氐坡此山顶上,是古代兵家把守通道绝好的地势。遗址范围内残存10余个人工夯筑的封土堆,据20世纪70年代试掘资料表明,这些封土堆是当时军屯哨所建筑基础的留存,军屯庭院建筑遗址内发现大量的建筑废墟堆积,堆积物中有大量不同纹饰的汉代筒瓦、板瓦、瓦档、汉砖、平底罐陶片等。封土堆里出土人尸骨和一些铁制兵器,据当时组织发掘者王家佑先生的分析:封土堆里的废墟物情况可见,是原驻守兵战败后,外来军队所为的破坏性建筑废墟。根据封土堆(望哨所)的分布布局来看,是主要防守东面的军事设施建筑。它是把守交通要道上的古代军事实施建筑的重要遗存。(责任编辑/吕文锦设计/毛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