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道散落在古蜀道上的传奇

2015-12-22 03:00
中国西部 2015年33期
关键词:剑门关蜀国蜀道

金牛道散落在古蜀道上的传奇

淹没在荒草丛中的古蜀道

七月的霪雨夏季,天空中没有一丝风,明晃晃的烈日如火一般炽烤着龙门山脉北部的崇山峻岭,雾气夹杂着水汽渐渐升腾起来。这萦绕在山谷之间的,正是那种闷热而潮湿的天气——四川特有的天气。

此刻,我正站在金牛古蜀道的第一名关——剑门关的城楼上远眺,只见那千仞壁立、峰峦叠嶂的群山裂隙中,一条蜿蜒盘旋的古道正起伏隐现于崇山峻岭之间,仿佛是一首没有韵律的诗歌,正沿着绵延起伏的龙门山脉低吟浅唱着。这是古蜀道上著名的金牛古道,它从成都平原一路绵延而来,然后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把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原腹地的政治文化与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连成不可分割的一体。

在一千两百年前那个七月的黄昏,同样是在这条古老颠簸的驿道上,车辚辚、马萧萧,行来一队疲惫至极的人马,他们就是落魄天子李隆基和他那班早已饥肠辘辘、不堪一击的御林军。他们刚从烽烟四起的长安都城逃亡至此,在蜀中百官的护驾之下,要前往古道尽头的四川益州。没有人明了唐玄宗此刻心里想的是什么,是对安禄山起兵造反的震怒?是对杨玉环香消玉殒的悲怆?是对百官千里接驾的欣慰?还是对葬送大唐盛世的悔恨?历史静默如谜,七月的晚风中,只留下唐明皇淡淡的一声叹息。

晨光下的五丁谷

金牛道上的五丁力士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月,随着最后一声炮响的回声消逝在山谷中,开凿了近两年的川陕公路终于全线通车,往来的车流为千古蜀道之难画上了一个句号。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成都和西安之间的高速公路也已经全线贯通,在古代即便快马也需十天左右的路程,现在更是只需区区数小时即可到达。一条古代的蜀道,一条近代的蜀道,一条现代的蜀道,三条蜀道,为我们勾勒出三段不同的历史印记。

时光回溯到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时的华夏大地上早已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政令出不了洛邑,大小诸侯国之间彼此攻伐,中国处在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在这些林立的大小诸侯国中,位于成都平原的古蜀国与位于关中平原的秦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对生死冤家,几乎没有任何的过渡,它们在史书中一出现,便是以血淋淋的战争开始。秦国的虎狼之师早就觊觎蜀国的沃野千里,但苦于巍峨秦岭的阻隔,因此一直无法攻占蜀国,历代秦王只能扼腕叹息却又无可奈何。

这一年,从秦国传来消息,说秦国天上落下五头石牛,屙的都是黄金。秦惠文王给蜀王写了封信,大意是秦国得了宝贝,不敢独享,愿把石牛连同珠宝、美人一起献给蜀王,但蜀道自古难以通行,运送不便,请蜀王派遣使者过来迎取。嗜财如命的蜀王大喜过望,层峦叠嶂的秦岭山脉的险峻已经阻止不了他内心的欲望和冲动。他在蜀国百姓中精心挑选出五位大力士,前往遥远山那头的秦国,迎取他的石牛和美人。于是,这五位开路的壮士便在蜀王个人的欲望和等待中悲壮地出发了。前往秦国的道路艰险异常,他们或沿着壁立千仞的悬崖攀援而上,或沿着水浪翻滚的险滩小心前行。前路漫漫,但他们最终还是终于来到了秦国。

取回石牛之后,五位壮士不敢停歇,拉着五头沉重的石牛沿着荆棘遍地的羊肠小道赶回古蜀国。回家的路愈发艰险,浊浪滔天的江水在他们脚下咆哮着东去,岩石间渗出的溪流在他们头上汇集成一股股瀑布,幽深密林中不时传出一两声猿猴的哀鸣,将茫茫秦岭映衬得愈发原始而神秘。壮士们一路披荆斩棘,艰难地攀行在悬崖峭壁之间,脚下的每一步路都是无法预测的鬼门关。诗仙李白在后来的《蜀道难》中有“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之句,写的就是五丁开道的壮烈场面,可以说李白对壮士开道的精神是大书特书的,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

然而,历史总是有其戏剧性的一幕。当五位壮士历经千辛万苦将石牛运回古蜀国后,迎接蜀王的并不是“石牛粪金”的奇迹,而是一场惊天的阴谋——用五只粗笨的石牛,秦王顺利地打开了通向蜀国的门户。早就虎视眈眈的秦军,沿着五丁开凿出的蜀道一路杀进四川。于是,“尔来四万八千岁”的古蜀国,就这样消失在了烈烈西风之中。

蜀国虽然灭亡了,但一条北起汉中平原、南迄成都平原的古道却诞生了,这就是正位于我脚下的金牛道。从地理角度而言,金牛道经过了褒河、嘉陵江诸多河川,在龙门山脉与秦岭山脉之中开凿出一条道路,连接起了汉中平原与成都平原,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而从历史角度而言,金牛道是古蜀历史上首次见于史书的道路,堪称第一条官道,连接起了偏安成都平原的古蜀王国与历代中原王朝,“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历史就此成为过去。

两千年后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这条已经开凿了几十个世纪的沧桑古道又变得车马喧嚣起来——国民政府在原金牛古道的基础上修建川陕公路(现108国道大部分)。这条开凿于近代的蜀道北起陕西宁强县,接勉县,南至棋盘关连通四川广元。该段公路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月建成通车,从此以后,“蜀道难”的感叹永远成为历史。如今,从成都经成绵广高速到剑门镇,上老川陕公路,大约行5公里会有一个急转弯,车辆往往呼啸而过,人们却很难注意到路旁岩壁上“金牛道”三个大字,而位于公路上方的古道,也早已被杂草湮没。与山崖下面现在的108国道相比,这条重叠了两千多年时光与历史的古道,在见证过古道的繁华与落寞之后,像一个郁郁寡欢的老者,静坐在路旁的萋萋芳草丛中,低头不语,沉默无言。

①白马关

②昭化古城

散落在蜀道上的三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提起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人们的记忆总会穿越回三国时代——一个英雄征战、金戈铁马的风云时代。

在这短短几十年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之中,无数的英雄豪杰风云骤起,为后世留下了光灿耀目的不朽篇章。一千八百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昔日的英豪们虽早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但古蜀道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却默默记录了他们传奇的一生。如今,行走在金牛古蜀道的崎岖山路上,沿途的那些残垣断壁、名关险隘、铁血战场,好似一个个巨大的露天戏台,仿佛随着夜幕的降临,那些消散在烽烟中的英雄豪杰们又将魂归这里,为我们演绎千年前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

驱车由成都沿今天的108国道,也就是古金牛道一路北上。车过德阳以后,原本一马平川的平原开始逐渐被丘陵和矮山所取代,车窗外的空气也渐渐变得清澈凛冽起来。再往前走,就到罗江县了。在这里,有一个叫白马关的地方,这是古蜀道上一座十分重要的关隘。白马关北望绵阳,南窥成都,称得上是成都北面的最后一道屏障。白马关的得名,缘于刘备进川时,其重要谋士庞统乘白马在此被乱箭射死。如今,白马关的关楼早已不存,但建在落凤坡上的庞统祠却香火缭绕,信众无数。绵竹关是古蜀道上另一座重要的关隘。三国末年,魏将郑艾入蜀,就是在绵竹关前斩杀了守卫此关的诸葛瞻、诸葛尚父子。至此,蜀汉再无险可守,尽管姜维还有精锐部队布防在剑阁与钟会周旋,但远在成都的刘禅也只能选择出城投降。

过了绵竹关不远,车至绵阳梓潼。相传“梓潼”二字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大禹时代,然而这里最著名的却不是治水的大禹,而是文昌帝君和他的王宫七曲山大庙。七曲山就位于古蜀道之畔,或者说,古蜀道正是穿七曲山而过。山不算高,一字长蛇的几座山上,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千年柏树。在葱郁的古柏映衬下,一片片飞檐托举的红墙黄瓦隐隐在望,这里是文昌宫,而这里祀奉的就是文昌帝君了。这个掌管天下文运的文曲星,据说正是梓潼人张亚子。

与关帝庙一样,文昌宫同样遍及全国,然而其他文昌宫只能算是张亚子的行宫,只有七曲上的文昌宫才是张亚子的正殿。有意思的是,因为张亚子掌管的是天下才子的文运,所以每年六月高考前,都会有众多即将参加考试的学子来此虔诚祭拜烧香。袅绕的香烟中,不知文昌帝君又该是一种怎样的表情?

④诸葛亮塑像

时光暗换,星移斗转,在岁月的打磨下,蜀道的许多地段都已荒废,成为了一个个写在史册上的冰冷名词。然而,过了七曲山的后山,一段保存完好的古蜀道竟奇迹般地被时光遗忘,旋即被岁月珍藏。这段蜀道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翠云廊,而这个名字则源于那绵延300里的遒劲苍柏。翠云廊以剑阁为中心,西南至梓潼,东北至昭化,东南接阆中,在这连绵300余里的3条古道两侧,尽是无数年代久远的柏树。即便是经历过历朝历代的兵火战乱、刀砍斧锯,如今翠云廊上仍然保留下了8000余株古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关于翠云廊的形成,民间传说为猛将张飞所植。相传三国时期,张飞为了让奔波于蜀道上的士兵们不受酷暑风寒,便率领将士们和百姓一起大规模沿路植树,因此,老百姓又把这些柏树称为“张飞柏”。但经过考证,翠云廊山现存的柏树,大多是16世纪初期,由剑州知州李壁所植。李壁在任期间,对已经显出破败迹象的古蜀道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并在道旁大量种树。后人为了纪念李壁,便在古道旁为他修建了一座寺庙,相比于文昌宫的香火鼎盛,这座不大的寺庙寂寥无人,显得孤独而破落。

无论这些古柏的主人是张飞还是李壁,如今它们早已成为翠云廊上无言的王者。这些参天巨柏遮天蔽日,大的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俨然就是一派亭亭如盖、独木成林的景象。夕阳西下,倦鸟归林,阵阵晚风掠过树梢,千百棵古柏发出轰鸣的涛声,昔人已去,古柏长青,天地间依旧是一片苍茫。

沿着遮天蔽日的翠云廊一路北上,出了翠云廊,便来到剑门山了。剑门山是龙门山脉的北部分支,由于长年的流水侵蚀切割,龙门山脉的山峰逐渐形成了峰脊高耸的山岭,仿佛72把利剑般直插苍穹,因此又名大剑山。剑门山是进入蜀地的必经之地,被称为“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这里仿佛是上苍的杰作:一座座直插云霄的山峰排列在一起,唯独在中间留了一条狭窄的通道,那就是金牛道。这些如铜墙铁壁般合围的山峰,将所有来自远方的道路都一一斩断,同时斩断的,还有那些中原势力企图入主巴蜀的觊觎和窥探。

在剑门山峭壁中间断裂的地方,两山相峙如门,当地人称之为“剑门”。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依崖砌石建关,取名“剑门关”。剑门关是蜀道上最著名的景观,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美名,也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剑门关历来有“天下雄关”之誉。俗语说:“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据记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从北面也就是正面攻打剑门关而取得胜利的战争。三国末期,魏军伐蜀时,姜维将几十万魏军挡在了关城之外。另一魏将邓艾绕过了剑门关,才得以进入成都平原。

剑门山云雾

过了剑门关,车辆行至昭化古城。昭化古城古称葭萌,其筑城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00年的古蜀国开明氏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大军在此与古蜀国展开了一场灭国之战,战争的结局是古蜀国战败,自此并入秦国的版图。三国时期,蜀汉割据四川,这里成为边地最重要的关隘之一,诸葛亮北伐之时,这里则是重要的后勤基地。蜀汉后期,诸葛亮的继任者费袆开府昭化,更是长年驻扎于此。但是,令人沮丧的是,这位蜀汉三国后期的关键性人物竟在一次大宴宾客的酒后,被魏国降将郭脩刺杀身亡。如今在古城昭化东门之外不足百米之处,有一户农家院子,这位死得冤枉的费先生,就葬在这户人家的菜地之间,颇有几分“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的沧海桑田之感。

与费祎墓遥遥相望的,是屡见史书的牛头山。山下的一马平川是《三国演义》中以“张飞挑灯战马超”而闻名的战胜坝,山腰上则是著名的古葭萌关,兵家称此为剑门关之门坎。山顶至今还保留有牛王殿、姜维井等三国古迹,当年姜维死保蜀汉,“兵困牛头山”的悲壮之风犹存。

在宝成铁路和川陕公路相继建成之后,昔日古蜀道上声名显赫的昭化古城最终沦落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偏僻小镇,哪怕做过首都——或许是全世界最小的首都了,但这也无法阻挡小城的颓势。宽不盈丈的古街两侧,一座座修葺一新的沿街商铺和仿古客栈似乎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油漆味儿,因为游客稀少,老街上显得空空荡荡,远处的城楼上生长着拂动的野草,在风中兀自摇曳。站在城楼上,脚下的昭化古城是一片起伏的青瓦,入目尽是寂寞。联想到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岁月,我的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淡淡的感慨:一座城市的命运,或许也同一个人的命运一样,有着它命中注定的喜怒与哀乐。

大唐天子的幸蜀之旅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在白居易的笔下,大唐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的幸蜀之旅竟如此仓皇而狼狈。公元756年的农历六月,都城长安的大明宫内,李隆基在获悉安禄山叛军马上就要攻破潼关进入长安的消息后,这位盛唐的缔造者终于坐不住了,他迅速作了一个有违他皇帝身份的决定——弃都而逃。逃跑的路线已经计划好了,即由褒斜道而入金牛道;逃跑的目的地也早就定好了——秦岭以南的天府四川。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当年唐玄宗仓皇幸蜀时,恐怕不会想到,124年之后,到了他的后裔唐僖宗当政的时候,这位在历史上总给人以轻浮之感的晚唐皇帝,竟然同样重复他的祖先唐玄宗的逃亡之路,一路从长安跋涉入川避难。只是,这一次兵临城下的不再是拥兵自重的节度使,而是一位来自山东的盐贩——黄巢。但不管怎样,成都还是给予了这位落魄皇帝最温暖的慰藉。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来说,悠悠蜀道就是溺水之人手中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得益于这条穿山越岭的蜀道,两位唐朝皇帝才能在大难临头时逃往相对宁静和富庶的四川,并以此为基地做着一次次咸鱼翻身般的艰难挣扎。彪炳千古的大唐帝国两次转危为安,蜀道功不可没,与其说这是一种巧合,不如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历史必然。

蜀道,对于大唐帝国来说,似乎在冥冥中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缘分。唐玄宗的祖母武则天正是出生于蜀道旁的广元市,这位出生于蜀道边并从蜀道上一路走上大唐政治舞台的女皇,为这条崎岖古道增添了无数的传奇色彩,而她的出现也缔造了大唐盛世近百年的繁荣与昌盛。再到后来的两位大唐天子——唐玄宗和唐僖宗,更是在国难之时沿着金牛道仓皇幸蜀,虽然这两次旅行狼狈不堪,但却让蜀文化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重视,并使得成都以“南京”之名而成为唐代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蜀道在起承转合之间,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对此,晋人张载似乎早已有所预料,在他的《剑阁铭》中曾这样写道:“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这篇曾勒铭于剑门关口的奇文,一语道破了蜀道千古兴废的秘密。所谓“世浊则逆,道清斯顺”,说的就是剑门蜀道随时代的盛衰而不断变化,如果政治清明,那么蜀道畅通无阻,如果政治昏暗,那么蜀道则艰险难行。武则天从广元沿剑门蜀道出川的时代,正值唐太宗贞观之治。这是大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人民生活最安定、思想文化最为活跃的著名时期之一。而到了唐玄宗幸蜀之时,则是大唐帝国由开元全盛急转衰落的时期,此时中原战乱忽起,民不聊生,蜀中成了帝国君臣乃至中国文化的避难所。到了僖宗逃蜀的时代,大唐帝国的气数已尽,回天乏术,二十多年之后,便被后梁朱温取代。因为武则天的出蜀,使剑门蜀道参与了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辉煌;又因为玄宗和僖宗的逃蜀,更使剑门蜀道见证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乃至最后灭亡的历史命运。一条绵延千里的古蜀道,不正是一部大唐帝国的无字史书吗?

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千里古蜀道上,帝国的往事似乎历历在目,旋即又化作史书上的传奇故事。正如陆游在蜀道上写的那样:“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走在蜀道上,一切的历史都尘归尘、土归土,似乎所有的传奇往事都是过眼云烟。只有走在蜀道上我才明白,我以为它讲的是战争与和平,其实它讲的是道路与文明;我以为它讲的是繁华与衰落,其实它讲的是流失与无常;我以为它讲的是帝国的存废与兴亡,其实它讲的是人生的悲欢与离合……(责任编辑/王鑫 设计/毛艳梅)

古柏驿道

绵阳梓潼七曲山大庙

猜你喜欢
剑门关蜀国蜀道
蜀道向天开
剑门关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乐不思蜀
剑门关
游剑门关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登剑门关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蜀道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