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一针一线绣出千年风雅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
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六月杏花村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
等残阳照孤影,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 蜀绣
对于四川人来说,旗袍虽然常见,但却很少会有人将它与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联系起来。的确,中国的刺绣就和它们所产生的古老朝代一样,美丽、神秘,同时也陌生、遥远——蜀绣自然也不例外。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东方不败的小小绣花针可谓杀人于无形的顶级武器,一枚绣花针加上一缕丝线就能瞬间打败许多武林高手。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绣花针自然不会有如此强大的威力,但是这小小的针线的确能发挥出超乎想象的神奇魔力,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奇迹。这倒是跟武侠小说里写的一样:针和线,只有捏在高手的指尖才可以发挥出极致的效果。
武林高手可以用针线作为夺人性命的武器,而刺绣艺人们则可以用针线为我们绣出一片锦绣斑斓的夺目绚丽。在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湖南省的“湘绣”,产于广东省的“粤绣”,产于江苏省的“苏绣”和产于四川省的“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这些千娇百媚的针线艺术,勾连起一部百转千回的美的历史。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早在汉代,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到了宋代,蜀绣之名更是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冠于天下”。蜀绣与蜀锦曾并称“蜀中之宝”,极为蜀人所珍重,甚至在民间还一度流行用“锦绣瑰丽”一词来形容世间最极致的美好。千年来,蜀绣与蜀锦犹如一对明艳照人的姊妹花,完美地诠释了“锦上添花”的妙义,为安逸富足的锦官城更添了几分锦绣斑斓的华彩与瑰丽。
人们对于刺绣场景的想象,总会带有些许雅致气韵:清丽的绣娘端坐在绣屏前,灵动的十指交错呼应,于薄如蝉翼的绸缎绢纱上行走出色彩丰盈的细密针脚,逐渐显现出流畅轮廓和色泽的晕染变幻,这样的场景让蜀绣充满了隽永秀雅的中国风。
记得第一次接触到蜀绣,是在成都锦里的一家旗袍铺子里。在那家不大的店铺中,整整齐齐摆满了身着各色旗袍和唐装的塑料模特。其中最抢眼的是一套大红色的描龙画凤的刺绣旗袍:不仅在旗袍主体上绣满了各种龙缠凤绕的图案,甚至连领口、袖口、裙摆也没有放过,密密匝匝镶滚着祥云和花枝等图案……旗袍上所有的花纹与图案全都是用金丝银线手工缝制而成。其花样之繁复、针脚之细密,着实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对于四川人来说,旗袍虽然常见,但却很少会有人将它与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联系起来。的确,中国的刺绣就和它们所产生的古老朝代一样,美丽、神秘,同时也陌生、遥远——蜀绣自然也不例外。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因地缘关系而得名。蜀绣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汉代以前,举国上下的织品里面只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绣,那就是蜀绣。其实早在汉代,蜀绣就已誉满天下。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用“挥肱织锦”“挥锦布绣”“展帛刺绣”等词汇来描绘四川蜀绣织锦的繁荣场面,这不仅表明当时的蜀绣工艺已相当成熟,也显示出在西汉时“锦”和“绣”就是人们心目中公认的美的象征。到了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珠宝外,还大量劫掠蜀锦和蜀绣,并将其视之为奇珍异物。时至宋代,享乐之风更盛,刺绣的需求量大增,这也极大地刺激了蜀绣的发展。此时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在介绍蜀绣技法的时候甚至用了“穷工极巧”一词。
说蜀绣“穷工极巧”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张。据统计,蜀绣的针法有12大类,共计130种,其中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结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
蜀绣以“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的图案,“红花绿叶子,镶色配杆子”的浓艳色彩,“针脚平齐、片线光亮、掺色柔和、车拧到家”的严谨细腻针法而著称。在色彩上,蜀绣既不像苏绣那样清淡,也不像粤绣那样浓烈,而是明丽饱满,带有一种乡土气息的纯朴美感。在蜀绣作品中,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仕女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都表现了不同的光洁、粗细、软硬、松散等质感,而这一切都得靠这针尖上的功夫。据说,从前的绣坊分工明确,老绣工一辈子往往只会绣一种图案,经年积累而成的针法背后,刺绣者的手法特点、性情气质便会融入绣品,一针一脚中尽是绣工那份细密心思与从容不迫。在蜀绣艺人们的巧手中,一根绣花针,带着五彩丝线于软缎上翩翩起舞,蜻蜓点水般轻巧的技法,好似优雅的芭蕾,而绣针下的绣品也惟妙惟肖、造型可人,鲤鱼的灵动、熊猫的憨态、山川的秀丽、花鸟的多姿、芙蓉的艳丽,无不像一幅幅水墨写意,自针尖汩汩而出。
艺术家王君平曾说过:“刺绣是成都人家家都会的民间技艺,是关系到日常起居的家务活动,一个人在一方小小的丝绸上可以绣出内心世界最细密的情感,它往往成为古人的一种情绪表达通道,所以才能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虽然蜀绣也曾经有过“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的宏大规模,然而作为一种来源于民间的针线艺术,蜀绣最美的时光,更多的还是在民间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们的手中,而其中最能撩拨人心弦的,则是那些深闺绣女们游走在针尖上的相思情愫了。
在古代,一位位情窦初开的绣娘,怀着一颗颗悄然萌动的春心,偷偷地跟着她们的母亲学会了蜀绣技艺,于是便在自己最美好的豆蔻年华里,在一双红酥手下,用千万根青丝,将满心的情意绣成一块素雅的绣帕,悄悄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这怕是世上最浪漫的事情了吧?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也许是离人远行未归,也许是夫君上了战场,然而无论是异乡孤寂,还是铁马冰河,只要是披上了姑娘绣的战袍,或是怀揣心上人绣的香囊,即便千里之遥,也能感受到指尖的温暖。而千里之外的绣娘则倚门眺望,等待着她们的如意郎君踏上归程,一颗牵挂的心,始终寄托在了这一块绣帕之上。
人们第一眼看见蜀绣作品时,往往都会由衷地发出一声感叹,那素色软缎面料上栩栩如生的一切,就仿佛穿透了历史、定格了时间一般,将千年风雅凝固于此。蜀绣,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在一匹匹素雅的软缎面料上,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一条条流畅的线条、一抹抹柔和的色调,仿佛有着笔墨的湿润感,在淡雅清秀之间,氤氲出一抹中国水墨画般的淡雅意境。
蜀绣之美,美在它淡雅的色调和生动的造型,而细节则是评判一幅蜀绣艺术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蜀绣艺术中,最能体现细节之美的非针线莫属,彩线的颜色和针法的技巧都会让作品呈现出变化莫测的光影效果。例如在绣植物的时候,那些叶片和花瓣就会有明暗和形态的变化;在绣动物的时候,动物的皮毛和神态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绣的,尤其是熊猫、水鸭或者老虎的毛皮,最上乘的作品能让你觉得绒毛根根分明,焕发出皮毛般的光彩,令人叹为观止。
刺绣的本质,便是以针为笔,以线代墨,按照绣绷上工笔画的纹样底色,彩线旋移间倾吐出一幅锦绣诗篇。对事物的极致描绘是画作与绣品同样追求的境界,芙蓉花怒放的张力、鲤鱼摆尾游曳的动感、熊猫皮毛茸茸的憨态,神色的传情达意无一不需要刺绣艺人长久的细腻揣摩。在位于成都市安靖镇的天府蜀绣艺术馆中,就珍藏了一幅大型的木雕横屏风,屏风上绣的就是蜀绣中最有代表性的《竹海熊猫》:在顺滑透光的彩丝缎面上,两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懒洋洋地蹲坐在地上,它们像玻璃珠般透亮的黑眼珠牢牢盯着手里青翠的竹叶,神态无比满足。更妙的是,迎着阳光的部位在光线下闪闪发光,仿佛熊猫蓬松的绒毛,有一种让人想了就想去抱抱的冲动。
除了熊猫外,蜀绣的代表作还包括《芙蓉鲤鱼》《文君听琴》等,都是洋溢着浓郁巴蜀气息的文化符号,其中以《芙蓉鲤鱼》最为飘逸灵动。因为蜀绣一般采用绸、缎、绢、纱、绉等作为面料,几近透明,经过绣师的巧手刺绣,一幅幅水墨写意般的图画像是浮于空中,活灵活现。因而,当你注视着一面绣着芙蓉锦鲤的屏风时,虽然没有水纹,但配上艳丽的芙蓉花却让人觉得秋水盈盈,就如同有一大群鲤鱼畅游在透明的大玻璃缸里,微风拂过,似乎还能闻到芙蓉散发出馥郁的花香。
发展至今,蜀绣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风格特点,而它多达130多种的针法,也号称是四大名绣中针法数量最多的绣种。神奇的针法也创造出了蜀绣神奇精妙的“异数”——双面绣和三异绣。
“双面绣”是指在同一绣制过程中,于同一块底料上,绣出正反两面图案、轮廓完全一样的绣品,而其最奇妙的地方还在于,这些作品从背面看,效果也跟正面一样,平整光滑,所有的针脚都被巧妙地藏住了。因为既要用两枚针脚线相互遮盖,又要不露出破绽,所以双面异绣也算是蜀绣针法最难的绣法之一。《芙蓉鲤鱼》就是双面绣的杰作:从一侧看,鲤鱼是黑色白肚皮的,从另一侧看,鲤鱼又是红黑相间的,因此双面绣又被称为异色绣。
相对于“双面绣”,传说中“三异绣”更加神秘华丽。这种绣品,正反面都有绣,但两面的图案、针法和色调都各不相同,如蜀绣中经典的《九子·熊猫》。在薄如蝉翼的半透明的绣纱上,正面是围坐在松下的九个童子,背面却是两只熊猫盘坐在树下,十分神奇。然而,三异绣虽令人惊叹不已,但真正有能力完成此高难度系数的人却寥寥无几。据说,在整个川渝地区,能绣制三异绣的蜀绣大师总共不足十人。
不仅如此,一幅蜀绣作品的创作,除了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磨砺。一幅普通的绣品,少则数月,多则需要几年,有时一片树叶都需要绣上一天,真可谓“慢工出细活”,而蜀绣的细节之美也由此可见一斑。一位蜀绣师傅说:“人这一生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花了时间,就得对得住这碗饭。”
想必,这就是蜀绣的灵魂之所在吧。
神话虽然终究会远去,却谁也抹不去神话曾经留下的深刻印迹。
在蜀绣之乡安靖镇旅行,如果运气好,你遇到的是个地道的老四川人,他就会告诉你,蜀绣的流传地其实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整个巴蜀地区,除了成都外,重庆、绵阳等地的蜀绣传统也十分深厚。而这些地名,每一个背后都牵涉着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家族的历史,而它们每一个的背后也都牵扯着数不清的传人和属于他们的蜀绣故事……
芙蓉城里从来不缺少荣华锦绣。天府之城地广物丰,蜀地先民温饱有余,对极美之物心生恋慕,因此到了清朝中叶,蜀绣终成行业,当时的成都家家女红,户户针工,蔚然成景。例如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春熙路,这条人流如织的著名商业街曾经就是清代蜀绣作坊的聚集地。尤其是科甲巷,这条不足200米的小街在清代曾是名震四海的“蜀绣一条街”,当时的科甲巷是蜀绣生产、销售的集散地,劝工局、绣铺和三皇神会的商铺都集中于此,其中“华兴”“裕龙”“德春”三家专业绣坊声名最响,当时巴蜀绣娘全都云集于此,蔚为壮观。当年,那些来自省内各地的书生,为参加科举考试而入住科甲巷,与他们临街而居的便是那些青春靓丽的绣娘们。这些绣娘在此临窗刺绣,五彩的丝线与穿梭的银针在成都温煦的阳光下显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惹得一位位白衣书生心醉神迷。据说,当时的绣花铺还特意售卖一些男欢女爱题材的绣品,借物传情,因此使得蜀绣在百态千姿中,孕育出了一抹妙龄韶华的风情。
蜀绣,凝聚着川人灵巧的精湛技艺,凝聚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灵魂,不仅开启了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也代表着巴蜀农耕文明的最高境界。华美蜀绣,一针针,一线线,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绣出了传承千年的锦绣绚烂。但正所谓“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在迅速变迁的时代发展中,极尽绚烂的蜀绣也最终难逃“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命运。
如今,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其发展境遇是最差的。苏绣的年销售产值已超过5亿元,生产企业近百家,产品远销全球;湘绣与粤绣也是各自本土贸易的强大支柱;而蜀绣却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更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绣坊,出品的蜀绣良莠不齐,造成了蜀绣市场的混乱。其次,蜀绣虽发轫于民间,但其作为工艺品,长久以来一直是贵族和皇族专用,制作、销售受朝廷控制,而且当时“衣因绣而尊,便有等级之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蜀绣与生活的脱节。即使到国民经济水平发展迅速的今天,蜀绣的消费也不容乐观,大多是国家收藏或是当作高级礼品赠送。再者,蜀绣制作因耗费财力、劳力,多数市场价格昂贵,一般民众也难以消费。正如蜀绣艺术大师郝淑萍曾经说过的那样:“蜀绣就像一个后宫王妃,虽来自民间,却已养成了一身贵族习气,再也不愿回到民间了。”
虽然蜀绣作品《梅花双熊》曾被当作国礼馈赠给外国贵宾,虽然《芙蓉鲤鱼》蜀绣座屏曾被展放到了人民大会堂,但谁都知道,无论是少量的用于出口的高档艺术品和高档刺绣收藏品,还是诸如郝淑萍、康宁等仅剩的蜀绣传人的尝试与努力,都难挽蜀绣式微的命运。毕竟,一名绣师从成名到“封针”最多不过短短十来年左右,而一幅蜀绣精品却需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又有多少人愿意用大把的青春,去换一个旖旎精致的梦境呢?
所以,当蜀绣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后,关于那个人人手不离香囊、扇袋,户户皆置屏风、帐幔的风雅时代;关于时光深处那些焚香、净手,“疏影帘栊对绣屏”的安宁心境;以及那些诸如“闲坐伴伊拈线”的浪漫情怀……恐怕,都只能从人们口口相传的记忆里去寻找了吧。(责任编辑/王鑫 设计/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