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驱动的职业迁徙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一个从硅谷迅速红到中国大陆的名词。虽然对于硅谷IDEO这样的知名商业设计公司,抑或斯坦福商学院教授设计思维这门课程的教授来说,这已经不是多么新鲜时髦的概念了,但管理新思维在中国的全方位引爆,还是将它从过去的小众名词推到了流行的风口浪尖。当管理的情景从过去追求确定性和控制性的场景,挪移到如今追求用户体验、创意创新的场景,右脑主导的思维方式自然居于上风。故而,很多商学院还鼓励MBA学生到人文、社会、艺术和设计学院交叉上课,认为这对学生观心知人大有裨益。
设计思维在洞察客户、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方面的益处已不需赘言。这里想谈的是设计思维在另一个层面上的运用——改变你的职场轨迹。在本期封面中,我们观察那些主动脱离稳定的职业背景、投身于新兴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职场精英。我们发现,这一轮的逃离与再定位确有某种时代属性。换句话说,它是“设计思维”主导下的一次职业迁徙。
罗杰·马丁(Roger Martin)是设计思维的畅销书作家,他认为设计思维的精髓就是平衡“可测的、按部就班”的开发性活动,与“高风险、不确定,但潜在收益高”的探索性活动。设计思维能够让个人的知识系统快速创新,突破知识漏斗的某个阶段,依靠直觉的引领获得突破,进而形成新的程式。针对职场精英的“个人知识体系”,马丁给出了一个“立场、工具、经验”三位一体的解释框架。
首先,立场反映了你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如何评判自己的角色与价值。拥有设计思维的人,认为这个世界欢迎新观点、新创意,不会惩罚变革与创新。设计思维者的心态是极其开放和乐观的。相反,如果你一直在“以可靠性驱动”的大公司工作,那么你的立场就会朝着保守和追求可靠性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你在知识漏斗中前进的速度就会减缓。
而工具,是我们用来梳理思维并认知这个世界的方法。在大公司形成的缜密的分析框架是一种工具;在创业公司形成的快速决断、依靠直觉的方式,则是另一种工具。以设计思维完成职场迁徙的人,能够很好地将大公司追求可靠性形成的方法论,与互联网创业公司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论相结合,形成某种更具适应性的“程式”。
经验,则是你持有的立场以及你掌握的工具共同作用的产物。你在大公司获得的经验,与在互联网新兴公司获得的经验,必然相去万里。立场和工具决定了你能获得某些经验而远离另外一些经验。但反过来,不同的经验累积又可以改变你的立场,并让你掌握新的工具。职业迁徙的好处之一就是丰富你的经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设计思维代表着一种开放又不失审慎的态度,逃离大公司,则是一次全新而刺激的思维新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