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驰
【摘要】孔乙己,一个连自己名字都没有的读书人,一个身材高大却偷偷摸摸的盗窃者,一个生活悲惨却遭人嘲笑的可怜人。他在众人的笑声中出场、离开,走过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却有太多思考。孔乙己为何如此装扮?为何这般性格?为何有此遭遇?我们来谈谈《孔乙己》中的几点矛盾。
【关键词】《孔乙己》;孔乙己;鲁迅;矛盾;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孔乙己》被编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创作于一九一八年冬天。鲁迅先生以此文艺术地再现了清末一个贫苦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在这篇课文里,存在着几点矛盾。矛盾的不可调和,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也是如他一样众多读书人的悲剧。我们从中选出几点矛盾,分析如下:
一、孔乙己的矛盾
一到咸亨酒店,就能见到短衣帮站在柜台外喝酒,而体面的人物,都到隔壁雅间慢慢地坐喝。
当时社会,已然把短衣帮和长衫主顾截然分开。做工的人,没有多余的钱买菜,站着喝酒,喝完就走,节约时间,回去休息,好为明天繁重的体力劳动蓄积力气。而穿长衫的人,有金钱有时间,有身份有地位,潇洒地消费,享受高档待遇。外在衣着的不同,代表的是由外而内的差别。可见,两类人几乎是隔离的,不能也无法坐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间,只有孔乙己似乎兼有两种人的特点。
若孔乙己在,无须介绍,就能让陌生人一眼认出他来,因为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着代表自己像那些踱进房间坐着喝酒的主顾一样高贵身份的长衫,可是他的又脏又破,似乎多年没有洗、没有补。由于没有考取功名,又不会营生,加上好喝懒做,孔乙己肯定不能像长衫主顾那样高消费。如果能够脱下长衫加入“短衣帮”里并同他们真正融在一起,或许他不至于遭到所有人的嘲笑。但是,孔乙己认为自己是读书人,高人一等,因此每天穿着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这件衣服成为区别短衣帮的标志,成为读书人虚荣心的集中体现。他想凭借一袭长衫,证明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来掩饰现实生活处境的窘迫。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喝酒,这样的装扮,这样的行为,肯定是矛盾的,不同阶层的特点在他一人身上体现,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人生。
孔乙己是读书人,他会茴香豆的“茴”字四种写法,而且孔乙己身材高大,即便没有金榜题名,仅凭一膀子力气,就像祥子做人力车夫未为不可,可他却时常去偷。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老夫子的教诲,难道孔乙己会忘记吗?一心只读圣贤书,难道书中有教人行窃的吗?自视为读书人而清高自傲的孔乙己,在现实生活中却做着君子不齿之事,并且从“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可以看出,行窃不是一次两次。孔乙己当然也知道做贼不是件光彩的事,从他区别看待“偷”与“窃”的不同,从他满口之乎者也地为自己辩解,从他听到被人说他又偷东西时涨红的脸和额上绽出的条条青筋,这一切都表明他知道偷窃是错误的,可是他无法控制自己,不能知错就改。他活在自我否定的生活怪圈中不能自拔。
二、周围人的矛盾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就连掌柜也没有把他当成上帝来招待,和大伙一起去逗他说话,引人发笑。大家的话题有二:一,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二,孔乙己没有捞到半个秀才。前者能够引到偷窃之事,后者则更是孔乙己所忌讳的。在当时,一个读书人夜以继日,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够榜上有名,从此平步青云,过上达官贵人的人上人的生活,但是名落孙山者居多。这些人醉心功名,痴迷科考,一无所获,内心的痛苦自不必说,希望之后失望的打击时时煎熬着心灵。失败者最想得到的是别人的同情和支持,可科考失意的孔乙己非但得不到些许安慰,反而受到大家故意的嘲讽。大家把弱者的伤口撕裂开来,然后再想方设法在上面放些东西。当弱者因疼痛而哀嚎时,引来的是围观者的捧腹大笑。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感到满足,可能会想下次该放什么在伤口上呢。这就是当时国人的心态,笑弱者,更准确地说是笑话比自己更弱的人,而不知晓自己本身就是和他们一样的弱者。对于那些让自己变成弱者的人,却不敢去反抗,或许只在心里恨一恨了之。
周围的人无情的践踏孔乙己的人格和尊严,但对待同样是读书人的丁举人则是另一种心理。喝酒的人在谈到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一事时说“他(丁举人)家的东西,偷得的么?”,从这句话,我们能够读出大家对丁举人的敬畏。丁举人家是不可招惹的,否则让你吃不完兜着走,会让惹怒于他的人付出惨重代价。大家平时没事都躲三分,更何况孔乙己去偷书呢。从对孔乙己的惩罚,我们能看出丁举人做事风格,也难怪大家都很惧怕。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被奉为圣言,但是我们发现孔乙己也是读书人呀。可见高不高不在于你有没有读书,而是你读书是否拥有功名,真是“唯有功名高”啊!人们对待读书人的态度是矛盾的。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也能看出这样的矛盾。
三、全社会的矛盾
科举制度成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影响了千千万万读书人的前途命运。那么科考真正起到了为国家筛选有识之士的作用了吗?“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是围观嘲笑孔乙己的人所说的话。“捞”,《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在大家心目中,功名是可以捞的。通过这个字,我们能看出当时社会人们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能够到达对岸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就是这些考取功名之人,他们又能为社稷为百姓做什么呢?就连普通的衙役都可以对百姓呼来唤去,我们从《石壕吏》就可以看出来,更何况是官员呢?
那么很多终其一生一无所获的读书人,他们成了科举考试的牺牲品。即便可以靠力气凭手艺养家糊口,他们四体不勤,也不屑做这些粗笨之活,整天做着黄粱美梦,苛求一朝功成名就的辉煌。科举制度的初衷和其实际带来的结果是矛盾的。
咸亨酒店里,因为孔乙己的到来而充满欢声笑语,大家把挖苦、嘲讽的话语抛向这块笑料,通过他的答语来制造欢快的氛围。可谁曾想过被讥笑者的内心苦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还引以为豪,沾沾自喜。一个这样的社会,怎么能够带给人们幸福感呢?
《孔乙己》中存在的这几点矛盾,是作者洞悉当时社会,冷静思考所提炼出来的。这些决定了孔乙己痛苦悲惨的人生,由此看出一个时代读书人的悲哀和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正是先生想告诉大家的。我们老师读懂先生的写作意图,并在教学中与孩子们分享本文的深刻思想,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