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词新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12-21 21:50傅平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适度性可行性必要性

【摘要】在流行语逐渐攻占主流文化这一大背景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大可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新词新语,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试从必要性、可行性、适度性这三个角度加以论述。

【关键词】新词新语;语文教学;运用;必要性;可行性;适度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势必会反映到语言的词汇中。面对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涌现的新词新语,语文教育工作者既不可视而不见,又不可全盘吸收,而应当“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巧妙运用。

一、运用的必要性

(一)学科特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性质有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自然而然离不了语言。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每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它都会随着社会现象和新生事物的产生而产生,它是慢慢地丰富及完善的,譬如不断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其2005年最新修订本在1994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共增收新词语6000余条,把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或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新词语及时收进词典,比如“体认”“愿景”“和谐社会”“丁克家庭”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育工作者掌握一些反映时代气息的广为传播的新词新语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这是大势所趋。正如明代陈第所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试想,作为一名直接跟语言打交道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倘若不能掌握并运用一些新词新语,岂不有愚弄他人之嫌?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新课程的探索和实践中,为了让语文课越来越向现实生活靠近,充分体现其工具性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新词新语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二)师生关系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90后,他们特立独行,颇具个性,同时又极富创新精神。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据笔者调查,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能说出一些新词新语,譬如:“海选、达人、粉丝、下课”等。这些新词新语已经成了学生平时口头交际中的重要工具,出现频率甚高。记得有位专家曾指出:“老师不能成为学生时髦语言的‘菜鸟’,要成为精通学生时髦语言的‘大虾’(大侠),否则就会丧失教育的主动权。”教师理应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地掌握并运用一些新词新语,因为这些新词新语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教师若是学会了,则有助于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拉近师生距离、引起共鸣,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真正的良师益友,而不至于成为被学生孤立起来的趾高气扬、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家寡人”。

二、运用的可行性

新词新语具有形象生动、方便简洁、富有时代气息这三大特点。在教学过程,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脑髓,大胆地拿来,只要运用得当,就能为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以下两个案例均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实例:

案例1——《包身工》

片段(1)在文章第一部分的1—3段中,作者描写了包身工“猪”一般的生活。授课时,我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包身工的住房有多大?”

学生齐答:“七尺阔、十二尺深。”

“算一算,等于多少平方米?”

学生运算片刻,说:“九点多平方米”

“在不到十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人,这真的比蜗居还蜗居啊!”(形象具体,可感生动)

片段(2)文中第18段,作者连用“摔”“踢”“泼”三个动作,层层深入地表现“打杂的”的凶残、丧心病狂。为了让学生较深层次地了解“打杂的”产生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的原因,我则在原文“大半是带工头的亲戚”的基础上用了“我上面有人”(《武林外传》经典台词)这句话,并稍微穿插了一些画外音:我有的是背景,而你们这群“猪猡”有的也只是背影。(化用2010经典流行语——“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

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结合这些精辟而又不失诙谐的语句,更好地理解“打杂的”那种嚣张气焰了。

案例2——《氓》

在第三章中,女主人公总述了自己得到的爱情经验。“于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告诫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即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编织的爱情童话中。

授课时,为了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观,便给女生进行了一次情感教育:青春期的躁动是可以理解的,欣赏倾慕异性是正常的,但要把握度,有些东西藏在心中其实更美,更耐人寻味。学生时代应该以学习为主,应该多为自己的前途考虑。如果有某位男生向你传纸条示爱了,我觉得你应该委婉的拒绝,晓之以理。若多次之后仍不奏效,则大可写上“不要迷恋姐,姐会让你吐血”等流行语。(学生大笑)当然,要是有哪个女生三番五次地向你表达爱意,男生们其实也可以明确表态——“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学生再次大笑)

三、运用的适度性

新词新语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的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这无疑是新语文课程理念下对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有力探索与尝试。但也要把握一个尺度,不应无节制地泛化,喧宾夺主,毕竟新词新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规范性、随意性。对于学生来说,在未掌握语言规范之前,如果过多地被一些不规范的语言熏染,久而久之,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样对其今后的成长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新词新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并流行的,它具有独特的魅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大可不必因为一些囿于成见的批评而放弃自己的探索。只要我们能“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取舍得当,巧妙运用,新词新语同样也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生机与活力,毕竟“老调子已经唱完,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鲁迅语)。

作者简介:傅平,男,1985年生,江西省抚州市人,本科,现职称:中二,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适度性可行性必要性
浅析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适度性指导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财政供养人员规模适度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中国如何走出储备“水槽”:基于 ARIMA 模型的外汇储备适度性分析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