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阿娟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期,经济、政治生活的迅速发展使新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尚不完善,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缺口、政治体制改革、各种文化和思想碰撞等。为了解决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多种道德危机,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关键词:道德危机;道德重建;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3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传统发展模式到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卓越成效。相对来说,上层建筑方面,道德建设由单一格局发展到多样化,使得道德观念发展过程中总会和传统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产生矛盾和冲突。由此来看,社会道德状况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范。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危机,进行道德重建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道德危机的实质和标准
(一)道德危机的实质
道德危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原有道德失范、道德评价标准多样化,在人们的内心表现为不安和困惑。据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没有信仰”的人占36.09%,如果把“曾有过信仰”的人视为“当前已经没有信仰”,那么这个数字会达到58.33%。[2]所以,道德危机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并非杞人忧天,而有充足的证据。
(二)衡量社会是否存在道德危机的标准
评价社会是否存在道德危机的主要标准包括:(1)道德体系自身标准受到冲击。(2)道德语言和行为不相符。诚信缺失作为社会道德的一种显性体现,一系列的商品造假,使人们无法相信事物的真实性。例如,老年人不小心摔倒,如果无人帮助,会认为这是没有道德的表现,因为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若有人帮助,又害怕其家人诬告或讹诈,这种“是否帮助他人”的内心挣扎就是道德语言与道德行为不相符的体现。(3)道德信念不坚定。一些人的价值观只趋向于金钱、权力、奢侈、腐朽,使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处蔓延滋生。因此,道德无用论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
二、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危机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带来的一个主要变化是个人主体性不断增强和个人利益最大化,每个人不再只以社会人或家庭人而存在,而主要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因此,个人品德所反映的就是一定社会关系所规定的道德原则在个体思想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一)社会公德的缺失
社会公德,即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包括人在社会交往、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表现,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是人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缺失现象却如此普遍,插队、乱穿马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比比皆是。
(二)家庭伦理道德的演变
家庭道德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国外思想涌入中国,受多种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家庭道德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三)职业道德的迷失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由于人们过分追求商品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出现严重偏差,一些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良知,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导致我国职业道德出现众多问题。
三、我国社会出现道德危机的原因
本文主要从社会宏观背景,以道德表现的三大领域为指向,展开对道德危机出现原因的探析。
(一)经济原因
现在,拜金主义、钱权主义等价值观支配和占据着众多民众的内心。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在这一转型期内,诚信道德缺失问题比较严重。长期以来,人们受到市场经济“效率至上”的影响,无法明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能对广大消费者负责;受“私德”的影响,注重个人利益和个性张扬,不会考虑公共道德的约束规范;受强权的影响,无法肩负起个人责任,不能履行应尽的义务。上述情况最终导致个人利益和权力凌驾在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之上,为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将会不择手段。
(二)政治原因
在现代社会,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建立相对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使社会的各种资源在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尽量得到合理分配。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那么公众的趋利能量就不能有一个正当的宣泄渠道,就会出现分配不公、社会心理失衡和社会落差巨大的情况。
(三)文化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逐渐失去约束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分化使以前统一的规范解体。旧的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解体后,并没有出现新的被人们共同认可的规范,这就会导致人们精神空虚,让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民主观念、科学技术,这对我国改革推进具有一定的激发性,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当腐朽观念与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落后内容一并被认同后,便会诱发道德滑坡。
(四)社会原因
道德境界中最崇高的境界是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我们也会常常通过媒体报道看到一些助人为乐者并未获得社会肯定,反而受到社会打击。在这一社会中,赏善罚恶被人们当作评价社会道德优劣的标准,但当社会出现赏罚错位现象时,就会体现出社会不公的一面,极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导致个人道德信仰动摇。
(五)教育原因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就在于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教育。良好的道德表现不仅是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和愿望,也是每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需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重视整体利益,忽视个人价值和利益;重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重视道德教育,忽视社会实践;重视科技教育,忽视人文教育。这种道德教育也是造成道德危机的重要原因。
四、道德重建的对策研究
道德重建不是对现有道德现状进行简单的完善和再建,而是构建形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实性的道德内容。道德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仅靠单方面的措施无法完成这个系统工程,因此,应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道德重建。
(一)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注重道德重建,在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平等,这就意味着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自由的个体。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沿着健康、合理的轨道发展和道德重建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市场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理性和非理性逐利,因此,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注意引导经济的理性发展。因为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而是为了人民之所需,为了科学的发展。
最后,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动性和道德信仰的相对性之间的矛盾应注意给予调节,因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经济环境具有人为操作性,所以要控制人们的趋利心理。
(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法制建设
在民主社会中,首先要做到政治民主,开拓人的视野,激发灵感。而专治会带来人们思想的僵固,使人愚昧无知,打消人们的积极性,堵塞道德功能的发挥。
法律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可以消除人们有法不依的主观随意性,给人类社会提出具体的规范准则,运用强制手段消除危害社会的行为,增强社会信誉度,维护社会秩序,特别是对严重危害国家和社会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应运用法律规范。只有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道德重建的实现才会成为可能。
(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道德重建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行为规范。其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形成多样化的文化氛围,达成社会共识。应对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地批判和吸收,对世界各民族的优良伦理道德科学地借鉴,这些文明成果能够形成道德重建的价值根基,建立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新型道德秩序,形成和谐、稳定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四)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公民自律
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依托,弘扬自我道德行为。首先,从思想道德教育对象来看,接受道德教育者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认识社会,而未成年人还须在心理和身体上不断被塑造。其次,道德教育强调言传身教。当前一些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只被当作一种形式来执行。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道德教育实施方式上的局限性,应让道德教育可以反映在人们的实践中,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规范,采取自下而上、由内到外的道德灌输方式,在无形中自发实施规范的道德行为。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面临的危机不只是经济、政治危机,道德危机也在影响着中国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面对国家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的不断增强,我们应高度重视道德重建工作,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道德要求,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转型时期的社会会伦理和道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48.
[2]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