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摘要: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对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信息全球化浪潮中,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成为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发展极为迅速。但是,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却仍然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实践性教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本文拟在通过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加强实践性教学,让会计电算化专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232-02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取得飞速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不仅各大公司纷纷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实现了电算化办公,中小企业也竞相开展学习、培训,积极寻找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才。面对社会对于会计电算化方面人才的需要,高职高专学校亦纷纷开设了本门课程,部分院校在原有会计相关专业基础上开设了电算化课程,甚至有些院校专门开设会计电算化教程,积极为社会输送可用之才。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根据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培养要求“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特别是类似会计电算化专业这种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寻求创新,增加实践性,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如何更加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找准课程目标定位,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打造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岗位需要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会计电算化培养工作开始于1984年,继一批财经类大学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以来,各部门、各地区也陆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培养模式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正规教育,包括各大中专院校开设的会计相关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通过正规教育学习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财务软件应用等;二是委托培养模式,即单位的业务骨干,具备基本的会计知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正规培训,提高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三是在职及短期培训班,通过各级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班,迅速掌握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基本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综合来看,正规教育仍然占据着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而高职高专在培养实际型应用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抓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成为当前的重要趋势。然而纵观我国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现状,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制约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发展,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针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特色,而很多教师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目标也很不明确,部分教师讲授时单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缺乏与具体操作之间的衔接,有些则过于强调某项财务软件的具体应用讲解,忽略了基础理论,这些都不利于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上也与普通会计课程无太大区别,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使得学生步入社會后,不能尽快投入工作环境,造成人才适应岗位能力较弱。
(二)教学内容落后,对人才培养认识不够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自信息技术兴起以来新出现的学科,发展历史较为短暂,因为许多教师对于该门课程还缺乏必要的理解,仍然认为会计电算化即“会计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是分别讲授会计基础课程,配合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且缺乏必要的实践性,导致取得的效果不甚理想,教学内容的落后使得二者不能很好地融为一体,技能训练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系统,教学内容上也更新缓慢。
而会计电算化作为对传统会计行业的变革,不单单是处理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于会计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其对于企业的监督职能也日益得到体现,成为企业决策、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人才的培养也要更加注重其本身素质,除了掌握必要的会计技能外,更应该具备优良的个人素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实践性不足,技能培训设计环节薄弱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大多是从原有会计专业演化而来,技能培训设计上也仍然遵循传统模式,没有体现出会计电算化应有的特点,学生实践性较差。而目前各大高校在技能培训上比较重视上机操作的实验环节,设施配备也较为完善,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但对于其他实践环节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步入社会,接受社会和企业的检验,因而校外实习和上岗培训考试等对于学生适应工作环境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统一组织学生毕业实习还较为困难,如何更好地将毕业实习与未来就业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以实习身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并得到一定的锻炼,是学生在步入社会前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究
(一)找准市场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面,有关专家认为应找准高职教育的市场定位,这既是高职电算化教育培训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高职高专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实际型应用人才,因此,定位上不能与大学教育同等对待,既不能把层次定的过高,脱离其实际就业范围,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又不能将目标定的过低,以致学生学习不到真正的技能。高职高专专业的市场定位适宜为“小企业会计”的层次上,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据了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为广大就业人员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因此,学校应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专注为这部分企业输送人才,以实现学生顺利就业。
另一方面,为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更具有针对性,适应社会需要。特别要注重对于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但又不可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可采取社会调查,深入企业岗位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的评价和期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市场为导向,突出为培养应用能力服务的原则。
(二)明确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会计电算化不同于传统的会计课程,而是对传统课程的变革,实质上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记账、报账等工作,部分取代人脑完成对于信息的判断、分析、预测及决策的能力。会计电算化即借助计算机的手段实现对传统会计工作的替代的实质。因此,对于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应该掌握具体的会计知识,还应该具备应有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會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因而高职高专在教学内容上,就要注意合理分配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二者的学习时间和课程安排。
部分院校过于强调计算机应用教学,而忽略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本质。其培训内容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机编程等能力,而是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会计的工作内容,培训中也应该强调其实践性,突出职业技能方面的优势,训练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岗位的具体工作,而是针对某几项基本技能的培训,使其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达到“来了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用”的目标。
(三)加强实践性,提高技能培训效果
会计电算化中各项技能训练都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学校在组织实践性教学时,应充分模拟职场环节,给学生以紧张感和重视感,避免由于走过场而让实践环节沦为一副空架子,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寻找自身的不足,激发创新能力,为未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充分重视实践课程,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则首先从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从而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强化已有的知识。同时,教师应认真选取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审核原始凭证、登记明细账目与填写表格等工作,在此过程中熟悉会计工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导入电算化账务处理,从而通过对比,思考二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深层次理解会计电算化给会计专业带来的变革,从而更好地思考如何改进电算化核算方式、流程,以优化会计实务处理。
三、小结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趋势,而随着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普及和发展,高职高专必须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方面,应积极改革现有电算化方面的教学,满足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如果想开展好本门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找准准确的市场定位,同时根据市场为导向,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基础会计知识为本,辅之以计算机教程,并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也应进行相应调整,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突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性,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以保证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顺利发展,为我国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培养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王亚,柏广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基于江浙高职院校的实践调研[J].当代经济,2011,(09):25-27.
[2]陈兴霞.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群的设计与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30-33.
[3]杨建平.关于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初探[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26-32.
[4]刘东辉.制约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问题与研究[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