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12-21 05:05
成人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海宗,吴陈洁

(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杭州310023)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浙江带来了社会经济方面的革命性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时对大量高技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当下浙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浙江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民营经济十分活跃,GDP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腾飞的佳绩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技能人才无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增强浙江省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后劲和经济实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浙江省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加上国内外市场的冲击,浙江也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在高技能人才方面也呈现出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一)总量不足

到2012年,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17%,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不足6%。据2011年第三季度浙江省就业报告显示,高技能人才、技师和高级技师市场需求倍率均大于1,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如果供给不能跟上,其缺口将会不断加大。

表1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所需高技能人才 单位:人

(二)质量不高

人才年龄层次偏年轻化,职业稳定性低。据调查,浙江技能人才超过9成未受过高等教育,学历普遍偏低。许多人刚进企业就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专升本,不能安心本职工作。且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的比例偏低,高技能人才中技师、高级技师偏少,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趋于老化。鉴于高级工年龄偏大,导致压缩了其向技师、高级技师提升的空间。而且浙江民营企业占多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认识上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用”轻“培”的现象。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不高状况。

(三)结构不均衡

浙江高技能人才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上。统计数据显示,浙江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分别为56.58万、15.15万、7.14万,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5.6%、15%、7%;而信息技术产业仅0.8万,占0.78%;农业林业仅0.43万,占0.4%,分布不合理。[2]而且在浙江省技能人才中,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以上的比例为58∶25∶17,在一产、二产、三产的比例为55.6∶15∶7,初级技能人才相对中、高级技能人才来说比重偏大,一产和三产的高技能人才比例明显偏低。

综上,加大产业的调整、技术设备的更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已经成为当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3]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在一个人口多、环境承载能力弱、城市文明程度不高的独特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问题越显突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首先要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在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道路上,不仅仅是户籍的变动,更重要的是从文化层面上实现从农民向城镇居民角色的转变。在实现文化素质提高的背景下,也要让他们掌握得以让他们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最直接的职业教育应该承担这一使命。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大量的从事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针对这一历史任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认真分析当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观念出现偏差,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要求

由于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沿袭普通中学和普通中专,从而使高技能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形成了专业定向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不适应。

据调查,近65%的高职学生认为学校学的专业技能知识与工作岗位不相匹配; 80%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面窄,不足以达到岗位要求;47%的教师认为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到位。另据义乌市高级技工学校对2008—2013年680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技能,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的适应性仅占21%,基本适应的也只占17%,而不适应的高达62%。从这些数据上来看,目前浙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还不灵活,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应以当下市场环境和产业结构为依据进行。从产业结构看,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在一产、二产、三产的分布为0.4万、75.6万、25.8万,比例为0.4%、74.3%、25.3%,[4]在一产和三产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根据浙江省的发展规划与产业结构,加强与第三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调整是当前高技能人才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专业设置必须以产业结构为依据。产业结构不协调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反映在教育实际中,就表现为专业设置不协调。目前,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仍以传统的第二产业为主要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将逐步扩大,非农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自然会随之增多。因此,加强与第三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调整是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人才培养途径日显弊端

目前,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企业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三个培养途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都或多或少存在培养观念和方式上的问题。

1.高职院校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标准相背

浙江省目前有23所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但是院校间的水平和规模参差不齐,不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高技能人才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近年来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大笔专项资金,但是普教观念“重仕轻工”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优秀生源正逐年减少,高职院校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遭到冲击。与此同时,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人才观念等方面仍然有待改善,应避免出现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市场脱轨,专业技能与企业人才标准不一致的局面。

2.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观念与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对高技能人才而言企业也是其技能提升的重要场所,但是就当前浙江省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来看,企业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原因大致有两点:首先,浙江省的经济主力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没有雄厚的资金和背景,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不可避免地会衡量其成本和收益是否对称的问题。培养一名高技能人才,需要耗费不少财力和时间,又怕培养的员工被竞争企业挖走,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导致许多企业不愿意自己培养,反而更加愿意花大力气去引进。其次,企业管理方式上缺乏激励机制,员工自主提高技能的意向薄弱,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

3.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范围和规模有限

由于以行业、企业为主的职工培训运行机制受到部门改制和整合的冲击,市场化职业培训随之产生。目前浙江已经有许多职业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其中不乏许多大学以成人教育学院的方式招收短期技能人才培训的案例,例如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成教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但是,这些市场培训机构限于规模、资金等因素,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用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高技能人才缺口日益凸显,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关乎全局。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5]基于此,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贴近“新型城镇化”这个时代要求,围绕“高技能”这个培养目标,从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多元合作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出发,着力构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凸显其内涵特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多元合作机制,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其中职业院校承担了大多数培训任务,但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其独特性,仅仅通过职业院校来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只有三者发挥自身优势合力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职业院校的师资优势、社会培训机构的市场优势,才能开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局面。浙江中小型民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通过企业实训来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现实可行性。企业可以把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职业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与规范,强化岗位培训,对技能人才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相关技能培训。同时,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场所,要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实现由学科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的转变,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紧密联系本地行业及相关企业,逐步完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社会培训机构由于接近市场,具有企业及职业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够针对市场需求提出培训计划,优化高技能人才的层次和结构。

(二)优化课程设置,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多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互相参照的成分较多。新型城镇化的前提下要求高职院校重构课程体系,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贴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宗旨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通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浙江现有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了解,预测未来几年高技能人才的层次和数量。在此基础上,适时开设新专业新课程,对可能遭淘汰的专业课程及时停办。同时,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职业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要交叉进行,形成良好的教学与工作相结合的机制,真正学以致用。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技能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三)构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体系

构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体系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双师型教师队伍体系的构建要朝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学校制定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和计划,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具体技能素质要求和具体培养数量,即每一专业要有与其规模相协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要保持双师型教师的技能素养与企业技术更新相一致。第二,加强对双师型教师技术上的要求,学校可以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实践,企业也可以派遣企业内部技术专家到学校参与实践教学,加大外聘教师,兼职教师的比例。第三,学校引进的教师,应以高学历的理工科毕业生为主,作为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职院校,招收的教师不应局限在普通师范毕业的学生。最后,构建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缓解双师型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四)构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训体系

实训基地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训部分的主要阵地,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学校支持和行业赞助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院校、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利益相关组织,明确定位自身责任和义务,相互间积极沟通交流,调试好自身行为角色至关重要。政府掌握资金和政策优势,主导实践基地的建设;院校拥有师资和场地优势,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企业有着技术和人才的优势,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在政府保障充足建设资金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和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共建实训基地才能促进高技能人才实训体系的确立。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成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小组,结合自身办学实践、相关政策法规和企业用人标准及人才需求,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科学分析和探究。同时,企业方面要与院校配合,积极反馈学生实习实训的情况,共同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

(五)构建联动的管理体系和考评体系,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在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同时,优化其管理体系和考评体系关系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能否够顺利实施。同时,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人才、知识、技能的要求,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三者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主体,应该联合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和考评体系,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这个长效机制包括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三方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承担的职能、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企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管理体系和考评体系。

综上所述,在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中,政府处于中心控制地位,担负着领导和组织其余主体开展统一的集体行动的职责。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利益相关主体,有着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利益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如何调和彼此的矛盾,承担各自的责任也成为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许凤英.浙江省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06,(22) :18.

[2][4]黄国汀.浙江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8) :75.

[3]刘标胜,戈雪梅.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战略作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 :34.

[5]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编辑/赵晓东)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LI Hai-zong,WU Chen-ji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various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area have been brought to Zhejiang,especially the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At the same time,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quires a large number of high skilled talents.The high 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has become an urgent demand of the moment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Zhejiang.

【Key words】urbanization; high skilled talents;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mode

【作者简介】李海宗(1963—),男,甘肃陇西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吴陈洁(1990—),女,浙江义乌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4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浙江新型城镇化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为2014C35052,主持人:李海宗

【收稿日期】2014-12-19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5.04.015

【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4-0047-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724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新型城镇化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