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邢台地区书院研究

2015-12-20 06:12袁志敏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邢台知县书院

袁志敏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明清时期邢台地区书院研究

袁志敏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机构之一,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古代教育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河北的书院起源于唐代,宋代发展缓慢,元代处于上升阶段,明清时期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逐渐由宋元的点状扩展到明代的片状,更进一步遍及全省各个城市,书院数量大幅增长,规模扩大,发展繁荣。但就地域而言,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地域的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以下以明清时期邢台地区为例,对书院的发展做一番详细的分析。

明清时期;邢台地区;书院研究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始于唐朝,清人袁枚在《随园随笔》卷十四记载:“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1]。正式形成或大为发展始于宋朝,赵禄祥在《资政要鉴》载:“至宋理宗时,基本每州都建有书院”[2]。

一、明清以前邢台地区书院发展情况简介

书院的发展以唐朝为起点,而据史料记载,唐代书院大部分分布在石家庄地区。就范围而论还未波及邢台,此不做具体的论述,下面以宋朝为起点进行阐述。

(一)宋代邢台地区书院分布

宋代书院开始兴盛,河北地区的书院却与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趋势不同。两宋时期河北书院的发展缓慢,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落后于南方许多地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宋与辽、金在河北境内进行常年战争使得这一地区南北分裂,曾处于辽金少数民族统治之下,以及受蝗灾洪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书院的发展也随之低落。据考证,宋代河北的五所书院①中分布于邢台的只有龙岗书院,下面依据文献做具体阐述。

龙冈书院,“龙冈书院,在邢台。明嘉靖间提学御史阮木戉建。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修,更名莲城书院。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改名国士书院。”[3]另据其他文献的记载:“国士书院,在文庙西,旧为龙岗书院,明巡按傅振商改匾,连城门外立石坊,知府张延廷、知县朱诰重修。国朝顺治十年,知府朱国治、知县金渐重修,又于大堂前建考棚七十八间。”[4],依据府志“国士书院在文庙西,旧为龙岗书院”,此旧为龙岗书院应该指的是宋代,与“邢台的书院始于宋,称龙冈书院。”[5]不谋而合,故龙岗书院为宋代初建已无异议。

此外内丘文庙,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位于内丘县城北关村,为北方最早的儒家祭祀地之一,具有书院的实质性特征。

(二)元代邢台地区书院分布

根据邓先生《元代书院分省统计表》的统计,元代直隶新建书院20所,重建2所,共22所。仅就数量而言,在全国排第七名②。本文以现今河北省行政区域内的书院为研究物件,因此去除其中今属北京、天津等地域内的4所书院,河北省拥有18所书院,位列全国第9。而除去保定、廊坊、张家口、沧州、衡水、石家庄北等地区的14所,位于邢台地区的书院还有6所,现将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1.紫金山书院(邢台县):1247年,刘秉忠建③。

2.董公书院(府治):至元年间,董朴建④。

3.和阳书院(南和县):修建时间及修建人不详⑤。

4.孔岗书院(唐山县):大德六年,进士孔璠建[6]。

5.林公书院(内丘县):时间不详,大儒林起宗建⑥。

6.鲁亭书院(内邱县):中统年间,大儒刘德渊建[7]。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元代邢台地区书院较之唐宋时期有了较大发展,虽然与一些发达省份相比仍较为落后,但在河北省其他地级市中处于前列。此外,元代还出现了一些享誉全国的书院,其中紫金山书院是元代闻名全国的书院,由元代名臣刘秉忠创办,并汇集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学者,史称“邢州五杰”或“紫金五杰”,形成了后人所称的“紫金山学派”,这一特点与统治者的政策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下文会有详细论述。这一时期的书院仍是以民办书院居多。

二、明清时期邢台地区书院数目及其时空分布

(一)明清时期邢台地区书院名称及数量考证

1.明代邢台地区书院名称及数量

(1)龙岗书院(府治):嘉靖年间,知府高迁重修⑦。

(2)连城书院(府治):万历十年,修建人不详⑧。

(3)温州书院(沙河县):嘉靖十六年,知县傅钟琭⑨。

(4)十方书院(南和县):万历年间,知县朱正色。

(5)资治书院(唐山县):崇祯年间,进士赵渔建⑩。

(6)连洲书院(任县):明代,谢洙建⑪。

(7)紫微书院(南宫县):嘉靖年间,御史胡嘉谟建。

(8)东郭书院(南宫县):明代,刘濂。

(9)槐川书院(柏乡县):明代,魏文毅。

(10)慎斋书院(柏乡县):明代,魏谦光。

(11)乐天书院(临城县):万历十九年,邑人乔辅世建。

(12)正学书院(宁晋县):嘉靖三十年,御史蔡瑗。

(13)角滨书院(宁晋县):嘉靖三十九年,御史蔡瑗。

(14)洺阳书院(威县):嘉靖二年,知县钱术建。

通过上述考证,明代邢台地区共有书院14所。

2.清代邢台地区书院名称及数量

(1)国士书院(府治):顺治十年,知府朱国治、知县金渐重修。

(2)育英书院(邢台县):同治十三年,知县宋陈寿。

(3)襄南书院(沙河县):康熙二十四年,知县谈九⑫。

(4)温泉书院(沙河县):同治十三年,李福田。

(5)和阳书院(南和县):康熙十八年,知县叶青黎重修⑬。

(6)平乡书院(平乡县):同治三年,知县苏性改建⑭。

(7)凤台书院(广宗县):乾隆三十一年,知县劳敦建⑮。

(8)广泽书院(巨鹿县):道光十七年,知县黄育楩建⑯。

(9)尧山书院(隆尧县):道光年间,知县许本铨⑰。

(10)中丘书院(内丘县):光绪十三年,修建人不详。

(11)广乡书院(任县):道光二十七年,知县廷桂建⑱。

(12)渚阳书院(任县):光绪十五年,知县张桂芬。

(13)卢公书院(清河县):康熙十六年,生员霍拱辰。

(14)信诚书院(清河县):乾隆中期,修建人不详。

(15)经正书院(清河县):道光十八年,知县曹笏。

(16)春晖书院(清河县):道光二十六年,知县布彦泰。

(17)南亭书院(南宫县):顺治八年,知县沈秉。

(18)东阳书院(南宫县):乾隆十六年,知县衷炳。

(19)堂阳书院(新河县):康熙十六年,知县王汝翰。

(20)作信书院(新河县):乾隆四十年,知县戴允元。

(21)坤城书院(新河县):嘉庆十一年,邑人程约妻赵氏捐建。

(22)槐阳书院(柏乡县):乾隆三十年,知县钟庚华⑲。

(23)广阿书院(隆尧县):乾隆二十四年,知县袁文焕。

(24)洺阳书院(威县):同治十一年,知县溥福倡捐修。

(25)乐育书院(威县):修建人及修建时间不详。

通过上述考证,清代邢台地区的书院有25所。

另外南宫的彤塔书院、临城的尧峰书院和宁晋的蒙泉书院其修建时间与修建人不详。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邢台地区的有史可考的书院共42所。

(二)明清时期邢台地区书院分布的时间特征

1.明代邢台地区修建书院的时间特点

通过上述考证,明代邢台地区共修建书院为14所,其中有朝段可考的有10所,分布于明代17朝中的3朝中。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有6所,占明代邢台地区书院总数的43%。在有朝段可考的10所中,嘉靖朝6所,万历朝3所,崇祯朝1所。从年平均设置来看,嘉靖朝年平均设置为0.12所,万历朝年均设置为0.07所,年平均设置最多的是嘉靖朝,由此可以推断嘉靖朝是明代邢台地区书院发展的高峰期。

明代邢台地区书院的发展集中分布在嘉靖、万历朝,这与河北地区明代书院发展的时间段与“明代河北书院的创建从正德年间开始起步,到嘉靖年间达到顶峰,其次是万历年间。”[8]是一致的。明代邢台地区书院的集中分布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明代中央政府的文教政策,尤其是嘉靖朝;二是地方的支持与参与修建。

(1)明代的文教政策

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末的社会动乱,面对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统治者坚持认为盛世宜用文治的思想,大力发展官学教育,《明史·选举志》载:“迄明,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无人而不纳之教”[9]。使得明初官学教育得到了又一轮的复兴,无可否认,故乡官学教育大力发展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统治,然自成化年间至弘治年间,由于皇权的削弱,加之宦官专权,官学教育和科举弊端丛生,士人为了拯救官学教育,复兴书院就日益提上了日程。正德之后,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书院进入极盛,《江苏省书院志》载:“国学之制渐堕,科举之制孔炽,士大夫复倡讲学之法,而书院因之以兴”[10],由此可知,明代的文教政策左右着书院的发展。

(2)地方官的提倡与兴办

邢台地区明代书院数量共有14所,其修建人的身份要么御史,要么知县,大部分为朝廷官员,如:御史蔡瑗创建的两所。

2.清代邢台地区书院发展的时间特征

通过上述可考,清代邢台地区修建的书院25所,其中除(中丘书院、信诚书院、乐育书院不知何人所建外),其中有确切修建人的有22所。占清代邢台地区书院总数的88%,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有22所,占邢台地区书院总数的88%。具体情况见下表:

朝代修建书院数目顺治朝2所康熙朝4所雍正朝0所乾隆朝6所嘉庆朝1所道光朝5所咸丰朝0所同治朝4所光绪朝2所

通过上表可知,从总的时间来说,乾隆朝是设置书院做多的时期,总设置为6所,占有朝代可考的书院总数的27%,对于没有书院设置的朝代来说,有雍正朝和咸丰朝,其中咸丰朝内忧外患,处于多事之秋,书院设置为0所确有情可原,而雍正朝,处于康乾盛世的时间段中,没有设置书院真的是耐人寻味。至于原因,不再论述,为更好的分析清代邢台地区书院分布的时间特征,我们还必须以各朝代设置书院的年平均数来做参考,如下表:

朝代修建书院数目在位年数年平均设置量顺治朝2 18 0.11康熙朝4 61 0.06雍正朝0 13 0乾隆朝6 60 0.1嘉庆朝1 25 0.04道光朝5 30 0.16咸丰朝0 11 0同治朝4 13 0.30光绪朝2 34 0.06

从上表可知,从年均设置书院数目来看,同治朝、道光朝和顺治朝是设置书院最多的三个时期,分别为0.30、0.16、0.11;而咸丰朝和雍正朝则没有书院设置。至此,可以肯定,顺治朝(1644-1661)、道光朝(1820-1850)、同治朝(1861-1874)为清代邢台地区书院发展的高峰期;而雍正、咸丰和嘉庆朝则是清代邢台地区书院发展的低迷期,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清代国家书院政策的影响。清初,关于书院政策方面,清朝统治者则是百般抑制。顺治九年(1652),诏令“各提学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11],而邢台地区顺治年间书院的创建是在八年或十年,正是在限制的时间段内,而此时的发展显然与中央政策无关。道光年间,由于官场的腐败波及书院教育,统治者大力度的进行整顿,同治年间,更是由于内忧外患,为了“底定人心”[12],在官方和民间的合作推动下,书院的发展进入一个繁荣期。二是社会稳定的发展与否,也关系着书院的发展。道、咸、同时期,虽然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咄咄相逼,但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统治者显出了无比强大的自卫能力,出于对民族自尊的强烈要求,使得书院在社会的混乱中飞速发展,可见影响书院发展的因素并不一定是绝对的。

(三)明清时期邢台地区书院的空间分布特征

1.明代邢台地区书院的空间分布

明代邢台地区修建书院14所,分别分布在顺德府所辖的16个州县10个州县之中,未覆盖全府,各个县的书院建置如下⑳:

顺德府所辖州县书院数量(所)府治2邢台县0沙河县1南和县1平乡县0广宗县0巨鹿县0唐山县(隆尧县)1内丘县(临城县)1任县1新河县0清河县0宁晋县1南宫县2威县0柏乡县2

从上表可以看出,邢台地区书院的空间分布不平衡,我们先来看一下邢台地区的地形地貌,邢台地区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太行山以东,地形地貌更是多种多样,自西向东分别为山地、山地与平原相间、平原。除邢台县(府治)、内丘县、沙河县位于山地与平原相间的中部地带,其余的各县都分布在平原地区。由上表可知,明代分布于平原地区的书院为8所,而山地与平原相间地带书院分布为4所。位于平原的各州县的县平均设置为0.67所,山地与平原相间地带的县平均设置为1所。由此可知,明代地区邢台地区书院设置密度,平原地区所辖的州县设置比山地底。相对而言,山地与平原相间地带克服了纯山地的交通不便状况,有克服了纯平原地带喧哗吵闹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修生养性,此外,清幽的环境为书院的选址提供了便利。

2.清代邢台地区书院的空间分布

清代邢台地区书院的修建共有25所,分布于邢台地区所辖的16个州县中的15个州县中,见下表:

邢台地区所辖州县书院数量(所)府治1邢台县1沙河县2任县2内丘县1巨鹿县1广宗县1平乡县1清河县4南和县1柏乡县1南宫县2新河县3隆尧县2威县2宁晋县0

由上表可以看出,清代邢台地区书院的分布与明代相比,差别很大,几乎遍布各个州县。根据自然地理形态而论,清代邢台地区的平原所修建的书院有20所,山地和平原相间地带修建书院为5所,平原各县的县平均设置量为1.66所,山地和平原相间地带平均设置为1.25所。以上所知,清代邢台地区书院的修建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并且平原各县的平均设置量超过了山地与平原的相间地带。

三、明清时期邢台地区书院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

影响邢台地区书院地域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等方面。

(一)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对书院地域分布的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时期的自然因素对书院分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同一时期不同的自然因素对书院分布的作用亦不相同。总的来说,自然条件对书院的分布不起决定作用,大部分的个人喜好占的比重比较大。自然条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即地形。地形主要指平原、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等,总的来说,平原、河谷地区书院分布较多。但是在书院官学化程度较低的宋元时期,一些文人墨客和地方官绅在建造书院时,往往选择一些远离尘嚣的山野之地,以利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而到明清以后,书院基本上已完全官学化,书院往往建在治所附近,城区之内以便于政府管理。乾隆以后,书院大大发展,遍布全省,自然条件的影响就十分微弱了。

(二)政治中心的优势(各个州县的治所)

宋元时期,大部分书院远离政治中心,或山中,或林中,或城乡结合部,只有一小部分建在城内,宋元时期政治中心与书院分布中心,有一定偏差,明清时则基本吻合,大部分建于城内或靠近城市,即政治中心附近,特别是一些影响较大的书院,如邢台龙冈书院。政治中心之所以成为邢台地区书院分布密集区,有以下四点原因:一是执行政策彻底,政府重视。书院建在政治中心,有利于诏令的传达和执行,所以政治中心往往是书院发达地区。同时朝廷及地方各级政府对治内书院,均十分重视。如乾隆年间,皇帝御赐保定莲池书院“绪式濂溪”匾额。地方上的知府、知州上任以后也往往是率先建修治内书院,他们大部分都生活在城中,因此政治中心亦是各市书院分布的密集区。第二,管理方便。书院设在政治中心,方便了学官、“宪节”的督察、考课、巡视教务等。尤其明清时期,邢台地区书院的官学色彩很浓,书院的日常管理活动逐渐纳入政府的管辖范围。第三,科举影响。明清科举体制完备,院试、乡试、会试均在相应的治内举行。政府的鼓励加之功名利禄的刺激使得士人纷纷参加科举考试,对书院教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需求,促进了政治中心地区书院的发展。第四,名师荟萃,对士人有吸引力。这些人都是博学多才,名扬天下,追随他们学习的人很多。另外,政治中心地区往往人口众多,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经济发达,筹集资金较容易,交通便利,便于交流等均促进了当地书院的发展。

总之,影响明清时期邢台地区书院发展及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政治等条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还有经济与文化因素,兹不再论述。

综上所述,邢台地区书院的书院发展自宋代起步,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发展,已经遍布邢台地区的各个州县。明清时期,既是河北书院的发展繁荣期,同时也是邢台地区书院发展的突飞猛进时期,虽然邢台地区书院发展在时间上与河北书院的发展不相一致,但至少它反映了邢台地区书院发展的特殊性。尽管书院发展处于繁荣期,但是,总的来说,书院的发展在邢台地区依然不平衡,原因在上文已提到,不再论述,总之,书院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教育意义,对地方性书院的大力发掘与研究,对于本土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注:

①宋代河北的五所书院分别为:封龙书院、中溪书院、西溪书院、张子书院和龙岗书院。

②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191頁。

③(明)宋濂:《元史?刘秉忠传》注《顺德府志?人物志》载:“刘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颂数百言。年十三,为质子于帅府。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此时应为刘秉忠创建书院的开始。

④徐景增:《顺德府志》,乾隆十五年(170年)版。卷十一《人物志上》载:“至元中,用荐为陕西知法官,未几,亲老归养,召不起命,以翰林修撰致仕。学者成为龙岗先生”。董公书院当为其致仕之后所见,因其为龙岗先生,故又称龙岗书院。

⑤据南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和县志》载:“书院为本县高等学府,始建于元朝,在县治西,前冠当时县名,故称和阳书院”。

⑥据雍正《畿辅通志》卷二九《学校志》云:“在内丘县中丘驿前,元林起宗聚徒讲学处,旧在处士庵”。

⑦徐景增:《顺德府志》,卷三《学校志》载:“国士书院在文庙西,旧为龙冈书院,明巡按傅振商改匾莲城,城门外立石坊,知府张延廷、知县朱诰重修。”

⑧同上。

⑨光绪《畿辅通志》卷一一六《学校志》云:“在明伦堂后,嘉靖十六年知县傅钟琭建。”

⑩徐景增:《顺德府志》卷三《学校志》载:“资治书院,在宣骛山,邑人赵渔建。”

⑪徐景增:《顺德府志》,乾隆十五年版,卷六《古迹志》载:“莲洲书院在文庙前东偏,明別驾谢洙建,年久遂圮,地为居民所侵。”

⑫光绪《畿辅通志》一一六学校志云:“襄南书院,知县谈九建,久废”。

⑬乾隆《顺德府志》卷三《学校志》云:“国朝康熙十八年,知县叶青黎捐俸建。”

⑭光绪《畿辅通志》卷一一六《学校志》云:“社学,在县治东,乾隆四年知县李时宪重建,捐置膏火地九十二亩七分六厘,有碑记,同治三年,知县苏性改为书院,八年知县余锡纲重修”。

⑮同治《广宗县志》卷三《书院志》云:“宗邑旧无书院,乾隆三十一年,前令劳公即察院旧区建立之,名曰:凤台书院,有碑记”。

⑯乾隆《顺德府志》卷三《学校志》载:“资治书院,在宜骛山西,邑人赵渔建”。

⑰光绪《畿辅通志》一一六学校志云:“在县城大街,道光间知县许本铨建,咸丰间,知县王明彝重修。”

⑱光绪《畿辅通志》一一六学校志云:“在县城内,道光二十七年知县廷桂建,同治二年,知县张光藻筹款以备奖赏”。

⑲民国《柏乡县志》卷四《教育志》载:“槐阳书院,在城上街,清乾隆三十年知县钟赓华购宅捐建,咸丰六年知县江恭先重建,光绪十五年知县李傅棣重修”。

⑳为方便起见,关于邢台地区的行政区划以顺德府所辖的16个州县为准。

[1](清)袁枚.随园随笔(卷十四)[M].嘉庆戊辰年镌,出版地,出版年不详.

[2]赵禄祥.资政要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八卷,中国教育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4](清)徐景曾.顺德府志[M].乾隆十五年(1750年).

[5]邢台市教育委员会.邢台市教育志1251~1993[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中国邢台网.邢台市历代出院一览[EB/OL].http://www.xtrb.cn/ xtt/2011-09/13/content_309330.htm,2015-02-03.

[7]吴洪成,刘长宽.北方传统书院的一个缩影:河北邢台的古代书院教育[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8]吴洪成.明代河北书院述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4).

[9]张廷玉.明史·选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赵所生,薛正兴.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省书院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1](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学校部(卷三八三)[M].出版地,出版年不详.

[12](清)李鸿章.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六)[M].嘉庆二十五年刻本,出版地,出版年不详.

(责任编辑:刘忠义)

G649.299

A

1671-752X(2015)04-0030-05

2015-07-25

袁志敏(1989-),男,河北邢台人,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献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邢台知县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邢台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邢台分行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游邢台动物园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白鹿洞书院记
没头脑
青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