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斌,张文娴,张宪斌,张子龙
几丁糖预防急性腹膜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赵素斌,张文娴,张宪斌,张子龙
目的:探讨几丁糖预防急性腹膜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0例急性腹膜炎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使用几丁糖,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前和术后第3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以及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25.3±10.2)h,早于对照组(36.5±10.4)h;首次进食时间为(31.3±9.6)h,也早于对照组(42.5±11.4)h(P<0.05);术后第3 d观察组各指标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1.5%,对照组12.5%(P<0.05)。结论:急性腹膜炎术中应用几丁糖可有效预防粘连性肠梗阻。
急性腹膜炎;几丁糖;粘连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为急性腹膜炎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治疗较为困难。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应用医用几丁糖预防急性腹膜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采用几丁糖治疗共200例,男135例,女65例;年龄5~75岁,平均(55.8±2.3)岁。胃十二指肠穿孔55例,急性胆囊炎39例,小肠穿孔9例,急性附件炎8例,急性阑尾炎89例。同期未用几丁糖的200例为对照组,男129,女71例;年龄6~78岁,平均(59.6±2.6)岁。胃十二指肠穿孔60例,急性胆囊炎35例,小肠穿孔10例,急性附件炎9例,急性阑尾炎86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均行常规的剖腹探查术。术前1 h及术后常规应用一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及奥硝唑静脉滴注。主要麻醉方式为全麻。均选择右侧腹经腹直肌切口,长度5~15 cm。观察组于关腹前将适量医用几丁糖均匀涂布于手术创面、肠管及系膜浆膜面,用量6~12 mL,其余治疗措施,如补液、抗菌药物、营养支持等均与观察组相同。随访时间均满2年。
1.3观察指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前和术后第3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术后腹腔并发症(腹腔感染、肠瘘),以及随访期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两分类指标的比较用χ2四格表检验;多行多列的等级变量指标采用X列χ2检验;以上所有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近期疗效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进食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是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n)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200 200首次排气时间25.3±10.2a36.5±10.4首次进食时间31.3±9.6a42.5±11.4
2.2实验室指标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 d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2。
2.3术后并发症观察组2例发生腹腔感染,发生率1%。对照组19例,发生率9.5%,两组相比差别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肠瘘等严重并发症。
2.4远期疗效观察组3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1.5%。对照组25例,发生率12.5%,两组相比,差别明显(P<0.05)。两组随访时间均2年,随访率均100%。
3.1肠粘连发生机理急性腹膜炎术后发生肠粘连,其机理目前仍以炎症学说较为流行,即细菌感染、化学性损害等因素造成腹膜及基底膜的损伤,导致炎性渗出,改变了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之间的平衡,使渗出物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析出,产生纤维蛋白性粘连。加之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长入,使腹膜浆膜相互黏连[1],严重者将导致梗阻。手术后粘连是粘连性肠梗阻中最多发的类型,约占80%。过去预防肠粘连的方法较多,如使用抗组织胺药物、抗凝血激酶、肝素、右旋糖酐、透明质酸酶等,但效果都不甚理想。随着对粘连形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预防粘连形成的措施也逐步更新[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n观察组 200对照组 200术前术后3 d白细胞计数(×109/L)13.51±4.31 13.26±4.82中性粒细胞比值(%)89.69±3.59 88.58±3.67 CRP(mg/L)49.8±21.35 50.83±20.41白细胞计数(×109/L)8.51±2.56a 12.86±3.61中性粒细胞比值(%)70.21±2.36a 85.69±3.27 CRP(mg/L)19.26±8.7a 31.52±9.48
3.2几丁糖及作用机制医用几丁糖是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中提纯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化学名称为N-乙酰氨基葡萄糖多聚体,pH值接近中性,无毒、无刺激、无免疫抗原性、无热源反应、无溶血、无致基因突变等反应,组织相容性好,在体内可吸收降解,是一种新的体内植入生物材料[3]。其作用机制是:(1)促进上皮细胞生长,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从而阻断胶原纤维的来源,能溶解于酸[4-5]。(2)止血作用,抑制血纤维蛋白束形成,从而减少术后血肿机化造成的组织粘连[6-7]。(3)生物屏障作用,一般能在局部停留超过3周以上[8]。(4)抑菌作用,可降低局部感染机会[9]。几丁糖防止组织粘连的作用如预防肌腱粘连、预防关节粘连在实验研究上已得到证实[10-11],盛志坚等[12]通过SD大鼠实验研究表明,几丁糖还能有效地预防术后肠粘连的作用。
3.3几丁糖对急性腹膜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效果基于上述基础研究的结论,我们的临床研究旨在观察医用几丁糖对急性腹膜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效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几丁糖在急性腹膜炎手术术毕关腹前腹腔内应用后,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 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和C反应蛋白浓度检测结果均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几丁糖有促进肠功能恢复、预防肠粘连的作用[13]。经过2年的随访,200例中仅3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而同期未应用几丁糖的对照组中有25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2者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与盛志坚等[12]、戴江峰等[14]研究结果相吻合。由此证实,几丁糖具有明显预防急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形成的作用,它是一种预防急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的安全、有效、理想的生物材料[15]。
[1]张秀群,李越,杨玮琳,等.医用几丁糖预防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效果研究[J].求医问药,2012,10(6):525-527.
[2]郝守成.几丁糖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疗效观察[J].陕西医药杂志,2012,9(41):921-922.
[3]候春林,卢建熙,包聚良,等.几丁质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3,7(2):115.
[4]Hirschelmann A,Tchartchian G,Wallwiener M,et al.Areview of the problematic adhesion prophylaxis in gynae-cological surgery[J]. Arch Gynecol Obstet,2010,285(4):1089-1097.
[5]Maciver AH,McCall M,James Shapiro AM.Intra-ab-dominal ad⁃hesions:cellular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 forprevention[J].Int J Surg,2011,9(8):589-594.
[6]李淑娟.医用几丁糖在剖宫产中应用1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220-221.
[7]宋敏.医用几丁糖预防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21(5):89.
[8]林秋燕.医用几丁糖预防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3(12):30.
[9]唐晓娣.医用几丁糖预防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9A):76-77.
[10]叶根茂,侯春林.几丁糖预防兔屈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4,10(1):51.
[11]叶根茂,侯春林.几丁糖预防膝关节粘连的实验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4,15(3):241.
[12]盛志坚,侯春林.几丁糖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实验研究[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93,3(1):6.
[13]彭永光,李宗山,张卫民,等.几丁糖联合胃复安在预防急性阑尾炎开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4(11):491-492.
[14]戴江峰,倪斌.医用几丁糖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杂志,2001,17(1):55.
[15]王卫英,单人骥.医用几丁糖预防术后肠粘连 [J].江西医药,2009,44(7):682.
(收稿:2014-11-12修回:2015-02-03)
(责任编辑周振理)
R574.2
A
1007-6948(2015)04-0385-02
10.3969/j.issn.1007-6948.2015.04.015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普外三科(邯郸 05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