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涌,成巧云
(1.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昆明 650223;2.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
对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城乡差距的再认识
——以云南省为例
施 涌1,成巧云2
(1.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昆明 650223;2.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认识和把握办学条件的城乡差距,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从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和教师办公用房、学生和教师生活用房、办学条件学校达标率、学校医疗设备以及其他办学条件等方面对云南省城乡办学条件进行描述和评价。认为办学条件的城乡差距已经由全面差距转为部分差距,并提出政策建议。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城乡差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力的逐步增强,教育投入的倍增,云南省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已经从全面差距转变为部分差距,有的指标已经开始优于城市学校。所以准确认识和把握办学条件城乡差距,有利于推进云南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
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资料研究为主,典型抽样访谈、问卷调查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主要选取了云南省2011年按城区、镇区、乡村(文中的农村指镇区和乡村)分类统计的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和教师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以及其他办学条件(图书、教学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座位、固定资产总值、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实验设备资产值等)进行比较研究。典型抽样是按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选取了昆明市五华区、安宁市,楚雄州楚雄市、南华县,普洱市澜沧县、西盟县为调研对象,分别对其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以后,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尤其是2010年云南省通过了“两基”国检,使云南省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是逆转。
(一)生均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农村远高于城区,但建筑质量城区优于农村
1.生均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主要指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语音室和体育馆六类。云南省的小学和初中生均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的情况见表1和表2(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2011年∕2012年学年初云南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统计报表》)。
表1 小学生均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m²
表2 初中生均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m²
从表1看,乡村、镇区小学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是城区的1.39倍、1.27倍,尤其是生均教室明显比城区高,乡村和镇区小学教室分别是城区的1.48倍、1.31倍,但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微机室、语音室、体育馆,城区却明显高于乡村。造成差距的原因之一是农村小学普遍规模较小,如果配齐这些教学辅助用房,使用率却不高,也会造成很大浪费。在农村小学教室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以后应该向一房多用发展。
从表2看,乡村初中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则是城区的1.09倍,镇区略低。如果细分,乡村、镇区初中教室是城区的1.24倍、1.12倍,除体育馆外,教学辅助用房城乡差距不大。反映出云南省经过几年的校点收缩,全省现在的初中布点已经大量减少,基本上一个乡镇只有一所学校,从而使初中规模相对大幅提高,因此与城区初中相比已没有明显差距。
2.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建筑结构
从表3来看,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房屋建筑结构所反映出的建筑质量,城区明显优于镇区,镇区明显优于乡村。小学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框架结构所占比例,城区比镇区高8.46个百分点,镇区比乡村高20.37个百分点;初中城区比镇区高7.21个百分点,镇区比乡村高10.93个百分点。云南省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对师生安全的威胁很大,应该尽快改造。
表3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建筑结构构成比例∕%
(二)师均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及建筑质量城区明显好于农村
按专任教师数平均的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城区小学分别是镇区、乡村的1.27倍、2.17倍,其中教师办公用房城区是镇区、乡村的1.25倍、2.02倍。按专任教师数平均的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城区初中分别是镇区、乡村的1.23倍、1.37倍;其中教师办公用房城区是镇区、乡村的1.24倍、1.35倍。这一数据反映出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比城区差。详见表4。
表4 师均行政办公用房和教师办公用房面积∕m²
从房屋建筑结构的比例来看,框架结构建筑所占比例,城区明显优于镇区,镇区明显优于乡村。小学框架结构行政办公用房所占比例城区比镇区高17.52个百分点,镇区比乡村高14.44个百分点;初中城区比镇区高20.50个百分点,镇区比乡村高12.75个百分点。详见表5。
此外,在学校各类用房中还存在一个现象,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中框架结构建筑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行政和教师办公用房,尤其是镇区、乡村初中框架结构比例高了10个百分点。此外,教师的临时住房危房率很高,许多偏远学校往往是学生住新房,教师住危房。主要原因是多年来的学校建设中,往往注重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建设及达标考评,而忽略教师办公用房的建设。
表5 行政、教师办公用房建筑结构构成比例∕%
(三)生活用房面积农村全面高于城区
学生生活用房指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教师生活用房指教工宿舍及教师周转房。
从表6和表7的数据上看,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活用房和教师生活用房的面积都远高于城区学校。这是因为农村学校规模小、住校生多,导致学生生活用房面积相对较高。教师生活用房面积相对高的原因,一是享受福利房的教师较少,二是离城远,三是教师对在农村购房的意向不高。但教师的宿舍远远满足不了教师的实际需求,据课题组对澜沧县的20所学校的调查,2所县城学校均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享受福利房,11所镇区学校仅有2所学校教师享受过福利房,7所乡村学校没有一个教师享受过福利房。在镇区和乡村的18所学校中,有5所学校教师住房全部是危房,有部分教师只能在学校附近租房住。住房的困难已经成为了影响农村学校教师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
表6 学生生均生活用房面积∕m²
表7 教师师均生活用房面积∕m²
(四)办学条件学校达标率小学城区高于乡村,初中乡村高于城区
从表8可看出,小学阶段的达标率总体上除“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城乡相差不大以外,其他达标率均呈现城区、镇区、乡村从高到低的现象,城乡相差最大的是“校园网”达标率,城区是乡村的11.95倍。但另一种浪费现象也值得关注,即许多农村学校因为没有专任教师,学校的体育器械、音乐器材、美术器材、数学自然实验仪器等长期无人使用的现象。据2013年统计,全省有乡村小学10 547所,但只有3 682名英语教师、4 302名体育教师、2 927名音乐教师、2 563名美术教师、2 217名信息技术教师,可见有数以千计的学校没有相应的专任教师,所以存在各类器材闲置或使用率很低的情况,更奢谈教育质量!有的学校因学生少、场地狭窄也存在器材无法使用的情况。
从表9看,前五项呈现镇区、乡村、城区从高到低的现象,而且镇区、乡村学校达标率远高于城区,校园网的达标率镇区最高,乡村最低。可见目前农村初中阶段办学条件已经不低于城区,主要的问题是提高使用率,用好器材的问题。
(五)学校医务室的配备率总体较低
据实地调查,普洱市澜沧县20所城乡学校中,仅有2所学校配备医务室,且都属城区学校;普洱市西盟县10所城乡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配备医务室;昆明市安宁市10所城乡学校中,也仅有4所学校配备,其中3所属城区学校。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政策的放开,城乡义务教育生源流向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家庭为让子女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而迁入城里就读的趋势加快,城区学校教育资源日益趋紧,大班额越来越多,而农村空壳学校、小班化也日益增多,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教育发展必须顺应这个变化。但是如果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性的逆转,农村教育就将面临深刻的生存危机,同时城区教育也将面临过饱和危机。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措施尽快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质量,进而提高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此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表8 小学办学条件学校达标率∕%
表9 初中办学条件学校达标率∕%
(一)适时调整农村学校建设思路,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政府的大量投入,云南省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从量上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距离优质、安全、足够、高效的办学环境,还有一定距离。所以要继续以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数量和质量并举,重点提高农村学校各类用房建设的质量,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尤其是地震频发区,只能建设框架结构的校舍。
针对云南省农村小学普遍存在规模小的实际,配齐教学需要的各类功能室,不太实际,而且浪费极大。因此,农村学校建设应本着有用、能用、够用的思路,从农村学校教室比较充裕而功能室比较紧缺的实际出发,向一房多用发展。既节约了国家投入,也满足了农村学校提升质量的需要。
(二)因地制宜配备农村学校教学器材
教学器材的有效使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但要提高农村学校教学器材的配备率,更要重视农村学校教学器材的使用率和使用水平,提升管理水平。同时要及时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思路,对于尚未配备教师、没有场地条件、生源快速减少的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缓配、减配教学器材。把省下的经费用于教师对器材使用的培训。建立教学器材使用的评估检查机制,促进农村学校教学器材使用频度和效度的提高,有效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三)强化政府职责,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投入
1.专项经费向农村学校倾斜,注重投入效益
借鉴安宁市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方面的做法,各州市和县设立“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和专用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因地制宜、因县制宜、因校制宜。
2.改变专项经费的下拨方式
现在教育专项经费的下拨方式,一般是采取层层配套的形式进行,不要说贫困县,就是非贫困县的压力也非常大,甚至非贫困县也出现了无经费配套的现象。云南省贫困县数量比较多,非贫困县财力也并不充裕(无法与东部富裕县相比)。为避免出现因为无法配套经费,致使贫困县办学条件的改善落空,甚至出现低水平的配套,造成办学条件的低水平重复,要转变专项教育经费各级配套下拨方式,建议农村学校建设的专项经费由国家或省直接全额拨付到贫困县用于农村学校,同时减少非贫困县的专项经费的配套。
(四)重视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农村学校留住教师困难是教育的顽疾、故疾,除工资收入不高外,工作、生活环境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云南省农村教师没有住房和住危房的现象十分普遍,对教师来讲,要先安居才能乐业!教师是灵魂工程师,很难想象长期住危房、租房的教师,会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全国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能只讲奉献和付出,必须下大力、出实招,把尊师落在实处,切实为教师创造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这既是稳定教师队伍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因此,要把教师周转房的建设和改造纳入农村学校建设改造的范畴,有条件的县要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适当布点在农村学校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使教师在享受经济社会成果的基础上免除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为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增大农村学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农村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注重学校医务室的配备
学校医务室关乎师生的就医与健康。从云南省全省的情况来看,学校医务室配备极少,尤其是农村学校基本都没有配备,但农村学校点多面广普遍交通不便,全部配备学校医务室也不实际。建议可以由学校和当地农村卫生院(所)联办学校医务室,既增加了卫生院(所)的布点,又解决了师生就医困难的问题,相得益彰。
A Recognition of the Condition Gap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 Example of Yunnan
Shi Yong1,Cheng Qiaoyun2
(1.Yunn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Kunming 650223,China;2.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The condition of runn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teaching quality.Accurate understanding the condition gap of running school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beneficial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balance and equally.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evaluates several aspects of conditions of running school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Yunnan on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rooms and teaching facilities,executive offices and teacher's offices,students'and teachers'dormitory,the rate of reaching the standard of conditions of running schools,and the medical equipment of school and so on.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the paper believes the condition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shrinking and also comes up with several practical suggestions about it.
compulsory education;condition of running school;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G40-052.4
A
1672-2345(2015)01-0096-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5.01.020
(责任编辑 杨朝霞)
2014-07-01
2014-11-04
施涌,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宏观研究、比较教育、民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