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轻
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内三科 绵竹 618200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01—2014-05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64例,均经头颅CT 检查确诊。入组标准:西医诊断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中脑梗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诊断标准,近3个月内无手术史,患者家属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既往出血性疾病史者、有出血倾向者、合并严重意识障碍、肝肾功能不全及急慢性感染患者。164例患者,男101例,女63例,年龄50~80岁,平均(62.7±5.5)岁;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型47例,中型72例,重型4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男51例,女31例,平均年龄(61.6±5.3)岁,轻型25例,中型35例,重型21例;对照组男50例,女32例,平均年龄(62.3±5.5)岁,轻型22 例,中 型37 例,重 型24例。2组的年龄、性别、脑梗死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2组均予以调控血压、血糖、降颅内压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静滴灯盏花素注射液15mL+10%葡萄糖溶液500mL,1次/d,连续用药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静滴前列地尔100 μg+5%葡萄糖溶液250mL,1次/d,连续用药4周。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同时采用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末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等。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血尿常规检查,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标准痊愈 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完全消失,CSS评分降低91%~100%,机体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获得显著改善,CSS评分降低46%~90%,机体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一定改善,CSS评分降低18%~45%,机体病残程度为4级;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CSS评分减少不足18%或增加≥18%,病残程度为5 级或者死亡。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2组治疗前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CSS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s)
表1 2组治疗前后C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 P<0.05
组别CSS(分)Barthel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8.51±3.04 13.19±1.47ab 55.62±5.68 91.14±10.12 ab对照组 28.67±3.14 21.88±2.28a 55.78±5.73 68.15±7.06 a
2.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 P<0.05
组别 时间全血黏度(mPa·s)高切黏度 低切黏度血浆黏度(mPa·s)纤维蛋白原(g/L)红细胞压积(%)观察组 治疗前 6.82±0.32 12.09±1.28 2.09±0.21 5.51±0.55 51.89±5.23治疗后3.41±0.36ab 7.75±0.82ab 1.22±0.13ab 3.31±0.33ab 30.17±0.38ab对照组 治疗前 6.88±0.37 12.11±1.34 2.14±0.25 5.53±0.61 51.54±5.14治疗后 5.74±0.35a 10.65±1.19a 1.88±0.19a 5.02±0.49a 45.24±0.47 a
2.3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4 不良反应 2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可靠。
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脑动脉血流中断以及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而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疾病,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70%[4]。心脏疾病、血管壁病变、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分改变等均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因,且常与高黏血症、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等伴发[5]。在发病后超早期实施溶栓治疗能够挽救半暗带区域内尚未死亡的神经细胞,但溶栓治疗时间窗较短,超过6h多难获得满意疗效,且具有出血风险,临床应用受限。
灯盏花素注射液是自灯盏花中提取出有效成分灯盏花素并经加工精制技术而成的中药注射剂,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及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治疗[6]。脑梗死患者多合并血液流变学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指标升高。灯盏花素具有降低血小板凝集、降低血管阻力、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改善脑部微循环等作用,可保护患者的神经细胞,从而改善神经缺损症状。前列地尔是一种血管活性药物,其有效成分为前列腺素E1(PGE1),临床多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前列地尔能够有效激活细胞中的腺苷酸化酶,从而提高血管平滑肌中分布的环磷酸腺苷,发挥其血管扩张作用,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与此同时,其对于脑缺血部位具有特异性作用,扩张病变部位已狭窄血管,从而改善患者的脑组织缺氧与缺血状态[6]。此外,前列地尔能够激活细胞膜钠离子(Na+)-钾离子(K+)-三磷酸腺苷(ATP)酶的活性,从而促进神经细胞中环磷酸腺苷(cAMP)的水平,最终改善神经营养状态,增加神经内膜的血流量并可提高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用于治疗脑梗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7]。
综上所述,灯盏花素与前列地尔联合应用于治疗脑梗死,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3]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张宁.注射用灯盏花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7):83-84.
[5]黎卓华,杜利军,崔敏涛,等.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7):871-872.
[6]邱平华,王育胜,黄翰,等.高灌注疗法联合法舒地尔、前列地尔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脑梗死的应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10):1 034-1 036.
[7]吴瑾.前列地尔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