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冬 费 军 刘文鹏
解放军306医院医学影像科 北京 100101
超早期脑梗死是指发病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但急诊CT 常无异常改变,部分患者可于磁共振DWI序列显示病灶,但少数患者常规磁共振检查也无异常发现。本文通过分析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CT 灌注成像(PWI)及动脉成像(CTA)对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05—2014-06我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诊治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男16例,女14例,年龄35~71岁,平均(58.3±8.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0min~6h,平均(2.5±1.2)h。临床表现为偏身感觉、运动障碍12例,言语不清6例,头晕5例,视觉功能异常4例,意识障碍3例。纳入标准:经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超早期脑梗死诊断标准[1];初次发病,入院时间≤6 h;无CT 造影剂过敏史;无幽闭恐惧症;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排除其他类型颅内病变,先天畸形及恶性肿瘤,临床资料不完整及不能配合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CT 设备选择西门子二代双源CT 扫描 仪(Somatom Definition FLASH)。患者仰卧位,头先进,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异物、义齿等。CT 灌注成像:首先行CT 平扫,而后选择感兴趣区进行灌注成像,碘造影剂选择欧乃派克(370mgI/mL),剂量80mL,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以4ml/L速度注射。灌注扫描自注射造影剂同时进行。扫描参数:球管电压80kV,电流150mA,层厚5.0mm,矩阵512×512,扫描时间间隔4s,曝光次数13次。CTA 成像:患者体位同上,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颅顶,经外周静脉以4mL/L速度注射欧乃派克(370mgI/mL)80mL,应用对比剂跟踪技术,触发阈值为100 Hu,延时5s行容积扫描。参数如下:球管电压120kV,电流280mAs,层厚1mm,螺距0.625mm,矩阵512×512。将CT 数据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CT 灌注后处理软件分析CT 灌注数据,选择脑梗死区、边缘区及健侧对照区,测量3次,取均值。灌注指标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CTA 数据采用容积再现技术(V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进行分析,依次观察颈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观察并记录动脉狭窄的部位、数量及程度。
1.3 评价标准 动脉狭窄程度评价[2]:0~25%为轻度狭窄;25~75%为中度狭窄;>75%为重度狭窄。CTA 图像评分标准:共1~5分,1分血管显影浅淡,分支显示不清,无法用于诊断;2分,脑动脉主干显示清晰,但3级及以下分支显示不清;3分,脑动脉主干显示清晰,但4级及以下分支显示不清;4分,脑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显示清晰,但4级及以下细小分支显示不清;5分,脑动脉主干及各级分支显示清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图像质量分析 30例患者头颈部CTA 图像中,评分5分24例,4分3例,3分3例,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平均辐射剂量(30.32±3.78)mGy。患者颅脑灌注成像均成功获得。
2.2 脑梗死区、边缘区及健侧对照区灌注指标比较 30例患者颅脑灌注成像均显示异常灌区区域。与健侧对照区比较,脑梗死区、边缘区MTT 更高,CBF 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边缘区比较,脑梗死区CBV、CBF 更低,MTT 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区、边缘区及健侧对照区灌注指标比较 (±s)
表1 脑梗死区、边缘区及健侧对照区灌注指标比较 (±s)
注:与健侧对照区相比,aP<0.05;与边缘区相比,b P<0.05
灌注指标 脑梗死区 边缘区 健侧对照区CBV(mL/100g) 2.41±1.12b 3.13±1.06 2.76±1.21 CBF[mL/(100g·min)]11.37±6.23ab 25.43±9.32a 63.54±23.53 MTT(s) 17.48±4.84ab 11.42±3.41a 4.74±2.78
2.3 早期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 检查结果 30 例患者中,5例头颈部CTA 未见异常,4例显示轻度狭窄,9例显示中度狭窄,12例为中度狭窄。其中15 例为多发狭窄,10 例为单发狭窄,共显示动脉狭窄100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多见,占33%。狭窄程度以重度狭窄多见,占48%。
2.4 颅脑灌注成像与头颈部CTA 关系 30例患者中,灌注异常区域与狭窄脑动脉供血区符合24例,不符合6例,符合率为80%,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脑梗死发病率高,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常见原因。颈部及脑血管血栓形成、栓子栓塞导致脑供血、供氧减少,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死亡是其病理基础。在病变早期进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可以使病变脑动脉再通,使脑组织恢复血流灌注,从而最大程度挽救神经细胞,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对超早期脑梗死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判断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关键。虽然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大部分超急性期脑梗死,但扫描时间长、运动伪影多等制约了其应用。双源CT 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CT 设备,配置了两个球管及相应的探测器,使其具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最快可以达到83ms[3]。除时间分辨率提高外,低剂量扫描及双能量成像也是其优势。双源CT 大大提高了CT 灌注成像的效果及图像质量,其后处理功能更加强大,方法更具有多样性[4]。双源CT 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经后处理可以得到微观状态下脑组织血流灌注量、灌注速度及血流平均通过时间,从而反映脑组织血供情况[5]。研究认为[6],CT 灌注成像可以在30 min内显示脑组织异常灌注,从而提示临床进行及时DE 干预措施。双源CT 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成像方面优势最为明显,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其应用更加成熟,图像更加细腻[7]。本研究中,患者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且为脑内异常灌注区域的存在提供了血管病变基础,结果显示灌注异常区域与狭窄脑动脉供血区符合率为80%,说明CT 灌注成像及血管造影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在超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中,双源CT 灌注成像(PWI)及动脉成像(CTA)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李大胜,谷春,牛学明,等.标准测量法对磁共振血管成像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J].放射学实践,2007,22(10):1 030-1 032.
[3]李剑,宦怡,赵宏亮,等.双源CT Flash大螺距技术对主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及升主动脉图像质量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7):472-475.
[4]Deguchi I,Takeda H,Furuya D,et al.Significance of clinicaldiffusion mismatch in hy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1,20(1):62-67.
[5]虞雁南,丁信法,张圣,等.CT 灌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和核心梗死区的最佳灌注参数阈值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1):7-13.
[6]孙士富,何国军,左其龙,等.CT 灌注指导下对超时间窗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1):1 096-1 100.
[7]Buerke B,Wittkamp G,Dziewas R,et al.Perfusion-weighted map and perfused blood volume in comparison with CT angiography source imaging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different sides of the same coin?[J].Acad Radiol,2011,18(3):34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