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飞 龚 兰
湖北荆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 荆州 430020
据2013年我国居民慢病死亡原因调查数据显示,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慢性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脑卒中的发生率居首位,而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可高达7.4%[1]。脑卒中是以脑组织出血或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但目前我国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筛查及干预的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颈动脉斑块的早期诊断重视程度不够[2],导致脑卒中高危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及预后较差。本文对我院2011—2014年间接收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旨在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患病的危险因素,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1 调查对象 选取我院2011-05—2014-05接收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50~85 岁,平均(67.3±11.2)岁。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问卷调查于患者来院体检时完成,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及饮食情况等。体格检查内容包括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健康状况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美国GE-LOGIQ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0 MHz。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分别采取纵、横切扫查患者两侧颈部,观察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光滑程度,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其中,IMT<1.0 mm为正常,1.0~1.2 mm为增厚,IMT>1.2mm 为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程度判断标准为:轻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50%;重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51%~70%;重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71%~99%;闭塞:管腔内径减少100%[3]。
1.3 诊断标准 依据《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有关诊断标准,将诊断结果分为以下三类[4]:脑卒中高危人群(具有一种多多种可变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吸烟饮酒、脑血管动脉狭窄等)、潜在高危人群(有家族史或/和≥60岁者)及脑卒中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组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调查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520份,收回有效问卷490份,有效收回率94.23%。其中,明确脑卒中病史者55 例(15.62%),脑卒中高危人群352例,男121例(34.38%),女231例(65.62%);50~59 岁 组108 例(30.68%),60~69 岁组112例(31.82%),70~79 岁组101 例(28.69%),80~85岁组31例(8.81%);合并高血压178 例(50.57%),糖 尿 病98例(27.84%),高血脂155例(44.03%);合并单一慢性疾病132例(37.50%),合并2种慢性疾病128例(36.36%),合并三种慢性疾病92例(26.14%)。
2.2 各年龄段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诊断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分别占38.92%、32.10%,颈动脉狭窄占2.84%;60~85岁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构成比高于50~59 岁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增加,其中,80~85岁组颈动脉狭窄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P<0.01)。见表1。
2.3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及并发症种类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2.4 多因素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吸烟饮酒史、并发症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影响脑卒中高危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颈动脉斑块形成对其的影响作用最 大(OR=0.686,95%CI:0.565~0.698,P<0.05)。见表3。
表1 各年龄段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诊断结果比较 [n(%)]
表2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n(%)]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n(%)]
本文对352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IMT、颈动脉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的构成比逐步上升,主要体现在60~85岁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构成比高于50~59岁组,80~85岁组颈动脉狭窄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与年龄的增加对动脉血管的弹性及缓冲能力有较大影响有关,随着年龄增大,患者动脉血管的弹性和缓冲能力均逐渐下降;同时,血管生理性的改变导致动脉内壁的负荷加重、动脉内膜损伤及动脉壁内脂质含量的持续增加,逐步诱发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IMT 则反映了患者动脉弥漫性粥样硬化的程度,IMT 每增加1.0mm,脑卒中的发生率可增加18.0%,脂质异常代谢是其主要诱发因素[5-6]。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7],本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史、并发症种类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影响脑卒中高危患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颈动脉斑块形成对其的影响作用最大(OR=0.686,95%CI0.565~0.698,P<0.05),与文献[8]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生活习惯等均可对其造成影响[10]。本组资料研究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及并发症种类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高血压、高血脂可导致患者血管功能紊乱及病理性改变的发生,可诱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进程[11]。本组资料中,对于合并2种或以上并发症的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比例高于仅合并1种并发症的患者,进一步表明了并发症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具有严重影响。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安全、无创伤、使用方便等特点,其在临床各科均广泛应用,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检查价值已有较多报道,证实了该诊断手段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本组资料中,颈动脉超声诊断表明,年龄、吸烟饮酒史、并发症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影响脑卒中高危患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文献[12]资料报道基本一致。本文研究提示应加强对居民脑卒中预防基本知识的普及力度,使其了解脑卒中高危影响因素,注意改善生活习惯、积极控制血压及血糖,增加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1]高宇,雷晓春,布凡,等.北京市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患病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6):4 261-4 264.
[2]闫树云.552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做颈动脉彩超的结果分析[J].首都医药,2014,(12):30-31.
[3]陈建国,单诗山,杨静,等.颈动脉彩超在脑卒中筛查及防控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3,(9):23-25;26.
[4]Mok V,Ding D,Fu J,et al.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for screening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A community study[J].Stroke,2012,43(10):2 791-2 793.
[5]孙晓,李东燕.脑卒中筛查项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5):36-38.
[6]Suri MF,Georgiadis AL,Tariq N,et al.Estimated prevalence of acoustic cranial windows and intracranial stenosis in the US elderly population:ultrasound screening in adults for intracranial disease study[J].Neuroepidemiology,2011,37(1):64-71.
[7]谢秋玲.颈动脉彩超筛查3000例临床分析及脑卒中管理系统的健康干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158-159.
[8]乔建宏,邢韵,刘玉红,等.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605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06-107.
[9]Zach V,Zhovtis S,Kirchoff-Torres KF,et al.Common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2,21(1):52-60.
[10]Shapour S,Madjid S,Maryam S,et al.Ultrasonographic Screening of the Carotid Artery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J].J Teh Univ Heart Ctr,2009,3(1):181-184.
[11]沈小平,劳金伟,盛晓杰,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探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6):482-484.
[12]Abbas S,Shapour S,Abbasali K,et al.Screening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Patients[J].J Teh Univ Heart Ctr,2010,5(1):25-28.